摘 要: 熊十力對于自由的理解和闡述包含了中西文化的兩種元素。一方面,他看到了自由思想對于西方近代以來發(fā)展壯大所起到的基礎(chǔ)性作用,認為自由是人的解放所必須,也是中國發(fā)展所必須,因此中國一定要發(fā)展自由。另一方面,他又堅持認為自由是儒家經(jīng)典中固有之義,并從儒家的人性論出發(fā)來闡述生發(fā)自由思想,認為自由是人性的自有之義,是人性的自然發(fā)展;反過來,自由的發(fā)展又能夠充實人性。更為重要的是,熊十力還以儒家生生健動的人生觀,賦予了其自由思想以內(nèi)在的動力,從而在根源上杜絕了消極自由,保證了自由的積極意義。因此,熊十力的自由思想實際上包含了精神的層面和行為的層面,是二者的結(jié)合??梢哉f,熊十力對于自由的理解和闡述始終具有濃厚的儒家色彩。
關(guān)鍵詞: 自由 ; 個體 ; 平等
中圖分類號: B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7387(2012)04-0088-04
與賀麟一樣,熊十力早年也不相信人生有自由。后來,他轉(zhuǎn)變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人能夠沖破種種限制,獲得自由。因此,盡管熊十力沒有專門論述自由的論著和論文,但是他在對于中國歷史的闡述和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詮釋中,卻包含了他對于自由的理解??梢哉f,熊十力對于自由的理解具有中國文化的特征。比如他說:“《易》之為書,首明民主自由。乾曰群龍無首,即其義也?!盵1]《易》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經(jīng)典,而“乾”則是其中最重要的理論依據(jù),熊十力將其與民主自由聯(lián)系起來,足以看出他對于民主自由的重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我們認為熊十力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并闡述自由的。
一、自由的個體
自由是個體自我的自由,所以自我作為個體的人的地位的確立是自由的首要條件。熊十力早年在論及《春秋》中的社會理想時,提出了“四自”精神:自知、自立、自由、自重。他主張人人應(yīng)該從自我個體的確立來獲得自由,而非依賴于英雄的拯救而達到自由。他說:“使人人有自知、自立、自由、自重之精神,則無有尸英雄之名者矣。”[2]自知是有理性,自立是有地位,自由是有精神,自重是有尊嚴,四者俱備則人的地位確立。“四自”精神的核心就是要確立自我這一主體,確立個體作為人的地位。個體人的地位確立后,不僅個體是自由的,而且社會也成為自由的社會。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觀歷來重集體、輕個人,因而缺乏相對獨立的個人思想,可以說關(guān)于個人的自我屬性不明確。這與西方近代以來提倡人的解放與獨立的精神完全不同。個體的地位不確立,則自由無可能。
熊十力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社會的這一問題的根本,他所倡導(dǎo)的“四自”精神就是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鑰匙。首先,熊十力認為他的“四自”精神是合乎西方自由精神的,也是自由精神在中國必須培育的。他說:“《春秋》志太平,不獎英雄,桓、文、管、趙,皆被譏焉?!盵3]熊十力認為《春秋》所向往的太平之世,其實質(zhì)就是人人自由,社會平等的理想之世,而西方的自由精神其實也是則重于社會的自由平等。因而,熊十力的“四自”精神是合乎近代自由精神的。這二者都與道家所倡導(dǎo)的個體內(nèi)在精神自由不同。其次,對于自由的根本,熊十力將其與儒家的人性觀相聯(lián)系,從人的本性來論證自由。他說:“天性本來自在,本來灑脫,于一切時,于一切處,無有屈撓,是謂自由。自由正是天性,不待防檢。蓋自由與放縱異。才放縱時,便違天性,便已不是自由也。西諺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為界。此非真知自由義者。真正自由,惟是天性流行,自然恰到好處,何至侵犯他人?”[4]外在的自由不是真自由,因為它永遠有外在的規(guī)制。只有將自由與人的天性聯(lián)系起來,使自由從人性中自然生發(fā)出來,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只有這樣的自由才能使人既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又能獲得行為上的自由。人的天性本來自由自在,自得自能。自由不需要任何修飾做作,修飾做作即是違反人的天性,即是不自由。自由也不是為所欲為的“放縱”,“放縱”是行為的過度,不僅違反了人的天性,也背離了自由的本意。與梁漱溟將西方限制的自由觀與中國倫理道德聯(lián)系起來,并加以贊賞和打算以之作為中國實現(xiàn)自由的觀點不同。熊十力認為自由不是限制的,自由是精神的和行為的自然發(fā)展。他批評西方的限制的自由觀,不是真自由,他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不會侵犯他人的,是人性發(fā)而皆中節(jié)者也。熊十力的這種觀點,是與他用《中庸》的思想來理解西方的自由觀念,并把儒家的人性思想與自由觀念聯(lián)系起來,將自由納入儒家思想之中來理解有關(guān)。這與梁漱溟從現(xiàn)實的層面來看待自由觀念不同,熊十力看到的是自由的屬人性,是人的本性特征。
