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人才需要怎樣的素質(zhì)?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音樂是一種特殊的形式,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它更注重讓學生調(diào)用聽、唱、奏、演等多種具體感官去感悟、去表達民歌的內(nèi)涵和藝術(shù)。通過民歌的探究性學習提升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民歌特質(zhì),通過比較去感悟各民族民歌的藝術(shù)美,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進一步發(fā)展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
一、民歌教學的背景與意義
1.民歌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1)音樂課程改革首先表現(xiàn)在音樂教材體系的重建
在音樂教材體系中,民歌的內(nèi)容體系是教材體系中的突出亮點,中外民歌的編排占有整個教材的40%,它需要教師充分地了解和運用這一教材體系,提升民歌教學的有效性,因此開展本項研究是用好音樂教材資源的需要,更是增強民歌教學育人價值的需要。
(2)民歌探究性學習有較高的育人價值
民歌教材傳承了中華民族豐富生動的民歌文化,重視了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根的植根教育。在民歌學習中學生能體驗和感受到民歌音樂精深博大的智慧,各民族生動而有趣的音樂風情,能欣賞到民族音樂的形式美、旋律美,從而激活學生熱愛中華民歌音樂的情感,實現(xiàn)民歌音樂的育人價值。
(3)通過民歌的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音樂的整體素養(yǎng)
通過演唱技能的探究提升民歌的演唱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本項研究就是以提高學生音樂的整體素養(yǎng)為目標,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眼、耳、口、手、足等多種器官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注意力、記憶力、感受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得到提升,使學生的集體合作更協(xié)調(diào),使學生自我尊重、自我表現(xiàn)的愿望得到增強,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音樂學習的自覺探索者。
2.師生民歌學習的現(xiàn)狀亟待改善
縱觀當前小學的音樂課堂,教師對民歌教材的教學只是走過場。因此學生對民歌的學習缺乏興趣,缺乏熱情,只局限在課堂里跟唱、學唱,唱完了事,甚至一聽原汁原味的民歌范唱就哄堂大笑,演唱起來怪聲怪氣。對于民歌所呈現(xiàn)的地域性、民族性的特點,教師往往是一言帶過,也就沒有表現(xiàn)能力,至于民歌的風情特色、民歌的結(jié)構(gòu)特點、演唱技巧等拓展的知識學生就更一無所知了。
二、民歌教學前的思考
1.整體梳理教材,把握民歌教學體系
有效教學或引導學生有效探究,首先要了解教材體系,合理確定民歌學習中的探究點,因此梳理整個音樂教材很有必要,以防學生民歌探究中的盲目了解和教師的無效、低效指導。
2.引領(lǐng)學生開展民歌課前的探究性學習
指導學生對相關(guān)民歌進行信息收集,拓展學生對民歌的了解,體驗民歌的風格特點,激活學生喜愛民歌的情緒,為唱好民歌奠定基礎(chǔ)。
3.在課中搭建三分鐘音樂大舞臺
利用這個大舞臺呈現(xiàn)學生課前民歌探究的價值,促進民歌探究的學生互動,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參與演唱民歌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演唱民歌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演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在每節(jié)音樂課中我們都開設(shè)了“3分鐘大舞臺”,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
三、民歌教學后的成效與反思
學生在民歌的探究性學習中提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在研究中提升了民歌教學的能力。通過探究,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做好案頭工作,進行教學設(shè)計。如果老師自己都把握不了歌曲的風格、特點,就更談不上讓學生去體會了。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具有璀璨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各地區(qū)的民歌有著鮮明的風格特征,很難讓學生一一體會??上驳氖牵滩臑槲覀兲峁┝撕芏鄡?yōu)秀的民歌,只要我們著眼于教材,勤于思考,相信幫助學生感受民歌風格就不再那么困難了。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