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近代;省立大學;教師聘任
摘 要: 近代中國出現(xiàn)的早期大學,基本是國立、省立、私立和教會大學等在萌芽發(fā)展中并存。從政府層面看,近代省立大學教師聘任包括分級、資格取得等明文規(guī)定,各大學又因實際情況不同而實現(xiàn)路徑迥異,其中,省立重慶大學尤其具有典型性,主要表現(xiàn)在聘任委員會、聘任方式與聘任時間等方面??蔀榻袢崭魇×⒓皣⒋髮W尚在進行中的人事制度改革等提供某種路徑借鑒。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4474(2012)03-0034-06
一、近代省立大學教師聘任相關政府法令據(jù)筆者所見,整個民國時期最早提及大學教師聘任的是1912年10月24日教育部公布的《大學令》,此令共二十二條,談到教師“聘任”的內容有兩條。其中第十三條規(guī)定:大學設教授、助教授;第十四條規(guī)定:“大學遇必要時,得延聘講師”〔1〕。從字數(shù)來看,兩條規(guī)定不足20字,但是它卻極具開創(chuàng)意義。第一,它是民國時期最早對大學教師聘任作出規(guī)范的法律文本。第二,在稱呼上,用教授、助教授、講師代替了清末京師大學堂對教師的“教習”或“教員”之稱,使之更近代化。但是,此《大學令》卻根本未曾言及省立大學。
到“1922年時,中國有國立大學5所、省立大學2所、私立大學13所。三者相加,共20所”,并且“在20世紀頭20年中,教會大學規(guī)模日宏、聲譽日隆、學生人數(shù)逐漸增多。經過不斷的合并聯(lián)合,最后在華教會大學共16所”〔2〕。由此看來,當時教會大學發(fā)展速度遠遠超過國立和省立大學,而省立大學又是其中數(shù)量最少的一類,堪稱“弱勢群體”。
在政府所頒法令中,較早明確提及省立大學的應是1929年7月26日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大學組織法》。其中第三條規(guī)定:由省政府設立者,為省立大學;由市政府設立者,為市立大學;由私人或私法人設立者,為私立大學。
關于省立大學教師分類,第十三條規(guī)定:大學各學院教員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種,由院長商請校長聘任之。
對于省立大學教師聘任,第十四條規(guī)定:大學聘任的兼任教員,其總數(shù)不得超過全體教員的三分之一。
而對于省立大學校長之任命,第九條規(guī)定:省立市立大學校長,由省市政府分別呈請國民政府任命之。除國民政府特準外,均不得兼任其他官職。同時,對此條內容,1934年4月28日南京國民政府又進行了修改?!按髮W校長一人綜理校務,國立、省立、市立大學校長簡任,除擔任本校教課外,不得兼任他職?!薄?〕
此后,1940年8月,教育部公布《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審查暫行規(guī)程》(以下簡稱《暫行規(guī)程》)又一次對省立大學教師聘任等作出了政策性規(guī)范。
《暫行規(guī)程》中關于省立大學教師聘任之規(guī)定如下:
第一、二條分別規(guī)定,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等。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等別,由教育部審查其資格定之。
第三條規(guī)定,助教須具有下列資格之一:(1)國內外大學畢業(yè),獲得學士學位而成績優(yōu)良者;(2)??茖W?;蛲葘W校畢業(yè),曾在學術機關研究或服務二年以上成績顯著者。
近代省立大學教師聘任實現(xiàn)路徑研究——以省立重慶大學為個案第四條規(guī)定,講師須具有下列資格之一:(1)在國內外或研究院所研究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或同等學歷證書而成績優(yōu)良者;(2)任助教四年以上,有顯著成績,并有專門著作者;(3)曾任高級中學或其同等學校教員五年以上,對于所授學科確有研究,并有專門著作者;(4)對于國學有特殊研究及有專門著作者。
第五條規(guī)定,副教授須具有下列資格之一:(1)在國內外大學或研究院所研究獲得有博士學位或同等學歷證書而成績優(yōu)良者,并有有價值之著作者;(2)任講師三年以上有顯著成績者,并有專門著作者;(3)具有講師第一款資格,并繼續(xù)研究或執(zhí)行專門職業(yè)四年以上者,對于所習學科有特殊成績,在學術上有相當貢獻者。