二、自由的權(quán)利
自由的權(quán)利在于平等。確立獨立的自我個體,只是確定了自由的前提,真正決定自由的,或者自由的表現(xiàn),則在于權(quán)利的平等,特別是政治權(quán)利的平等,即人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權(quán)利,這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為法律上的平等。法律是從政治上保證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近代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把宗教改革者所倡導(dǎo)的平等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借鑒到社會政治的運作之中,它是資產(chǎn)階級奪取政治權(quán)利的精神支柱,是宗教精神在資產(chǎn)階級政治生活中的表現(xiàn)。熊十力顯然也看到了這一因歷史時代轉(zhuǎn)變而帶來的人在政治上的重要轉(zhuǎn)變,他說:“然則平等之義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國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論等自由,而況其他乎?以性分言之,人類天性,本無差別。故佛說‘一切眾生皆得成佛’,孔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此皆平等義也?!盵5]法律上人人有平等的權(quán)利,人民有思想上言論上的自由;職能上各自分工配合,國家不得凌駕于個人之上,侵害個人的權(quán)利,這是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特征。但是與西方思想家將自由平等的權(quán)利歸為上帝的“天賦權(quán)利”不一樣,熊十力則將這種權(quán)利歸為人性。西方宗教為西方文明的根源,中國孔子儒家為中華文明的根源,且孔子又說過“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論語·陽貨》)的話,所以熊十力自然而然在人的天性中找根據(jù),并用孔孟的話作為根據(jù)和佐證。由此也可以看出熊十力儒化西方自由觀的努力。熊十力更認為,如果抹煞了人的自由權(quán)利,不但個人受到了損害,社會亦相應(yīng)被傷害?!叭绻ㄉ妨藗€人的自由,則社會里之各分子,其最大多數(shù)變成機件,將由一部分特殊勢力崛起而擺弄之,芻狗萬物,莫此為甚?!盵6] “個人失其思想等自由,即個人全被毀壞。此于社會亦至不利。個人之在社會,如四肢之在全身?!盵7]個人和社會是相互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而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因此,個人的權(quán)利遭到傷害也是對于社會發(fā)展的傷害。只有個人的自由權(quán)利得到了保障,社會才是合理的理想社會。
正因為如此,熊十力認為中國近代的革命,就是要建立一個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他說:“夫天下者,天下人共有之天下,非一人或少數(shù)人可得而私有也。天下人一律平等,各得自由,互相和愛,互相扶助,是為公……天下之利,天下人共開之,共享之,是為公。天下事,天下人共治之,共主之,是為公。”[8]在社會生活中,有了平等的權(quán)利就是自由,沒有平等就沒有自由。平等是自由的保障和表現(xiàn)。更進一步,人性有自私的一面,有自私則會破壞平等,從而使人喪失自由。為了杜絕這樣的現(xiàn)象,熊十力認為私有應(yīng)該被壓縮到最低的程度,實現(xiàn)公有共治,建立一個平等公有的社會,這才是近代中國革命的目的,也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的必由之路,最終到達儒家的太平之世??梢哉f,熊十力從自由的外在權(quán)利保障到內(nèi)在的人性限制,全面思考和設(shè)想了中國未來的自由實現(xiàn)。
三、自由的表現(xiàn)
