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剪紙位列于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剪紙名錄第一名。她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剪紙的佼佼者,是因無數(shù)擎著蠟燭的守望者,前赴后繼,爭先恐后地為她增光添彩。他,賀寶貴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機關(guān)干部快退休時,享受的是逐步放下工作后的輕松愜意,賀寶貴卻不然,2001年56歲的他才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長征——研究蔚縣剪紙。有人說,有著13年市外貿(mào)局長和10年市人大駐會委員的官場、生意場的人脈資源和經(jīng)驗積淀的他,如果去掙錢,一定會如火如荼,實惠且光彩,鉆那些故紙堆,干著既貼錢又費心的營生,真不知道他到底是圖個啥?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早就認識賀寶貴先生了,在一個大院上班,他總是笑咪咪的,親切、隨和、溫文爾雅;他還是個特別的熱心腸人,不論有誰尋他幫忙,他都會全力以赴。我也知道他近些年在搞蔚縣剪紙研究,還出版過《國色天工》、《中國剪紙王》兩本書,只是覺得那是一種集子,沒有在意。沒有想到去年我組織參加省第六屆文藝評論評獎,他和郝志喜合作的論文《載入史冊的中國剪紙王——王老賞剪紙藝術(shù)的成就及產(chǎn)生的影響》獲了二等獎,而且還送我一本厚厚的《守望集》和一本國家頂級剪紙文獻《六十年民間剪紙研究論文卷》,后者精選了建國后的70多篇經(jīng)典論文,其中他就占了兩篇。同時他還榮幸地入列“六十年民間剪紙研究著名專家學者”名單(全國才六十多位)。近來他又被邀請成為國家唯一一家《剪紙報》的編委。有人說濃縮的是精華,賀先生個子不高,滿腹經(jīng)綸。不愧是1965年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的高材生,不論是經(jīng)濟還是藝術(shù),都很有造詣。尤其說起蔚縣剪紙那是縱橫開闔,說起中國十大剪紙大師之一的王老賞,就好像說起他的家人,點點滴滴,如數(shù)家珍。
一個市人大的駐會委員,怎么搞起了蔚縣剪紙研究?他說他的祖籍在蔚縣。
蔚縣,一個古老的名縣,國家級保護單位就達9處。你看,代王的“小堡城”逾越2000多年的風雨,依然站立著。不愧是古國,遺跡遍存,金碧輝煌的玉皇閣、精致典雅的南安寺塔、古老的甕城、遠古的土城,三面樂樓、穿心樓,個個都雕梁畫棟,石雕鋪陳。過去人們曾說天下十三省能不過蔚縣人,蔚縣的皮毛、地毯、陶瓷等手工藝品曾名滿京畿、遠銷海外,尤其是蔚縣的剪紙,這種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不僅在全國獨一無二,而且是獨占鰲頭。別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靠投入資金去保護,而這種藝術(shù)卻像夏秋的牽?;ǎ介_越旺,不僅遍布整個蔚縣,而且發(fā)展到張家口、北京。由此,3萬多從業(yè)人員脫了貧,幾十個剪紙廠家年收入上百萬,全縣年收入達2億多元。更為可貴的是這種“早已成為國家級饋贈禮品”(馮驥才語)的剪紙,遠銷世界各地,其精巧與智慧,深為美、德、日、新等70多個地區(qū)和國家的人們所喜歡,并以藏之為快意。
故鄉(xiāng)的夢境,總是縈回在兒女的心頭。2001年,賀寶貴隨市人大的視察團來到故鄉(xiāng),曾是老部下的蔚縣外貿(mào)局的朋友們約他敘舊,請他支招。席間,時任蔚縣外貿(mào)局局長、蔚縣剪紙出口公司經(jīng)理任德國的一句話:王老賞是蔚縣剪紙的“祖”,觸動了他心里埋藏多年的情結(jié)。早在1997年,他還在市外貿(mào)局長任上就開始收集蔚縣剪紙,并在2000年匯集出版了《蔚縣剪紙100圖集》。那時候還沒有人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他就覺得蔚縣剪紙非同一般。一個民間的手工藝品,能為縣里、市里創(chuàng)外匯,這是不多見的。他一直惦念著為它做些什么,此刻,他找到了突破口——從王老賞開始!