第六條規(guī)定,教授須具有下列資格之一:(1)任副教授三年以上有顯著成績,并有重要之著作者;(2)具有副教授第一款資格,繼續(xù)研究或從事該職業(yè)四年以上,有創(chuàng)作或發(fā)明,在學術上有重要貢獻者?;蛟趯W術上有所建樹者。
雖然《暫行規(guī)程》中省立大學教師聘任相關內容比較詳細完善,而且便于操作,但是在其頒布以后,卻遭到了許多教師的反對。甚至有“不少教授把教育部發(fā)下來的教員資格審查表投進了廢紙簍里”〔4〕。因為他們認為這不僅是政治干預學術,而且還是政府欲圖加強對教師控制的一種表現(xiàn)。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暫行規(guī)程》第九條規(guī)定: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之審查,由各校院呈送教育部提交學術審議委員會審查之,即把審查教員資格的權力收歸到了教育部。
《暫行規(guī)程》頒布以后一直到1947年10月,經過學術審議委員會審查合格的??埔陨蠈W校教員“凡二十八批,計教授二五六三人,副教授一二○五人,講師一九六二人,助教二四九七人,共八二二七人”〔5〕。學術審議委員會平均每年共審議一千一百余名教師。1946年,陳東原在談及這個問題時也說到:“自一九四○年開始辦理以來,經審查合格者,計有教授二四二九人,副教授一○四三人,講師一七八五人,助教一九一一人,共七一四一人。尚有四分之一教員,正在繼續(xù)辦理中?!薄?〕從1946年與1947年審查合格的各等教員的數(shù)字來看,說明南京國民政府確實加強了對包括省立大學在內的各類型大學教師的控制。
在此之前,無論是北洋軍閥政府時期還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法律法令,都是把最初審查教師資格與最終聘任教師的權力交給各大學,如前面提到的《大學令》以及后來的《大學組織法》,教師之聘任都是規(guī)定由各系或院長參照學校的聘任規(guī)則呈請校長聘請的。
由于《暫行規(guī)程》頒布于抗戰(zhàn)時期這個特殊的背景下,各大學正忙于學校的生存與維持,并沒有多少精力與閑暇顧及這個規(guī)程的規(guī)定。教育部的學術審議委員會盡管每年都審議了一些教師的資格,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對教師資格的審查與教師的具體聘任很多大學基本上仍是按照自己舊有的方式在施行。
或正鑒于此,在抗戰(zhàn)勝利以后,教育部對大學發(fā)展諸事宜重新進行了審視,并擬訂了新的法律。1948年1月12日,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了《大學法》。其內容一共三十三條,與省立大學相關的規(guī)定主要有:第二條規(guī)定,大學由省立者為省立大學,由直轄市設立者為市立大學,由私人設立者為私立大學。前項大學之設立、變更及停辦,須經教育部核準。第八條規(guī)定,大學置校長一人,綜理校務,國立省立市立大學校長簡任,私立大學校長由董事會聘任,呈報教育部備案,校長除擔任本校教課外,不得兼任他職。這對大學性質又作了明確界定。第十二條規(guī)定:大學教員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種,由院長系主任商請校長聘任之。這說明,大學教師資格的最初審查與最終聘任還是回到了由大學自己系院與校三級共同決定的軌道上。
《大學法》內容本身雖與此前已經頒布的相關法律法令有不少重合之處,但是從法律關系上說,《大學法》卻是民初頒布《大學令》以來所有關涉大學法律法令的母法。此法頒布實行不久,國民黨政權即崩潰。不過,它的頒布仍然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因為它畢竟是此后大學得以生存或進行改革的法律依據(jù)。而且,從民初到南京國民政府滅亡期間,頒布的與大學相關的法律法令為數(shù)不少,并最終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大學法》,這也說明在大學法制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它是一個逐漸走向完善的過程?,F(xiàn)今,我們的一些大學也在進行著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從法律這個角度看,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大學改革迄今為止主要是以籠統(tǒng)的‘改革意識形態(tài)’為其正當性基礎,但卻常常缺乏充分的國家法律和法令依據(jù)。