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目標,在理念上有較大的變化。低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的要求,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我在閱讀教學中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方法和措施,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激發(fā)興趣,使學生愛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xù)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在閱讀教學中,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愛讀書。
1.根據(jù)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通過解題、巧設懸念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如,我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我先板書“狼”,問學生狼是怎樣一種動物;再板書“小羊”,讓學生說說小羊又是怎樣一種動物;然后在“狼”與“小羊”之間板書“和”,并巧設疑問說:“一只兇惡的狼和一只善良的小羊碰到一塊兒會發(fā)生什么事呢?結果怎樣?這篇課文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讀完了課文,大家就會明白的。”為了弄明白這些問題,學生不論是聽課文錄音,還是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討論課文內容的興趣都非常濃厚。
2.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吸引力
在教學中,我盡量使用直觀教具和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展現(xiàn)教材情景,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例如,我在教學《春到梅花山》一課時,從網(wǎng)上搜集了一些有關梅花山的圖片,做成了幻燈片,并配上課文朗讀錄音。教學時,我一邊放映幻燈片,一邊講解,把學生帶到了梅花山。學生又看又聽,興趣盎然,情緒高漲。
3.利用表演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
低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表演,教學童話一類的課文我常常讓學生扮角色表演。例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在學生學習了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我先讓同桌兩人分別表演狐貍和烏鴉,然后,讓學生找一個好朋友進行合作表演,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又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讓學生在表演中掌握了課文內容,體會了狐貍和烏鴉當時的心態(tài)。
二、教給方法,培養(yǎng)能力,使學生會讀
在閱讀教學中,我不僅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愛讀書,還想方設法地教學生會讀書,指導他們有目的、有步驟地讀書,學會讀書的方法。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
(1)讀課題,講課題,想想課文會告訴我們什么。
(2)借助拼音輕聲自讀課文,說說你讀懂了什么,粗知課文大意。
(3)學習生字詞,可利用字典,運用拼音識字的一系列方法學習生字,記憶生字,找出不懂的詞句和問題。
(4)帶著問題讀課文,理解內容。
(5)練習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6)練習默讀課文。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使學生樂讀
注重情感體驗,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shù)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感情,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許多,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會對表現(xiàn)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1.進行反復朗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蔽恼碌那楦胁皇峭庠跂|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語速的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哀愁中感受和體驗,才能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地進行閱讀。例如,我在教學《一株紫丁香》時,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部分進行自由品讀,學生很高興,然后交流共同欣賞,學生都用心去讀,都讀出了自己對老師的愛,很精彩。對于學生來說,讀書不再是枯燥無味,而是一件樂事。
2.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
在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樂讀書的基礎上,我采取多種方式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一年級教過拼音之后,我利用拼音教學生誦讀古詩,一星期學一首,每上語文課都抽出幾分鐘指導他們朗讀和背誦;教學課文以后,我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
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作者單位 常州市新北區(qū)圩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