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斷句,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知識,其水平高低是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
【解題方法】
1.通讀語段
平時學(xué)習(xí)中,應(yīng)重視文言文的誦讀,目的就在于通過熟讀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感。而文言文斷句的基礎(chǔ)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lǐng)會,因此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
碰到斷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題,應(yīng)當(dāng)先誦讀,大體上弄清這個文言篇段屬于什么文體,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想表達什么意思。比如說文體,不同的文體往往表達的順序、采用的方法乃至語言風(fēng)格不同,確定了文體之后就可以幫助斷句。在通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占多數(shù)的特點,不拿現(xiàn)代漢語對詞語的理解來衡量文言文中詞語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釋古”。這樣在對每個詞語意思準(zhǔn)確理解和選擇的基礎(chǔ)上才能準(zhǔn)確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準(zhǔn)確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語言風(fēng)格,也才能有助于準(zhǔn)確斷句。
斷句時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之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
2.抓住名詞
抓住名詞,是說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標(biāo)出閱讀篇段中的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名等。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
例1:諸葛亮之次渭濱/關(guān)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zhàn)/乃遣辛毗為軍師(《諸葛亮集》)
在這里,用找名詞的方法斷句最快。先用橫線畫出“諸葛亮”“魏明帝”“晉宣王”“辛毗”4個人物,“渭濱”“關(guān)中”兩個地名,“軍師”一個官職;再找出動詞“次”“震動”“懼”“戰(zhàn)”“遣”“為”,文意也就基本把握了,斷句也就不難了。
3.找準(zhǔn)動詞
動詞(包括其他活用動詞)多作謂語,往往是句子的核心,其前可牽連主語和狀語,其后可連帶賓語和補語,抓住動詞就可以牽前連后較大范圍地分析出短語,就可以確定應(yīng)該斷句的地方。
例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孟子#8226;告子下》)
例3: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8226;中庸》)
上述兩例加點的都是動詞,并且在句中全作謂語,抓住這些動詞就可以連帶它的前后成分,能較大范圍地分析出短語來,一個短語一個短語地劃分開,自然就能斷句。
4.看清標(biāo)志
首先是虛詞標(biāo)志。文言文中的虛詞往往有它們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如發(fā)語詞等句首虛詞:夫、蓋、初、唯、斯等。它們常常用在句子的開頭。
對話標(biāo)志的詞語:曰、云、言等。這些都屬于我們現(xiàn)在說的對話提示語,在它們的后面一般都要斷開。
表示陳述、感嘆、疑問、祈使等語氣的語氣詞:也、矣、乎、哉、為、與(歟)、耳(爾)、邪(耶)、焉等。它們常用在句末,后面一般要斷開。
連詞“而”有時用于詞或短語之間,表示并列,所連接的是并列短語,共同作句子的成分,聯(lián)系的前后很緊密,一般在其前不斷開,但是如果“而”是連接的兩個句子,則往往在其前面要斷開。
其他的如:以、于、為、則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則”有時放在句首,它的前面需要斷句)。
復(fù)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茍、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一般用在一句話的開頭,在這些關(guān)聯(lián)詞之前一般要斷句。
例4: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ィ骞郑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本語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jù)找虛詞的方法一次性解決了。
例5: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
這一語段中位于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到虛詞,斷句也就不難了。
5.參考句式
我們可以根據(jù)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是指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特點來斷句。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結(jié)構(gòu)也可以幫助我們斷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誰……者,得無……乎,不亦……乎,無乃……乎,況……乎,何以……為,與其……孰若……,都是我們斷句時很好的參考。
例6: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例7: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上面句子中的“不……乎”和“其……邪”這兩種句式很清楚地為我們解答了問題。
6.辨明修辭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yīng),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fù)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8: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個例句中都有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我們就可以根據(jù)頂真這一修辭來考慮斷句。
例9:“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幾句話在文章中間隔反復(fù)出現(xiàn),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
【跟蹤訓(xùn)練】
用斜線(/)給下面文言語段斷句。
1.況既死而能養(yǎng)其親乎吾觀杜環(huán)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人哉
2.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戰(zhàn)又奚獨怪于狗而烹之嘻過矣
3.異史氏曰滿招損謙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zhí)葉公之余習(xí)狃而不變勢不至大敗涂地不止也滿之為害如是夫
4.訪練兵簡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撫納士眾皆為致死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恒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5.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xí)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于斯見之
6.楊朱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羨
【參考答案】
1.況既死而能養(yǎng)其親乎/吾觀杜環(huán)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人哉。
2.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戰(zhàn)/又奚獨怪于狗而烹之/嘻/過矣!
3.異史氏曰/滿招損/謙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zhí)葉公之余習(xí)/狃而不變/勢不至大敗涂地不止也/滿之為害如是夫。
4.訪練兵簡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撫納士眾/皆為致死/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恒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5.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xí)/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于斯見之。
6.楊朱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羨。
責(zé)任編輯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