在中國的改革日益走向法制化的今天,大學的改革同樣需要法制化”,因此,“中國的大學改革實際上已經到了必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大學改革法’的時候。因為大學改革現(xiàn)在涉及的許多問題并不是大學本身可以解決的,也不應該由大學當局來任意處理,而是必須由國家的法律來規(guī)定”①。
二、省立重慶大學教師聘任的實踐路徑1929年成立的重慶大學,雖自己號稱“國立”,但其實質卻是省立,其初期并未得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允準②。不過,關于教師聘任,卻從其成立伊始就已有明確規(guī)定了。如1929年的《重慶大學組織大綱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規(guī)定:“預科課程由副教授、講師擔任之。于必要時得斟請助手協(xié)助之。”“本科課程由教授,副教授、助教、講師擔任,以助手協(xié)助之?!本桶杨A科與本科任教教師作了明確的區(qū)分。同時,除了教授、副教授、助教、講師四種以外,還有助手一職,這是教育部法令與其他國立大學等所沒有的。
關于各科各系教師之聘任,《草案》規(guī)定:“文理工商四科,各設學長一人,協(xié)助校長辦理全校教務,并商承校長聘請本科教授、副教授、助教、講師、助手?!薄案骺聘飨翟O系主任一人,協(xié)同學長辦理本系教務,并商承校長聘請本系教授、副教授、助教、講師、助手?!薄恫莅浮芬蔡岢隽讼嚓P薦舉聘任程序。1932年10月,對《草案》的大綱又規(guī)定:“各學院設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若干人,由校長商同院長、教務長、系主任聘任之?!雹垭m然薦舉聘任性質未變,不過,有教務長參與商同似乎又是另一特殊情況。
就具體的聘任事宜而言,《草案》規(guī)定:“所有本科及預科各教授、副教授、助教、講師、助手之延聘及待遇細則另定?!雹?/p>
此細則,即是指1929年制訂并從該年開始施行的《教員延聘施行細則》,其內容共二十四條,分為“甲、聘書;乙、初聘書之期限;丙、續(xù)聘書;丁、辭退及辭職;戊、待遇;巳、兼職;庚、授課時間及請假;辛、附則”八個部分。其第一條規(guī)定:“延聘教授、副教授、特約教授、講師、助教均用聘書”。從表面上看,重慶大學教師之分等設級中也有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等,似乎與部令規(guī)定無異,但是其后規(guī)定中所體現(xiàn)的則不完全是這個意思。如第四條規(guī)定:“教授、副教授、助教之初次聘書,無論何月何日致送,均以第二學期終即七月三十一日為終期?!钡谖鍡l規(guī)定:“特約教授及講師之聘書不預定期限。”不僅對發(fā)初聘書的時間作了規(guī)定,同時因把教授、副教授、助教的初聘分為一類,而把講師與特約教授歸于另一類,且聘任不定期限,這說明“講師具有特殊的地位,不列入大學教員的等級”的說法的確有⑤。
對第一次聘任期滿以后續(xù)聘的規(guī)定是:“每年六月一日至六月十五日為換聘書之期,教授續(xù)聘期以三年為限,但副教授、助教續(xù)聘期以一年為限”。即是說教授和副教授、助教之續(xù)聘期限還是有區(qū)別的,對待教授自是放得要寬一些。同時,“教授、副教授、助教若至六月十六日尚未接到本校續(xù)聘書,即作為解約”。后來,重大對此又作了一些修改,與此前制定的聘任制度也有差別⑥。
在聘任制度建設上,1934年12月18日,重慶大學制定了《重慶大學聘任委員會細則》。這是為已成立于1933年的聘任委員會更好地開展工作而制定的細則〔7〕。
此《細則》共六條內容,第一條和第二條分別對委員會成立的目的與人員組成進行了規(guī)定。“本會專司本校各科教授、副教授、助教及講師之延聘一切事項?!薄氨緯瘑T以下列人數(shù)組成:(1)校長;(2)各院院長;(3)各系主任;(4)教務主任;(5)教授;(6)副教授?!贝颂帒氉⒁獾氖牵M成人員中有“副教授”,而在別的國立大學,一般都有幾位教授代表參加。其第五條與第六條對聘任委員的權限與聘任具體程序作了規(guī)定,“各系主任有提出之權,全體委員有審查之權,委員長有抉擇之權”,“關于延聘手續(xù),除校長外得由教授、副教授自由提交各該系主任于大會中審查之”。即是說對于被聘者,除了校長外可以由委員中的教授或副教授提交給本系主任,再在“每年五月一日至十五日舉行的常會”中加以審查討論,最后由校長作人員取舍⑦。
