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幾年,以前單一的音樂課變得更有趣味、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音樂課堂也變得豐富多彩,但繁華之后也應該看到,許多熱鬧的音樂課堂因為忽視了聆聽而使音樂性大大降低。新課標指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因此,培養(yǎng)學生音樂的耳朵、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成為音樂課堂教育的首要任務。但在教學實踐中,怎樣才能提高聆聽的效率呢?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設置聆聽的情境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聆聽聲音始終是音樂課堂的主要內(nèi)容,感動學生的,應該是音樂本身。初中學生只是音樂的嘗試者,并不是專業(yè)音樂人,教師想從音樂技法上吸引學生,學生還沒有這么專業(yè)的鑒賞力;想單從音樂的興趣上激發(fā)學生,我們的課堂音樂完全不能和流行音樂相比。所以,要想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設置情境,增強聆聽的魅力。
教師要設計完美的音樂聆聽環(huán)境,需要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做好準備。良好的音響設備,是演繹音樂最好的載體,換了一個稍微差一些的設備,這些經(jīng)典的音樂片段在音質(zhì)不佳、斷斷續(xù)續(xù)的效果中,都會讓學生大失所望,音樂不再感人,教師的講述也會立刻變得蒼白無力。所以,教師在課前就應該著手準備盡量優(yōu)美的播放設備給學生,包括碟片、磁帶的試放、不同樂曲音量的調(diào)節(jié)等。例如:在學習《渴望春天》時,由于錄制的原因,欣賞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歌聲需要較高的音量,但接下來欣賞《春之聲圓舞曲》還用同等的音量,第一個強和弦將會震耳欲聾,破壞美感,所以必須在課前調(diào)試。有了良好的設備,更需要為學生精心挑選優(yōu)質(zhì)的軟件——恰當?shù)?、?yōu)美的音樂CD 或磁帶資料。對此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以前,學生對與教材配套的《喀秋莎》、《游擊隊之歌》這些歌曲都不感興趣,但當我挑選了黑鴨子的合唱版本,在新的音響設備下播放出來后,學生馬上從喧鬧的無所謂狀態(tài)轉為入神地聆聽天籟之聲。此時人聲的純凈與秀美,不需要教師的夸夸其談,是真正從聲音中傳遞到每個人心中的。
音樂之美,不是教師的講述能強加給學生的,只能是聆聽,只能是優(yōu)美的聲音效果讓學生自己感受。精明的教師,是會利用一切機會創(chuàng)造最優(yōu)美的聲音效果給學生,而不是尋找客觀理由,找一些湊合的聲音給學生聽。如果在常規(guī)教學中,學生欣賞到的都不是最優(yōu)美的音樂,長此以往,學生對音樂就開始持懷疑態(tài)度,不再認同音樂的感人魅力了。所以,音樂的聆聽,是需要教師選取最優(yōu)美的音樂資料,用好的音響效果呈現(xiàn)出來給學生聆聽的,并且,一定要長年累月堅持,給學生一種完美的音樂感受。
二、挖掘聆聽的內(nèi)涵
(一)挖掘音樂要素,從音樂本體中了解音樂
我們要引導學生用已有的音樂知識,去感受、想象、理解、鑒賞音樂作品。黑格爾說過:“音樂的節(jié)拍具有一種我們無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我們聽音樂時常不知不覺地打著節(jié)拍?!币魳芬云涮赜械膬?yōu)美動人的音調(diào)和無比感人的節(jié)奏來激起人們甜美的回憶,喚起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及向往,它通過力度的強弱變化,豐富的和聲織體等引起心靈的共鳴。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聆聽音樂時,必須從音樂本身的要素出發(fā)。例如:欣賞格里格的《在山魔的宮殿中》,力度和樂器的變化就是開啟音樂大門的鑰匙;而《長江之歌》的欣賞,則從旋律線的起伏中感受音樂之美,理解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深意。只要堅持讓學生在聽音樂時從音樂元素出發(fā),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一定會大有提高。
(二)挖掘音樂背景,從音樂情感中體味音樂
聆聽音樂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鳴”,共鳴是音樂審美體驗中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作曲家的意圖或是作品的深層含義存在于一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文化系統(tǒng)中,掩蓋于表層形式之下,只有靠近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才會和音樂無限接近,從而在情感上獲得共鳴。在學習《歡樂頌》時,我設計了以貝多芬的三首樂曲《致愛麗絲》、《命運交響曲》、《第九交響曲》聆聽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探討貝多芬創(chuàng)作三首樂曲時不同的生活處境、當時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的背景等音樂背后的故事。這個過程和欣賞音樂是分不開的,它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情感懸念,讓學生在后面的音樂中有感而聽,時而沉浸在《致愛麗絲》的清新流暢,時而交錯在《命運交響曲》的起落悲喜,時而融入《第九交響曲》的熱情輝煌。一堂課雖然只聽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但學生的情感是滿足的。音樂背景的挖掘可以使學生了解作曲家的愛恨情仇,并把自己置身于這種情緒氛圍,在聽音樂的時候他們的情感情緒會情不自禁地涌動,在潛移默化中使自己和音樂的情思產(chǎn)生共鳴。