自由的表現(xiàn)就是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相互尊重。自我確立是自由的前提,平等的確立是自由的基礎(chǔ),相互尊重就是自由的表現(xiàn)。熊十力對于自由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xiàn)是從儒家的禮制來加以理解的,也表現(xiàn)出完全的儒家色彩來。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時,應(yīng)該遵循禮制。遵循禮制就是相互尊重。他說:“子貢云‘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此自由義也。人以非禮加諸我,是毀我之自由也。我不可受也,尊我之自由也。我所不愿受者而施之于人,是毀人之自由也,吾決不以此加諸人焉,尊人之自由也。如此言自由,可謂精矣?!盵9]子貢的話其實就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表達的是尊重自己亦尊重他人的精神和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孔子的這一思想一直以來都是儒者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指南。熊十力認為這一精神的內(nèi)涵就是自由,并從兩個方面來加以闡釋。一方面尊重自己。在社會生活之中,我不能容忍他人干涉我的意愿或行為而保護自己的自由,這是尊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尊重他人。我也不愿意干涉他人的意愿或行為,使他人不得自由,這是尊重他人的自由。熊十力對于自由的理解相似于康德對于道德的理解——絕對命令,即不論做什么,“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guī)律的準則去行動。”[10]這一命令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就表現(xiàn)為:你的行動,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档碌倪@一命令,反映在社會生活中,就是尊重自己亦尊重他人??梢哉f熊十力對于儒家道德思想的理解與康德道德思想的相通之處,都看到了自由的實質(zhì)。熊十力的觀點亦合符現(xiàn)代西方自由思想的新發(fā)展。
更進一步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遵循人之天性。熊十力認為只要人的天性沒有埋沒,在社會生活中的人就不會危害社會,自得自由,更加不會成為極端自私的個人主義。他說:“我以為個人只要不汩沒他底天性,盡管自由,決不至流于為我之私,害及社會。須知自由便順著他底天性去發(fā)展,所以他底生活力充實,不受任何逆理的阻遏。至如為我之私,正是生活力欠充實才落到小己底利害上作計較,這是因為不自由才顯現(xiàn)出來的?!盵11]這段話有三層意思,一是人的天性沒有被掩蓋、阻礙,自由就不會危及社會。因為儒家認為人的天性是自然流行而不濫,宛如隨心所欲不逾矩一般,是自由而不自縱。一是人的天性自然發(fā)展,即順從天性,生活就充實,自由就飽滿充實,就更加不會危及社會。一是人之所以自私自利,危及他人和社會,是因為他的生活不充實,自由不發(fā)達??梢钥闯?,熊十力的這種自由觀是有強烈的陸王心學(xué)色彩,從個體來理解自由,心學(xué)講自性完滿,不假外求;充實自信,則自由自在。用現(xiàn)代話來講,就是樹立自己;人人皆樹立自己,則人人相互尊重,社會自然平穩(wěn)規(guī)范,健康有序。
自我的自由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現(xiàn)就是個人的尊嚴。熊十力說:“古者儒家政治思想,本為極高之自由主義,以人之尊嚴為基礎(chǔ),而互相協(xié)和,已成群體,期于天下之人人各得自主而亦相互聯(lián)屬也;各得自治而亦互相比輔也?!盵12]儒家政治上一直將三代時的政治生活視為理想,那時天下為公,人人自由,實行民主禪讓。熊十力由此認為古代儒家的政治是建立在個人的尊嚴基礎(chǔ)之上,以人的自由為準則,人們自愿結(jié)成團體。在團體生活中,人們既相互聯(lián)系又彼此獨立自主,個人的自主自由得到尊重。
四、自由的精神
生生不已的哲學(xué)觀,使熊十力反對把個人變成外在僵化的規(guī)則的奴隸,成為一副死機器,而主張個體自動自主的行動起來,打破不合理的條條框框,使自己獲得自由,社會獲得新生。因而,在熊十力看來,自由的精神就是生生不已,就是生命的原始力量。他說:“社會底種種模型,固然限制了我人底生命,但是,我人如果不受他底固定的不合理的限制,盡可自強起來,自動起來,自創(chuàng)起來。破壞他的模型,變更他底限制,即是另造一個新社會,使我和我底同類都得到展擴新生命。如此,豈不是人生有大自由么?”[13]自強自動自創(chuàng),不依賴于他者,才能獲得自由。自由不是消極的接受,而是主動的爭取,這既是現(xiàn)代世界的寫照,又符合儒家的精神,也是儒家精神在現(xiàn)代自由觀上的創(chuàng)新。從以上熊十力的自由觀來看,他主張的似乎都是從個體出發(fā),使個體不受限制和干涉的消極自由的,完全是個體的自為,好像與外在無有關(guān)系。其實不然,熊十力所主張的自由精神正是自我主宰、自我實現(xiàn)的健動不已的積極自由。只不過他所理解的仍然是儒家色彩的道德自由或心性自由,這種自由仍然是儒家仁民愛物的精神的現(xiàn)代表現(xiàn),其內(nèi)核仍然是儒家的。