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我國數千年文明發(fā)展、積淀的產物,是我國有別于西方繪畫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的教學成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在傳統(tǒng)中國畫的教學模式下,還是以臨摹或教師畫一筆,學生練習一筆的現象存在,教師家長評價作品時都是拿與教師所畫是否相近為標準。而這樣所帶來的結果是絕大多數孩子認為中國畫太沒意思啦,索性與中國畫絕緣。所以,我認為在中國畫的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引導學生:
一、教師應制作細致、周詳、實用的教學設計
我們很多的美術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往往會用到一些概括性的表達。譬如:“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情感”“提高學生某方面的能力”之類,似乎在突出該教學內容在整堂課中的重要地位,實則是陷入了“大而空”的套路。須知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某個教師備課的文案,也是教學研討時可供交流和分享的重要資料?;\而統(tǒng)之的教學目標的表達,不但會使教師的備課抓不到重點,而且會讓教師在教學中不知所云。所以,在制訂中國畫課程的教學目標時要具體,多余的空話可以省略,把學生應達到的階段性學習要求和方式也一一列舉出來。如:教學目標:
認識:作品中線條、空間、明暗、韻律和動感等的運用。
發(fā)現:畫家如何描繪遠近,營造寧靜的氛圍。
描述:作品中的繪畫風格和深淺墨色的運用。
掌握:運用線條、濃淡不同的墨色,表現一幅中國畫。
二、讓學生參與到課前繪畫材料的準備中
在人教版美術中,中國畫是在三年級教材中才出現的,在此之前大多數學生對中國畫及其材料是完全陌生的。因此繪畫材料的準備應在教師的指導、家長的幫助下完成。指導學生準備材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初步認識中國畫的過程。在課前準備時,學生會通過教師以外的方面了解中國畫材料的特點。學生對這一畫種的陌生感會逐漸消失,有利于接下來欣賞、創(chuàng)作的順利進行。
三、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中國畫,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材施教
在一幅好的中國畫中,神韻是其精髓所在,是小學生在學習中國畫時所要掌握的主要方面。學生不僅要掌握好水和墨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欣賞中國畫,學習如何表現出中國畫的神韻。教師對所欣賞的作品要有針對性,所設計的每一個提問都要圍繞作品展開。學生邊分析邊欣賞,對教學重點的理解也在與教師的對話中得到逐步強化。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其特點,要因材施教,對待小學生學習中國畫的內容要避繁就簡,無須畫得過于深入。只要他能把其中的意境神韻表現出來就算是一幅好作品。如,在畫樹木時,只要讓學生用自己心中的線條、運用墨的知識畫出簡單的樹干、樹葉,不要求科學的概念,按自己的意愿去作畫就可以了。
四、在嘗試中掌握中國畫基本墨法的運用
墨法在中國畫中的位置相當重要,直接影響著一幅完成作品的神韻、意境及作者的內心體現,所以很多美術教師片面地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花大量的時間來講解“墨分五色”。其實用水把墨分成不同深淺的顏色,學生只需要多嘗試幾次就會掌握水墨的奇特效果和獨特美感。他們學習的難點則是如何根據畫面的需要,調出同種顏色的不同濃度,表現同種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的是體驗—演示—創(chuàng)作—臨摹的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先以水墨游戲的形式體驗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性能,大膽嘗試創(chuàng)作,再針對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示范,不斷強化學生對課堂中涉及的術語和概念的印象,在學生接受情況較好的情況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再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最后找出相同題材的范畫讓學生進行臨摹,領悟不同的表現方法。
五、從生活中找素材,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目前,從我國的美術課程改革的目標來看,更多的是一種導向性目標,而非標準性目標,這就意味著在美術活動中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這實際上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保護個性本質特征的獨特性,也是保護學生的差異性,因為差異性不僅是美術教育的基礎,更是學生發(fā)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而珍惜、開發(fā),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fā)展。
總之,小學生的國畫童趣味濃厚,彩墨效果強烈,對其繪畫語言的應用及表達均有進一步的提高,為進行其他形式的教學奠定了必要的認知基礎。通過中國畫的學習可以為其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中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