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素材、框架、起點、資源,也是教師開展情感德育的資源。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情感教育,是課程改革后廣大教師探索的熱點問題,筆者進行了以下的初探。
一、巧編故事情境,激發(fā)學生樂學之情
根據(jù)小學生活潑、好奇的特點,生動有趣的故事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分米、毫米的認識》一課,根據(jù)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厘米、米”的實際,老師講解了小淘氣的日記:“清晨,我從2厘米的床上起來,拿起13米長的牙刷,擠出1米長的牙膏刷牙,吃完飯后走了90厘米的路來到學校參加升旗儀式,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升起在15厘米高的旗桿上,我心里真高興,回到教室,打開長23米、寬17米的數(shù)學書開始學習。”聽了這個日記大家為什么會笑?再引導學生比劃1米、1厘米究竟有多長。小淘氣這樣的錯誤在部分孩子身上確有發(fā)生,巧妙利用這樣的故事既有利于調動學生復習舊知的積極性,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
二、圍繞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之情
教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是教師經(jīng)常提及的話題,如何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呢?筆者在無錫聽了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軸對稱圖形》,在練習時教師有意避開學生對許多外國國旗不熟悉、國旗圖案較復雜的實際,設計了WUXI這四個字母的一半,讓學生猜出另一半,把這四個字母貼在一起,讓學生領悟到家鄉(xiāng)的名字很美。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在猜測、游戲的過程中享受了家鄉(xiāng)名稱的對稱美,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家鄉(xiāng)的教育。
三、巧妙利用生成,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
如,在教學“來回”問題時,學生在學習了“來回”的解題方法后,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來回”問題的理解,我要求學生舉日常生活中來回的例子。學生舉了很多,其中一位家住得比較遠、平時上課比較調皮的學生,談了他家離學校5千米路,他每天上學、放學要走兩個來回,即每天要走20千米的路,我說:“你上學走這么遠的路,可你從來都不遲到,你真了不起!”這位學生接著說,我上學都是我媽媽接送的,我媽媽接送我每天要走4個來回,即每天要走40千米的路,最后他說,通過學習“來回問題”我感覺到我媽媽為了我上學真辛苦。平實的語言,簡單的計算,倒出了孩子體諒母親、關愛母親的情感。這樣有效避免空洞說教,孩子關心父母、體諒父母的情感教育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機地得到升華。
數(shù)學教學過去我們注重對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是我們課堂教學的根基。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對教材進行自主開發(fā)研究,充分利用課堂陣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應成為我們自覺的行為。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豐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