熊十力說:“自由者,非猖狂縱欲,以非理非法破壞一切綱紀可謂自由也;非頹然放肆,不自奮、不自制可謂自由也。……最精之義,則莫若吾夫子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盵14]自由不是過猶不及的放縱頹唐,自由的精神是孔子的“欲仁則仁至”。仁是什么?“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比示褪侨说奶煨灾兴哂械膼廴酥摹V祆渥⑨尀椋骸叭收?,心之德,非在外也?!盵16]仁是人心所有的德性??梢哉f,仁就是人心所本有的道德性。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講,仁并不是摸不著、看不到、很高遠的。只要心中具有道德性,就會有愛心存在,這就是仁愛的道理,就可達于仁道,不要去向外馳求。
熊十力用“欲仁則仁至”來表示這種自由的精神,認為只要努力達到道德的自覺,就能獲得自由,這顯然是以儒家的道德觀來理解自由,這與西方近代的自由精神相去甚遠。自由精神,在西方,意味著勇于懷疑、探索,擺脫強制而獲得解放,是在反抗宗教的斗爭中形成的。熊十力堅持自由的道德價值,沒有任何反抗的精神,這與自由確實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是因為從現(xiàn)實來看,熊十力認為儒家的社會道德思想高于西洋的自由思想,可以補充西方現(xiàn)代自由發(fā)展之偏。他說:“《中庸》申大《易》之旨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啦⑿卸汇!!藶樘阶杂芍畼O則”。[17] “中土圣哲是主張人生有自由,如《易》與《中庸》說圣人范圍天地、曲成萬物及位育參贊等功用,你看他主張個人自由的力量多么大!”[18]自由是個體生生不已、孜孜以求,向往“仁”的過程,而“仁”則愛人。自由的過程不僅是自我實現(xiàn)自由的過程,也是成就他人自由的過程。有了這種精神,這種力量,其自由自然超出了個體的范圍,涵括宇宙了。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仁愛”的內(nèi)在精神,從根源上杜絕了消極的自由,保證了自由的積極意義。這是對西方現(xiàn)代消極自由的一個極有意義的批判,也更加彰顯了儒家價值的可貴。因此,熊十力認為儒家所提倡的自由就是“太平自由之極則”。
總之,熊十力對于自由的理解和闡述包含了中西文化的兩種元素:一方面,他看到了西方近代以來自由對于西方發(fā)展強大的影響,認為自由是中國發(fā)展的必須,也是人的解放的必須,因此中國一定要發(fā)展自由;另一方面,他堅持儒家文化價值,認為自由是儒家經(jīng)典中固有之義,并從儒家的人性論來闡述發(fā)生自由思想,認為自由是人性的自有之義,是人性的自然發(fā)展。同時,反過來,自由的發(fā)展又能夠充實人性。更為重要的是,熊十力以儒家的生生健動的人生觀,賦予了自由以內(nèi)在的動力,從而從根源上杜絕了消極自由,保證了自由的積極意義。因此,熊十力的自由思想實際上包含了精神的層面和行為的層面,是二者的結(jié)合,這也表現(xiàn)了他的自由思想比西方的自由思想更加全面和完善。順著這一思路,熊十力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要高于西方的自由思想,它不但可以救西方現(xiàn)代自由發(fā)展過度之偏,而且可以達到人與社會宇宙俱皆自由的最高境界。因此,可以說,熊十力的自由思想是中西自由思想的結(jié)合,而以儒家思想為根本。
參考文獻:
[1]熊十力:《十力語要》(卷2),湖北十力叢書印本1947年版,第44頁。
[2][3]熊十力:《熊十力全集·心書》(第1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7頁。
[4][9]熊十力:《熊十力全集·中國歷史講話》(第2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62、674頁。
[5][6][7][11][12][14][17][18]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4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7、478、677、48 2、148、367、578、478頁。
[8]熊十力:《乾坤衍》,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25頁。
[10](德)伊曼努爾·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xué)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頁。
[13]熊十力:《十力語要》(卷4),湖北十力叢書印本1947年版,第18頁。
[15]孔子等:《四書五經(jīng)》,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8頁。
[1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