由于重慶大學成立時僅辦預科,且招收的學生比較少,如1929年10月開學時,實際繳費注冊的學生僅有20多個,不得已,開學以后又進行了兩次補招〔7〕,所以學校規(guī)模也比較小。同時,從1929年10月重慶大學成立至1935年8月期間校長都為劉湘,而劉多數(shù)時間又不在校,故使學校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在1930年春季開學時,教師一共24人,其中副教授6人,助教2人,講師16人。到了第二學期開學時,教師總數(shù)為26人,其中副教授10人,助教無,講師16人⑧??偣膊旁黾?人,可見其發(fā)展遲緩,而且特約教授與教授也沒有。即使是1932年8月開始招收本科學生、1933年下半年增設農學院并使學校共有文、理、農三學院以后,到1935年5月,重慶大學在正式確立為省立之前,學生也才只有170余人。特別是學校專任教師增加不多。故胡庶華在正式應聘為重慶大學校長之前對重慶大學進行考察后曾建議:“今后應多聘專任教授,常川住校?!薄?〕時局的混亂與經費的短缺也使重慶大學的發(fā)展時常受制。所以總體看來,重慶大學從建校辦預科至辦本科后兩三年里,雖然一些規(guī)章制度基本確立,但重慶大學在學生、教師質量以及圖書儀器購置上都進展緩慢〔7〕。
實際上,重慶大學得到較大發(fā)展的第一個時期也是在胡庶華任校長以后。1935年8月1日,原重慶大學校長劉湘與副校長甘績鏞將重慶大學關防及校長官章各一枚,連同學校的財產賬目、公物文卷、圖書儀器及一切應行移交的東西分別造具清冊專案移交后,新校長胡庶華約上午十時來校視事,即正式走馬上任⑨。
胡庶華任校長以后,即對重慶大學的組織結構如秘書處、校務會議、教務會議等進行了調整,但是,著力尤顯者還在于對教師之聘任方面。經過胡庶華在省內省外的大力聘請,1935年秋季開學以后,教師人數(shù)即已達到52人,幾乎為1930年秋季開學時的兩倍。其中教授為24人,講師21人,助教3人,軍事訓練教官2人,國術教師1人,體育主任1人⑩。教授人數(shù)居第一且接近教師總數(shù)之一半,表明此時重大對教授之重視,但是同時副教授一級沒有,亦說明在教師之具體聘任時,沒有明顯的四級劃分。
經過近一年的整頓與聘請,到1936年秋季開學時,教師總數(shù)比1935年增加了13人,共為65人。其中教授33人,講師15人,助教11人,體育、國術導師、軍事教官共6人。教授人數(shù)增加了9人,體現(xiàn)了胡庶華校長重視教授聘請之一貫思想。在這33位教授中,除了2人情況不詳、2人自國內大學畢業(yè)以外,其他29人都有過留學經歷,占教師總數(shù)的87.9%。其中留學德國的教師有7人,留學法國的有10人,留學美國的有7人,留學英國與日本者各2人,留學比利時的有1人??梢娏舴ㄕ呱远啵舻屡c留美者相同。因此盡管胡庶華本人曾經留學德國,但他并不是完全以引進有同樣留德經歷的人入重大,而是做得比較公正,聘請了留學不同國家的教授,因此也未見有人說其搞派系聘任。后來,胡庶華又增聘曾到德國考察過的楊懋實、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彭蜀麟、德國明興工業(yè)大學畢業(yè)的李文光、英國B.T.H電機制造廠學士實習班畢業(yè)的朱瓚祖與北京大學工學院畢業(yè)的徐崇林為教授,使教授人數(shù)增至38位。這38位教授中,有博士學位者8人,碩士學位者7位,大學、學院或??茖W校畢業(yè)、肄業(yè)者有24人。雖然具有高學位者似乎并不多,但他們在就聘重慶大學之前大家都有過豐富的教育或實業(yè)界經驗,而并不是剛回國或一畢業(yè)即被聘為教授。如在被胡庶華聘任之前已經在別的學?;蛑貞c大學任過教授一職的就有21人,占總數(shù)的55.3%;在別的學校任過講師或在礦業(yè)、水力、生物、醫(yī)學等界有過從業(yè)經歷的有17人,占44.7%。剛畢業(yè)獲得博士或碩士學位被聘為教授者無一人。說明胡庶華校長在擇聘教授時很注重其從業(yè)經歷,而并不以學位文憑為唯一聘任條件。另外,有過留學和教授經歷但沒有被重慶大學聘為教授的也有其人,如藍素琴與張又新二人都曾留學國外,結果他們一個被聘為專任講師,一個被聘為講師,這主要與該校所開課程和被聘者所學專業(yè)及從事的工作有關。