(三)挖掘文化歷史,從音樂人文中感悟音樂
有位學者曾說過:“音樂是文化的情緒記憶和情感體驗。音樂形態(tài)的豐富表明了文化情緒的豐富。音樂內(nèi)涵的深沉,體現(xiàn)了文化情感的深沉?!币皇缀玫囊魳纷髌房梢砸l(fā)欣賞者對歷史的追憶,對文化的感知。如聆聽琴曲《陽關三疊》時,我從詩詞和古琴入手,既引發(fā)學生對唐詩、三國、高山流水覓知音等歷史的追憶和聯(lián)想,又幫助他們從音樂文化的視角去感悟當時的人文氣息;在欣賞編鐘演奏的古樂曲《楚商》時,我讓學生目睹編鐘的外型及演奏情況,感受古代民族音樂的偉大成就。通過介紹《詩經(jīng)》,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展現(xiàn)我國古代文學、音樂的藝術魅力。這些層面的挖掘不僅輔助了音樂教學,還拓展了學生的歷史文化視野,這也是音樂獨特的教育魅力。
三、注重聆聽的方法
(一)完整聽和重點聽相結合
一般情況下,一些短小的單段體結構的音樂和絕大部分的歌曲,由于音樂的整體性很強,很難將它片段拆分,就必須完整地聽,如《野蜂飛舞》等作品。但更多時候由于課堂時間等限制,將作品重點片段的聽和完整的聽相結合,可更有效地達到欣賞的目的。如八年級欣賞約翰·施特勞斯的《閑聊波爾卡》,我就將主題旋律先單獨進行聽賞和范唱,用活潑的旋律和主題的來歷背景激發(fā)學生對欣賞全曲的興趣,同時也達到了加深作品主題印象的目的。有時也可以先欣賞全曲,使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了整體感受后,由學生聽辨出印象深刻的段落再進行重點聆聽和分析,如九年級欣賞的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這種方式可大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說了聽和聽了說相結合
音樂對情感的觸發(fā)是直接的,光用語言代替不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但對于音樂教學來說,無目的、稀里糊涂地聽不可取,教師可以適時進行啟發(fā)式提問或描述性講解。有一些音樂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聽,問題越小,學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聽的效率就越高。如在欣賞合唱《陽關三疊》時,我提問“歌曲為什么叫三疊?”學生帶著問題聽得非常專注,既解決了提問,又沉浸在優(yōu)美的旋律之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欣賞《春之祭》時,我先告知學生舞劇的內(nèi)容,有了內(nèi)容的鋪墊,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音樂緊張不協(xié)和的音響和夸張強勁的節(jié)奏。音樂光說不聽不行,光聽不說也不行,它的多解性和意味性為學生注入了自由想象的因子,我們可以讓學生聽過以后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感受,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升華音樂的內(nèi)涵。
(三)課前聽和課后聽相結合
有些音樂作品,尤其是交響樂、協(xié)奏曲等,只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去學習很難達到欣賞教學的目的,如果能鼓勵學生課前課后進行初聽和進一步了解,學生則能更快、更容易地理解音樂的內(nèi)涵。我們可以把一學期要欣賞的音樂作品和校園音樂網(wǎng)連接起來,有計劃地排進校園廣播,利用音樂的彌漫性讓音樂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我還用科學家發(fā)現(xiàn)莫扎特的音樂對開發(fā)智力有好處的故事來引導學生課后多聽莫扎特的音樂。只要我們用心,總是可以找到吸引學生聽音樂的方法的。
美國學者科普蘭說過:“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對于音樂我們需要的不是學習而是熱愛,這種熱愛首先來自于音樂最本源的價值——以音律之美來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聽覺感受。讓我們應用多樣化聆聽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音樂的耳朵”,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之美,觸摸音樂之魂,從而熱愛音樂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黑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