眾里尋他千百度
回到張家口,他就馬不停蹄地奔向市圖書館。然而,滿滿的書庫,密密的書架,沒有一本關(guān)于蔚縣剪紙的出版物,更不要說有關(guān)王老賞的了。他不甘心,自費坐火車到省圖書館,讓在石家莊工作的女婿幫著借出許多民間剪紙的書籍,他一本一本地毯式的搜索,天天夢幻著王老賞的東西出現(xiàn)。然而十幾天過去了,他僅僅從天津作者崔錦《民俗學》的插圖里發(fā)現(xiàn)了王老賞的一副《雙陽公主》圖。搞剪紙研究,這點資料太微不足道的了。怎么辦?就這么放下嗎?不,他不是那一碰壁就后退的人。沒有可借鑒的花冠,那就從根上尋起吧。于是,他調(diào)整方向,把目光投向王老賞的故地蔚縣南張莊村,為了尋找王老賞的足跡,他幾乎是踏破鐵鞋,遍訪了王老賞的知情人。大地的蘊含是最豐厚的,在這里他獲得了許許多多有價值的資料,見識了王老賞曾用過的砧子、刻桌、蠟板、窗花亮子,見識了王老賞三十多幅剪紙真跡。更為可貴的是還收集到了老藝人周琴饋贈的她姥爺、也就是王老賞的師傅周瑤的六張剪紙原作,那是蔚縣剪紙遺存物里時間最早的、在全蔚縣、在全國獨一份的珍品,填補了蔚縣剪紙的文化遺存。
好事成雙,一掘見金,再掘見礦。鄉(xiāng)村的收獲引發(fā)了他一個美好的推測:天津是河北早年的省會,說不定那里會有他需要的寶藏,于是又奔天津。當天津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拿著他的借閱條進入書庫時,他翹首以待好似當年等待高考錄取通知書時,心都吊到了嗓子眼;當一本又黃又破的《民間刻紙集》遞到他手里時,他又覺得他挑的這第一本書極有可能是王老賞文獻,那一刻好像胸脯跟著心臟一起跳動,咚咚咚的。果然,蒼天不負有心人,在這里他找到了《民間刻紙集》、《民間窗花》、《王老賞的窗花藝術(shù)》和《王老賞戲曲刻紙》四本夢寐以求的剪紙文獻。真是柳暗花明,喜出望外!之前所有的跑路、花錢、甚至被不屑,此刻,在這豐厚的回報面前都化為云煙。他迅即提出翻拍,卻得到回答:讀者不可私下拍照,必須由資料部做,條件是繳費!四本書光是洗照片,價格也不菲??!何況還有其他收費,自己掏錢,若換作他人,為縣里的事抑或是為國家的事,貼這許多錢那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可賀寶貴二話沒說,立時把口袋掏了個底朝天,“給我留下兩筆錢吧,一是回張家口的車票錢,一是買一碗方便面的錢”。資料部的王向峰同志被他的真誠與奉獻精神所感動,不僅寬限了他的經(jīng)費時間,而且第三天就把他要的圖片寄到了張家口,其速度之快,大大地超出了賀寶貴的期盼。那天,感激的他,對著電話那頭的王向峰都不知說什么好了。
文獻客觀真實地記述了王老賞四十多年的藝術(shù)生涯,及其取得的諸多操藝經(jīng)驗與杰出的藝術(shù)成果;文獻客觀分析了王老賞窗花藝術(shù)特色,并附有王老賞188幅絕世窗花。王老賞,20世紀中國十大民間藝術(shù)大師,蔚縣剪紙因他而走向成熟,蔚縣的剪紙藝人因他而解決溫飽甚至發(fā)家致富?,F(xiàn)在蔚縣剪紙已成為中國諸多剪紙的佼佼者,由此可見,王老賞在蔚縣剪紙發(fā)展歷史、乃至在中國民間剪紙歷史上的貢獻非同一般!
