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常用作語氣助詞和代詞。
一、語氣助詞“焉”
1.用于敘述句末,表示停頓,起強調(diào)作用,一般不必譯出。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8226;齊桓晉文之事》)
譯:先生說的這些話,對我的思想深有觸動。
②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8226;愚公移山》)
譯: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
2.用于疑問句末,句中有疑問詞表示疑問語氣,“焉”表示肯定。一般譯為“呢”。例如:
①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8226;齊桓晉文之事》)
譯:大王如果憐憫它沒罪就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選擇呢?“焉”譯為“呢”。
②不然者,我何辭焉?。ɡ畛读銈鳌罚?/p>
譯:不是這樣的話,我怎么能推卸(責(zé)任)呢!“焉”譯為“呢”。
3.在句中,無意義。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譯: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xué)習(xí),疑難問題得不到解答,卻不向老師請教,小的學(xué)習(xí),大的卻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是明白道理的。
二、代詞“焉”
“焉”用作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
1.指示代詞“焉”。例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陶淵明《桃花源記》)
譯: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把伞敝柑幩?,譯為“從這里”。
2.疑問代詞“焉”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哪里”“怎么”“什么”。例如: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孟子#8226;齊桓晉文之事》)
譯:怎么會有仁愛的人處在君王的地位,卻能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焉”譯為“怎么”。
②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譯:世俗與我情志相違,(我)還駕車出游追求什么?“焉”譯為“什么”。
3.代詞,相當(dāng)于“之”。例如:
則山下皆石穴罅(xi#132;),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發(fā)現(xiàn)山下都是石洞石縫,不知洞的深淺,微波涌進(jìn)了洞、縫,水石相擊而發(fā)現(xiàn)這出聲響。“焉”代地方“石穴罅”。
三、形容詞或擬聲詞詞尾,相當(dāng)于“……的樣子”。
例如:
①盤盤焉,囷囷焉。(杜牧《阿房宮賦》)
譯:盤據(jù)回旋的,屈曲勾折的。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在亂石中挑一兩塊敲敲,硿硿作響,我本就覺得可笑,并不相信。
四、兼詞,“于之”“于此”“于彼”“于何”,譯為“在哪里”“在這里”“在那里”。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然而,體力足夠到達(dá),(卻沒有到達(dá))?!把伞弊g為“到哪里”。
②且焉置土石?(《列子#8226;愚公移山》)
譯:況且又往哪里放置從山上挖下來的泥土與石塊呢?“焉”譯為:“在哪里”。
③激于義而死焉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譯:激于大義而死于這件事的?!把伞弊g為“這件事”。
責(zé)任編輯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