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主要的看法和主張,是整個論證過程的中心。確立論點是寫好議論文的前提。
一、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一篇文章的論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在篇幅較長的議論文中,論點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分。中心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持有的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議論文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觀點,是文中全部分論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論點是從屬于中心論點并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wù)的若干思想觀點。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guān)系是被證明與證明的關(guān)系,凡經(jīng)證明而立得住的分論點,也就成為論證中心論點的有力論據(jù)。另外,分論點之間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遞進的,但它們都應(yīng)該服從全文的中心論點。
二、論點的位置及呈現(xiàn)方式
1.論點的位置:論點可以安排在議論文的開頭,也可以安排在中間或結(jié)尾。但較多情況是安排在文章的開頭,分論點則常常安排在段落的開頭。
2.論點的呈現(xiàn)方式:有的議論文的論點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同學(xué)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有的則沒有明確的語句,這就需要同學(xué)們自己去提取概括。
三、論點的提出和確立的有關(guān)要求
1.正確性。作者所提出的觀點要符合客觀實際,合乎情理,要經(jīng)得起實踐的檢驗。論點的說服力根植于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如果論點本身不正確,甚至是荒謬的,那么再怎么樣也不能說服人。因此,論點正確是議論文也是對同學(xué)們在寫作時最基本的要求。
2.鮮明性。論點是作者在議論文中要闡述的觀點和主張,在文中回答“要證明什么”的問題。議論文最忌諱的是在文中找不到鮮明的論點。所謂“鮮明”:一是作者的態(tài)度要鮮明,褒什么,貶什么,涇渭分明;二是語言表現(xiàn)形式要鮮明,一般都用簡潔明了的判斷句來表述觀點,如“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
3.新穎性。論點應(yīng)該盡可能新穎、深刻,體現(xiàn)個人觀點,而不是重復(fù)他人的主張、見解,也不是無關(guān)痛癢、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談。要做到論點新穎,就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善于變化角度思考問題,在確定論點時,可以應(yīng)用多向思維甚至逆向思維的方法;二是考慮問題層次要深,對問題要有自己深刻的見解,甚至能夠推陳出新。
■
一
《兒女英雄傳》中,有一節(jié)寫安公子初遇十三妹。十三妹問他貴姓,他在出門的時候受過教導(dǎo),逢人只說三分話,于是回答:“姓蓋。”(安字是寶蓋頭)
逢人只說三分話,的確是處世方法之一,三分或者可以變通一下,成為五分六分七分八分,甚至九分。但是,大可不必達到十分。
人際關(guān)系在運行時,多少有點保留,總比什么都照直說好。大多數(shù)人愛聽好話,再好的感情,若是句句話聽來都不順耳,交情自然而然消退,代之以討厭。誰會喜歡一個開口沒有一句話中聽的人呢?
所以,看到一些看來交情很好的人,在言語之間,總以傷害對方為樂,不免搖頭,那不是友情之道,遲早會因為這種行為,而使友情退色。
人的感情,相當脆弱,有時因為一兩句話,可以破壞一二十年的交往。但是,每說一句話都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做人未免太痛苦,“逢人只說三分話”的原則,卻應(yīng)該遵守。
說了十分,結(jié)果等于零分,說來做甚?
(選自倪匡《逢人只說三分話》)
■
選段從《兒女英雄傳》中的人物故事入手,引出中心論點“逢人只說三分話”,說明在人際關(guān)系和處世原則上,說話要有所保留,這樣才不至于使友情破裂。選段論點非常鮮明,貫串始終。首先題目本身就是論點,直接告訴讀者要證明的觀點,開頭引述的故事直接引出論點,在分析過程中也是先把論點放在前面來論證,最后作者再以中心論點作結(jié),使文段前后統(tǒng)一,有很強的說服力,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突出特點:論點鮮明。
二
古人云:百聞不如一見。又云: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殊不知,在將外部消息貶斥得一無是處的時候,同時也就拒絕了自己目光之外的天空。
個人目力所及的范圍能有多大?個人事必躬親的精力能有多少?不要以為在涓涓細流之中歡呼跳躍,自己就成了力量的掌握者。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你還能有多少翻騰的機會?不要以為身體力行就能免于被迷惑的命運。小農(nóng)時代的“眼見為實”還能應(yīng)付瞬息萬變的現(xiàn)代世界嗎?面對一個被表象控制的世界,面對一群以表演著稱的人類,面對如盜夢空間般被套在一層又一層謊言中的真相,眼睛還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奸商善做慈善的眉目,猥瑣小人最喜歡穿上君子的衣冠……這時候眼見還是為實嗎?
