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翻譯了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歌《七十五歲生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p>
讀過之后,想想錢鐘書、楊絳兩位先生的人生,內(nèi)心有些許觸動。
讀楊先生的《我們仨》時,就曾感嘆人活在世上不易,即便像錢、楊先生這樣的家庭,也飽經(jīng)磨難,創(chuàng)傷累累。不過,潸然淚下之際,又為這個看似不同尋常,實則再平凡不過的家庭擁有過的快樂、歡欣以及不曾虛度的時光而深感慰藉。
錢先生擁有世間少見的童真,且博學中見幽默、見睿智。不是這樣的品質(zhì),他怎能熬過那些艱難而又壓抑的歲月?在女兒面前,錢鐘書簡直就是個大小孩,陪著女兒玩游戲,在女兒肚皮上畫花臉,父女倆聯(lián)合搞惡作劇開媽媽的玩笑,甚至半夜用竹篙幫家里的貓打架,無一不透出他身上濃濃的童真童趣,讓這個平凡之家充滿愉悅和溫馨。不是這樣的品質(zhì),他怎能在作品中以詼諧妙語直指人性的深處?《圍城》中對一群海歸知識分子虛榮心的諷刺,入木三分,令人捧腹。方鴻漸買假洋文憑,蘇小姐剽竊他國民歌等,就是對這一群所謂留過洋的知識分子的諷刺,而對近代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產(chǎn)生的一些讀書人的畸形心理,亦做出無情嘲弄。他總能用他幽默的語言,犀利深邃的眼光,透視人性深處的陰暗面。不是這樣的品質(zhì),他又怎能在浩浩書海中揚帆走舟,直抵學術(shù)的殿堂?錢先生學貫中西,滿腹經(jīng)綸,窮畢生之精力,孜孜于學問,建樹之高現(xiàn)代文化史上是少見的。
自然既把眼淚賦與人類,就表示:它曾賜與人類一顆最仁慈的心?!R梭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獜垚哿?/p>
而楊先生擁有女人所特有的愛心,且淡泊中見真誠、見執(zhí)著。不是這樣的心懷,她怎能挺過那些疾風苦雨的年頭?因為有愛,世間才有溫暖;因為有愛,世界才如此讓人留戀。作為妻子,作為母親,楊先生把她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了這個實質(zh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三個人迎著風雨一路走來,相守相助,同悲傷,共歡笑,追求各自的追求,奉獻各自的奉獻。不是這樣的心懷,她怎能用樸實無華的情感詮釋漫漫人生?做學問也好,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也罷,特別女兒和錢先生離世后,整理錢先生的遺稿,寫作《我們仨》等,她用一種超越生死之上的氣度和胸襟,繼續(xù)她人生的尋覓。人生就是一個長夢,是個尋尋覓覓的長夢,她仍在夢里追尋!她尋到哪里,愛就在那里,暖意就在那里,家也就在那里!楊先生留給世人的是一個溫馨而美好的夢!
楊先生為什么要翻譯蘭德的這首詩?她翻譯的時候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我不得而知。但我覺得,楊先生他們就是一群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的人,火萎時,他們準備隨時從容上路,不留任何遺憾。他們的人生軌跡讓我們看到人活在世上要有一種胸懷一種境界。當然也有一類人,一類小人們,自私、狹隘、奸詐、貪婪,他們常常用虛偽的面相裝扮成可人的笑語,內(nèi)子里卻是滿肚腸的名油利脂;用惺惺作態(tài)的神情包裹仁義道德的巧言,滿腦子卻是巧取豪奪的骯臟俗念,這些拿別人的生命當墊腳石的小人們,不可能給人以親切的質(zhì)感。而楊先生他們,應屬于大境界的人,對待名利如同對待沾上衣服的灰塵樣輕輕抖掉,對待人性中的卑劣總是那樣不屑一顧,淡然處之,而對待自己鐘愛的學問、事業(yè)卻是作永無止息的追求,在如此執(zhí)著而令人仰慕的探索中讓生命之火閃爍光芒,溫暖世間!這樣的人生是不留任何遺憾的人生,來得質(zhì)樸干凈,去得淡定美好而且輝煌!
人呢,究竟是要給這個世界留下丑陋的嘴臉還是可人的音容?!
——【節(jié)選自中國作家網(wǎng)】
【簡要賞析】
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作者從楊絳先生譯作入筆,品讀錢、楊兩位學者飽經(jīng)磨難、創(chuàng)傷累累而又淡定美好的人生,提出了人“究竟是要給這個世界留下丑陋的嘴臉還是可人的音容”的嚴肅人生課題,以小見大,發(fā)人深思。全文首尾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內(nèi)容充實,條理清楚;語言緩急有致,簡練之中蘊含感人力量。
【考點精練】
1結(jié)合全文,試分析題目“烤著生命之火”的含義。
2開頭引用楊絳先生翻譯的蘭德《七十五歲生日》,有何作用?
3請簡要分析作者選用錢鐘書先生這一材料的意圖。
4探究:結(jié)合本人和生活實際,你認為如何烤著生命之火,“不留任何遺憾的人生”?
【參考答案】
1保持童真、淡泊、真誠、執(zhí)著、幽默、博學、睿智等品質(zhì),保持一顆愛大自然、愛藝術(shù)、愛人生的心,擁有超越生死之上的氣度和胸襟,來得質(zhì)樸干凈,去得淡定美好而且輝煌。
2結(jié)構(gòu)上,呼應題目,自然地引起下文;表現(xiàn)上,開篇點題,通過楊先生翻譯、欣賞此詩,比較貼切地表現(xiàn)了楊絳先生自己淡泊名利、真誠博愛、超越生死的人生追求。
3本文議論的重點是楊絳先生,而寫錢先生“擁有世間少見的童真,且博學中見幽默、見睿智”,是為了烘托楊先生一家“三個人迎著風雨一路走來,相守相助,同悲傷,共歡笑,追求各自的追求,奉獻各自的奉獻”,表現(xiàn)楊先生在女兒和錢先生離世后,整理錢先生的遺稿,寫作《我們仨》等超越生死之上的氣度和胸襟。
4答題要點:對待名利,淡泊淡定;對待卑劣,不屑一顧;對待學問事業(yè),永恒追求;對待人生,摯愛執(zhí)著,大度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