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小學數學則是基礎中的基礎,教好小學數學科目,對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發(fā)展都會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特別是要抓好對計算題的教學。計算題是數學知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知識,幾乎所有的數學知識都需要通過計算來得出結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題;教學經驗
一、注重基礎的培養(yǎng)
1.基本的計算方法
“萬丈高樓平地起”,做學問也一樣,需要做好最基本的準備工作,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就是最基本的加減運算、乘法口訣、找規(guī)律解題等。特別是對于乘法口訣,這是以后進行計算、應用的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深刻理解、靈活運用。對于一些題目,要教會學生去尋找簡便的運算方法,比如對于98+46+2+4這道連續(xù)加法題目,要教會學生注重分析,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比如,可以運用換位法,將題目改為98+2+46+4,就會很明顯地看出結果了。
2.基本的口算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口算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可以提高題目的計算速度,減少時間利用,對于學習效率、學習能力都是一個極大的提高與培養(yǎng)過程。教師可以對低年級的學生布置一些口算題目,比如,在課堂上進行口算接力比賽,看誰做得快,做得準確率高,利用小學生的好勝心理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谒阌柧氝M行得多了,學生自然會對常見的題目隨口答來。
二、注重方法的培養(yǎng)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再多的零散知識也不如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解題方法。比如,在教學加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多想一下“湊十法”,為后面繼續(xù)學習進位加、退位減打下基礎。再比如,對于高年級的乘法題目,比如十幾乘十幾,就有一個“乘法口訣”:
頭乘頭,尾加尾,尾乘尾。
例:12×14=?解:1×1=1,2+4=6,2×4=8,所以12×14=168。
但是要注意的是:個位相乘,不夠兩位數要用0占位。
還有,比如“頭相同,尾互補(尾相加等于10)”的乘法口訣是:一個頭加1后,頭乘頭,尾乘尾。
例:23×27=?解:2+1=3,2×3=6,3×7=21,所以得出23×27=621
但是也要注意:個位相乘,不夠兩位數要用0占位。
三、注重習慣的培養(yǎng)
有人說:“習慣決定命運?!彪m然有些夸張,但是在實際運用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可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比如,教導他們注重計算的基本規(guī)則、基本格式,讓他們養(yǎng)成守規(guī)則的良好習慣;還有,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計算訓練,比如,計算學校各個班的學生數,各個年級的教師數,還有學校的總人數等等。
1.讓學生養(yǎng)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發(fā)現學生作業(yè)上的錯誤,比如會把8寫作5,把1寫作7等等,這些粗心的毛病會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他們以后的發(fā)展,所以教師一定要讓他們認真、細心。
2.讓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審題是做好一個題目的基礎,如果在審題的過程中出現差錯,那么題肯定是做不好的,比如“小明今年15歲,小林的年齡是他們兩個年齡之和的2/3,求小林的年齡?!比绻麑W生把年齡之和當作小明的年齡,那么結果肯定是錯誤的。
3.讓學生養(yǎng)成仔細、規(guī)范的書寫習慣
在做題的過程中,能口算的就不去筆算,這就能節(jié)省很多的時間。還有就是在列豎式計算時,要求學生要將數位對齊,還有數字間要有適當的間隔,進位的數字要寫在適當的位置上,退位點不能少等等。
4.讓學生養(yǎng)成估算和自覺驗算的習慣
估算往往出現在選擇題中,估算比口算與筆算都要省時間,比如估計55×55,給出110、2445、3025、5555這幾個選項,肯定要選3025,因為55×55肯定要大于2500,教師要教給學生驗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進行嚴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四、注重錯誤的改正
錯誤幾乎是每個學生都會犯的,在我看來,針對錯誤,教師不能批評打擊,而是要“將計就計”。比如,教師可以因人、因題地重點分析錯題原因,大部分學生都做錯了的題,教師就要集中進行講解,分析錯誤的原因;對基礎較差、常做錯題的學生,教師要多花時間在課后進行輔導。學生對自己作業(yè)中出現的錯誤要進行自我反思,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本子,把每天作業(yè)中出現的錯誤記在本子上,并寫出錯誤原因和改正方法。另外,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把學生經常錯的、類似的題目作為學生的課堂作業(yè),再次反饋了解學生改錯后的作業(yè)效果。
參考文獻:
[1]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辛莊營鄉(xiāng)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