過于重視眼睛必然會荒廢了心靈,這是顛撲不破而真理。而過于相信眼見為實的人們,難免會成為自我束縛的井底之蛙,成為不折不扣的自我中心主義者,既看不到大千世界的種種現(xiàn)實,又不愿虛心聽從旁觀者的意見。固執(zhí)于自身的經(jīng)驗視野,就像嘗百草的神農(nóng),倘若能夠聽聞于有經(jīng)驗的山野原民,何至于落到中毒身死的下場……
在信息化社會,獲得真相的關(guān)鍵,是要認識到孤立的個體經(jīng)驗難以望真理之項背的界限。只有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目光主義”,從虛心聞于方家、擇其善者而從之入手,才能避免淪為只會坐井觀天的可笑青蛙。
(選自凱風(fēng)《百見不如一聞》)
■
選段闡述的中心論點是“百見不如一聞”,這一論觀點的提出來自于人們常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只是在此作者用了一個相反的提法,屬于對事物認識的反向思維,也叫逆向思維。這一論點非常獨到、新穎,超出了一般人的見解,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為了證明“百見不如一聞”這一與常理不相符合的新論點,作者巧妙地把中心論點化為兩個分論點來論述。從被假象迷惑和荒廢人的心靈兩個不同角度來證明人的眼睛的不確定性,使論述更全面,層次更清晰。突出特點:(1)論點新穎;(2)運用了分論點。
三
國外發(fā)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全身癱瘓的殘疾人,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遠方山區(qū)有一個姑娘和他一樣,于是,他給她寫了第一封信。從此,他們在紙上建立起來彼此的愛情王國,他們在書信里戀愛、結(jié)婚,并且許下愿望,希望死后能在一起。數(shù)十年之后,他們“見面”了,人們將他們的骨灰埋葬在了一起,他們的名字在墓碑上挨在一起,他們的愛情,比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愛情都美好。
怎樣才美好?是永遠有一個約定等在那里美好,還是這個約定成了你每天需要面對的噩夢美好……不見得前者一定就是美好,后者一定就是不美好的,但就概率而言,后悔不迭的人總是占了大多數(shù)。愛情的真相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只有打開才知道是什么后果。
通往美好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要選擇寬容和相信,真正能做到這一點之后,再回過頭來看那些被嫉妒和懷疑等等各種各樣的欲望折磨著的男女,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不過,凡是美好的人,幾乎都曾在不美好中死過一次。
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是,最終還是會說:親愛的,我愿意和你過不美好的生活,那些美好的事物,可以從電影、小說以及雞湯類的雜志里看到,而和你一起承受生活的煩瑣和苦痛,解決一切的問題和麻煩,才是真實而完整的一生——這,是我理解的美好。
(選自韓浩月《怎樣才美好》)
■
文章的題目是“怎樣才美好”,這并不是一個論點,而是提出了一個問題,也就是論題。選段開頭描述了一段比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愛情都美好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故事,引出“怎么才美好”這一話題。經(jīng)過作者的分析認證,最后得出結(jié)論:選擇寬容和自信去承受生活的煩瑣和苦痛,解決一切的問題和麻煩,才是真實而完整的一生。突出特點:中心論點的提取巧妙。
■
一、有一篇作文的題目是“幸福是什么”,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句子,要求學(xué)生仿寫兩個句子,并形成一個排比段,請你根據(jù)以下要求完成,字數(shù)在200字左右。
幸福是早上睜開眼睛,看到陽光灑滿了房間,用力嗅嗅陽光和早晨的味道;
幸福是陽光明媚的上午,抱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露天的陽臺上,享受風(fēng)吹過,文字劃過;
示例:幸福是小雨淅瀝的午后,靜靜地走在雨中,望望在雨中舞蹈的小草,聽聽雨滴落在大地上的聲音; 幸福是繁星滿天的夜晚,坐在田野里看星星眨眼,看螢火蟲飛舞,看遠處的霓虹燈閃爍。
二、“三個人進商店,分別買飲料,一個買甜的,一個買苦中帶甜的,一個買淡的?!憋嬃嫌兄煌奈兜?,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根據(jù)此情景,請你發(fā)揮想象,想一想可以把買飲料比做什么,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議論性短文。
示例:人生有如各種各樣的飲料。有的人喜歡甜甜的果汁,有的人卻偏愛又苦又甜、香濃醇厚的咖啡,也有的人執(zhí)著地選擇淡淡的礦泉水。人生的最初就是一杯清水,歲月變遷之后,人們總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往這杯清水里加入不同的味道。而我,獨愛平淡無味的礦泉水,因為這才是生命的本真。
三、將下面的句子擴展成幾句話,使表達的感情更充沛,也使人對陳述對象的作用產(chǎn)生美好的聯(lián)想。
講臺、黑板、粉筆、指揮棒是何等的平凡而普通,但又是那么的絢麗和光輝。
示例:三尺講臺不寬,但它緊連著孩子們豐富的思想;一塊黑板不大,卻播撒著無數(shù)文明、智慧的種子;潔白的粉筆畫出一個個符號,構(gòu)筑起明天輝煌的人生殿堂;短短的指揮棒,指引著莘莘學(xué)子奔向美好的明天。它們是何等的平凡而普通,但又是那么的絢麗和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