這些彌足珍貴的書,不能沉睡,他要讓其發(fā)揚光大。于是,協(xié)調(diào)原作者(均已過世)的版權(quán)署名及其遺屬的名譽權(quán)、經(jīng)濟利益回報,協(xié)調(diào)北京和上海三個出版社的版權(quán)利益,請示政府進行投資等等。終于經(jīng)過賀寶貴、郝志熹、任智廣以及北京國家貿(mào)促會的王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許涿同心協(xié)力,2006年文化遺產(chǎn)日前夕,匯集了王老賞歷史文獻的全部文本的《中國剪紙王》出版了!
為伊消得人憔悴
真不知道這樣浩繁的資料,他該怎樣下手?要想突破以往那些學者教授們的研究框架,弄出一些有見地、對蔚縣剪紙發(fā)展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談何容易。好在他有較深的理論功底,在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上學期間,別人在圖書館看的是專業(yè)參考書或小說,他看的是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有這樣愛好的人很少,他說這得益于小時候的一本書—— 毛主席的《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那時候書少,他又喜歡,便囫圇吞棗地讀起來,漸漸地領(lǐng)袖那睿智的語言、那清晰的說理,讓他崇拜,以至于后來的《毛選》,成了他最喜歡讀的書。
有人說,能讀透《毛選》的人,一定能夠有所成就。至少賀寶貴是受益匪淺,他對剪紙的研究就得益于毛主席的邏輯思維。資料的篩選、梳理、提煉、系統(tǒng)化,是一個龐大的工程。為了增加其科學含量,他夜以繼日進行歸納、整理、研究,常常在電腦前一干就是三、四個小時,甚至一天,常常連吃飯都忘記了,站起來時腿腳麻木得連路都不會走了。
蔚縣剪紙有著太多的景致,尋故事、覓歷史、探工藝、看文化,他不同于以往研究者總是徘徊在民間美術(shù)這個范疇,第一個提出了“蔚縣剪紙文化”這個理論概念,將蔚縣剪紙,蔚縣剪紙產(chǎn)業(yè)和蔚縣剪紙文化進行了由小到大的遞進關(guān)系的結(jié)構(gòu)性搭建,并從市場經(jīng)濟、民間工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等多個視角,分別論述了它們的特征、結(jié)構(gòu)、內(nèi)涵等。
他在《蔚縣剪紙尋根系列》中,第一個挖掘和發(fā)現(xiàn)了存世的王老賞剪紙原作及其師父周瑤的原作;第一個制作出“王老賞及其傳人譜系”、“王老賞年譜;第一個找到了記有“鋪戶”“德本玉”“施銀一兩”“施銀五十兩”的五塊道光年間的功德碑, 佐證了老剪紙藝人周錫說的建國前縣城賣剪紙原料的老字號店“北街德本玉貿(mào)鋪”和“南街天常德貿(mào)鋪” ,使蔚縣剪紙有了今日證言與古代遺跡相互印證的依據(jù),改寫了既往蔚縣剪紙歷史只有口傳資料的單薄狀態(tài)。大量的實證性的圖形和文字資料,消弭了六十多年來關(guān)于王老賞研究的個別不實不適的記述或觀點的誤導性影響,有力地證實了王老賞研究早在建國初期就是一個國家級別的研究課題。全部歷史文獻的浮世與研究,使人們看到了蔚縣剪紙根的深度。
自此,賀寶貴也躋身于全國民間剪紙研究界,成了國家級專家學者席上的座上賓。
荊棘滿亭君自知
蔚縣剪紙研究的這一路,并不都是鮮花,有多少荊棘只有他自己知道。