1937年秋季開學時,雖然教師總數(shù)比上年增加不多,有75人,但是教授人數(shù)仍增加了7人,為45人;講師增加了12人,為27人;體育導師3人。教授人數(shù)仍居第一,說明胡庶華校長貫徹的仍是其重視聘請教授之主張。其中未見副教授與助教甚或別的教師人數(shù)之統(tǒng)計,表明重慶大學在教師結構上仍不平衡,不僅沒有體現(xiàn)出部令對教師規(guī)定的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級的劃分,而且與1935年和1936年相比,甚至更簡單化。
另外,1935~1937年胡庶華校長在重慶大學聘任的教師中,雖然本省籍教師占據(jù)主流,但逐漸呈下降趨勢,而外省與外籍教師和情況不明者呈逐漸上升趨勢。特別是1937年,外省籍教師總數(shù)超過了本省籍,而且還有一名來自美國的外籍教師戴愛士。
三、小結由上論述可見,此段時期的省立重慶大學教師聘任細則與教育部令之間不僅有著不同,而且,省立重慶大學本身在不同時期因有不同的主政者,教師聘任的實際操作也存在較大差異。與不同性質的國立大學相比較,即使是與同處一省之中的國立四川大學相比較,兩者的差異就更明顯。這種差異應當是近代以來獨立辦學、自由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而且省立大學因其不屬于教育部直轄,自主辦學傾向則更為明顯,政策制定也更為靈活。
1943年,重慶大學從省立改為國立,教師聘任在制度和實際操作上開始與教育部令逐漸合一,翻開了其發(fā)展的新一頁。其結果是,在政府主導與教育部嚴格要求下,千篇一律的辦學模式亦在重慶大學逐漸形成,直至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注釋:
①參見錢理群、高遠東編的《中國大學的問題與改革》第3-14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3年5月,北京大學公布了《北京大學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這雖是最早對北京大學一校之內的一個局部性改革方案,但是卻引起了整個社會特別是高等教育界的強烈反響。不僅新聞媒體有廣泛報道,而且許多內地、香港與海外學者都參與了討論。眾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方案提出了或支持或反對或批評的意見。不過,筆者以為,在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如果真正要使大學教師聘任與職務晉升甚至別的方面的改革落到實處并繼續(xù)推進,沒有一個《大學法》或者《大學改革法》作為依據(jù),確實于理于法不合。另外,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學術界雜志社編的《學術界》,在2003年第5期上亦曾刊登有張維迎、李猛、鄭志剛、楊玉圣、周黎安等人對這一問題進行激烈爭論的文章;同時,2003年7月3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2003年7月22日的《新民晚報》等報也有文章針對這一問題從不同側面闡釋過不同的觀點。
②1929年10月12日,重慶大學成立,劉湘任校長。僅從時間上看,重慶大學比國立四川大學成立還早。雖然剛開辦時它實際上為預科性質,而且是省立,但是在重慶大學自己依據(jù)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大學組織法》和《大學規(guī)程》而擬訂的《國立重慶大學組織大綱草案》中卻明確地寫明為“本校定名為國立重慶大學”(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1卷)。另外,《重慶大學校史》在敘述其歷史時也說到:“重大創(chuàng)辦后,立案問題并未解決。雖然號稱國立,并未取得國民黨南京政府教育部的承認?!保ㄖ貞c大學校史編寫組1984年編的《重慶大學校史》(上冊)(1929.10—1949.11),第41-42頁。
③《重慶大學籌備委員修正之重大組織大綱》,見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1卷。