2011年春節(jié)前的一天,月色冷峻,編完了《守望集》的賀寶貴,輕松地徜徉在張家口清水河的一座座虹橋上,哼著他新創(chuàng)作的《剪紙搖》,忽然手機鈴響了,北京的郝經(jīng)理告訴他,裝訂中的《守望集》被北京西城區(qū)文化稽查大隊查封。原因是所用的書號在北京印刷屬于違法?;榇箨牭奶幚矸椒ㄊ侨繘]收《守望集》,廠家停產(chǎn),再加罰款。換書號吧,誰知印刷廠的工人又偏偏有幾頁舊書號沒有撕掉,百花文藝出版社的資深編輯董老師打來電話責怪:你們寄來的樣書用過別的出版書號,不告訴我們?,F(xiàn)用我們的書號,卻又留有人家書號,被我們的總編室從你的樣書里發(fā)現(xiàn),如果這個事情稍有疏忽,那就惹大麻煩了。前兩次出版《國色天工》、《中國剪紙王》董老師給了很大幫助,此刻,讓董老師為此受了這么大的委屈,賀寶貴愧疚得夜不能寐。
2011年5月的一天,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竟老師打來電話說,剛剛接到了新作《守望集》,封面設計好,內(nèi)容豐富,不少研究資料相當珍貴,有的尚屬先例。緊接著話題一轉(zhuǎn),說最后一頁的“八節(jié)平安”剪紙(圖案)系嚴重抄襲?!鞍斯?jié)平安”是陳老師的江蘇省金壇好朋友楊兆群早年的原作,傳播甚廣。當初《守望集》書稿為了選擇這幅精品做插圖,他曾反復詢問過,但還是有誤了。更正吧,他的自責再一次讓他寢食難安。
對曾經(jīng)的汗顏,他欲說還休。最后釋然一笑說,他的研究就像三級跳,從張家口水平到國家級水平,一路走來,“盲區(qū)”、“雷區(qū)”,接連不斷,左突右闖,多少無助、無奈、甚至驚恐真是不堪回首。
今天我捧著這本《守望集》,沉甸甸的,30多萬字呢。這樣浩繁的資料、研究性的文稿,他是怎樣修改了一年多的?還得一遍遍校對,那該是怎樣的不耐煩?十幾年來,他趕了火車、趕汽車,奔走在北京、天津、南京、石家莊、張家口、蔚縣六個市、縣之間,年近花甲的人,不論是烈日還是寒風,不管是雨濘還是雪滑,他都義無反顧,這需要多強的意志?聽說他又為下一個課題準備了,我真想對他說:歇歇吧,60多歲的人了,身體要緊啊。還沒等我開口,他又笑瞇瞇地告訴我,今年他參加了市合唱團,還組織大家創(chuàng)作了60多篇歌詞、詩、散文,匯集出版了《陽光下的歌唱》。無需我多言,他活得很充實、很瀟灑,難怪他看起來很年輕,步態(tài)輕盈,精力充沛,諶容有小說《減去十歲》,我看他可以減去二十歲。
這本承載著他的研究與有關(guān)剪紙的精華文章,他給它定名為《守望集》,真是名副其實,他不正是蔚縣剪紙的守望者嗎?作為守者,他守護了前輩們的結(jié)晶與積淀;作為望者,他開啟了后輩們的渴望和目標。《守望集》贏得了它的讀者,購買者絡繹不絕;也贏得了我,因為我是一個看書很挑剔的人,一般的不是名家名作的書是不看的,嫌它耽誤工夫,《守望集》則不同,本是隨意翻兩下,結(jié)果拿起來就放不下了,于是便有了今天這篇文章;于是,我知道了市里為什么拿它作為文化形象的禮品書、知道了它登上了國家圖書館書架的意義所在,價值所在。
我認為真正的快樂和愜意,來自于人們對你的尊敬,這尊敬來自于你對社會的奉獻。
現(xiàn)在的賀寶貴,享受就是的這種尊敬。他對王老賞和蔚縣剪紙文化的研究,為當今傳播及其流傳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難怪他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從政時期,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和愛戴。
家鄉(xiāng)有一種山野菜叫苦藏菜,吃到嘴里是一股苦味,然后再吃點小米飯,立刻滿嘴的甜香讓人回味良久,那種甜不像糖,是引得你口水分泌如泉的、沁入整個腮腺的甜。而今年的賀寶貴,精神上享受的不正是這種沁人心脾的甘甜嗎?這種甜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不是嗎?
責任編輯/彭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