④《國立重慶大學組織大綱草案》,見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1卷。雖然在創(chuàng)辦重慶大學時,籌備會借鑒了國立成都大學等校的經驗,但是可能正因為制定的僅是一個“草案”,所以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從當時學者教授等對教師聘任等問題的一些討論中,我們仍可見在當時人心中,對于教師之分等設級與聘任認知不一。如1929年9月4日,在重慶大學籌備會常務委員第三次會議上,沈懋德說到:“延聘教員,任鐘點者為講師,專聘者為副教授,對于特約教授,我們現(xiàn)在還是辦的預科,也無延聘特約教授之必要?!蓖瑸槲瘑T的溫少鶴進一步說到:“專聘者稱副教授,任鐘點者稱講師,待遇不妨一律?!钡珜τ谏蝽隆厣羸Q二人之觀點,楊芳齡則不贊同,反而認為“最好以專聘者稱講師,任鐘點者稱副教授,以免舊學先生在這名義上的爭執(zhí)?!保ㄖ貞c大學籌備會常務委員第三次會議錄(1929年9月4日),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1卷)
⑤參見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23卷。
⑥1932年秋,重慶大學對這個延聘細則進行了修改,并頒布實施。雖然,從總條數(shù)上看,二者都為二十四條,但是,因為在修改延聘細則時對于職員之聘任等也進行了規(guī)定,故不僅在細則名稱上改為《重慶大學教職員延聘細則》(廿一年秋季修改)(見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23卷),而且在原延聘細則中的“庚、授課時間及請假”后特規(guī)定了“職員月薪”一項。另外,在初聘書與續(xù)聘書的程式上,二者也有區(qū)別。
⑦參見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6卷。
⑧參見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21卷。
⑨參見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38卷。
⑩參見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15卷。
見重慶大學校史編寫組1984年編的《重慶大學校史》(上冊)(1929.10—1949.11)第32-33頁。該書在介紹胡庶華時說到:“(1886—1968)號春藻,湖南省攸縣人,清末秀才,北京譯學館畢業(yè)。1912年公費留德,攻學冶金煉鋼,獲德國鐵冶金博士。1922年回國后,大部精力從事教育工作,曾任武昌高等師范、湖南大學、同濟大學等校教授、校長等職,著有《鐵冶金學》、《冶金工程》等,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大批科技人才,對我國冶金工程技術的發(fā)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參見重慶大學檔案,全宗號0120,目1,第1004卷。
參考文獻: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教育)〔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109.
〔2〕霍益萍.近代中國的高等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84.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教育)〔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71-173.
〔4〕清華大學校史編寫組.清華大學校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1:297.
〔5〕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高等教育)〔G〕.臺北:文海出版社,1948:26.
〔6〕杜元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革命文獻(第五十八輯)〔G〕.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0:62.
〔7〕重慶大學校史編寫組.重慶大學校史(1929.10—1949.11)(上冊)〔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84:50、15、32、14-32.
(責任編輯:舒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