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書生
舞臺上的小丑,多是古怪的服飾,搞笑夸張的妝容,帶點神經(jīng)質(zhì)的表情,以及極其不正常的動作。
這一切,愉悅著臺下的觀眾。
于舞臺,小丑并非可有可無的角色。少了小丑,一臺好戲就少了些許味道。
小丑越是多才多藝,好戲的 “笑果 ”越大。小丑用惡搞才藝的方式炫耀自己的多才多藝。
有本事惡搞自己確是一種才藝。
這樣的才藝中肯定是包涵舞蹈的。精通舞蹈的小丑,選擇獻舞的過程中刻意扭曲原本優(yōu)美的舞步,或用夸張的舞姿扭曲舞蹈本身,將純粹藝術(shù)意義上的舞蹈變成滑稽的搞笑劇,或者說是鬧劇,制造出很有些意思的搞笑搭配。觀賞者感覺很不合常理,于是乎很可笑,很值得嘲笑?!靶?”出來了。
小丑就是這一點很厲害:不管臺下再怎么嘲笑,小丑依然故我,大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意思。在臺下笑到一塌糊涂的時候,小丑仍舊鎮(zhèn)靜地繼續(xù)著他的惡搞藝術(shù)。這一點,鮮有能與小丑媲美者。尤其是跳舞的小丑,他可以在臺下的哄笑聲中有條不紊、毫無羞恥感地繼續(xù)扭動著肢體,囂張地挑釁著臺下的觀眾,完全不在乎更大更猛烈的嘲笑。
想:究竟,小丑是在不知廉恥地乞討臺下的嘲笑聲,還是我行我素地嘲笑臺下觀眾的迂腐呢?
街頭巷尾到處都在談論的新聞人物,是否就是這樣的小丑?
原諒我用 “小丑 ”這個貶義詞形容這些媒體紅人。不用指名道姓,這種小丑從很早以前一直到現(xiàn)在一直存在著。他們在風尖浪口肆無忌憚地掀起話題,輿論壓力對于小丑,也許就是虛無。
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命題:假若角色對換,小丑變成唯一的觀眾,觀眾變成無數(shù)個小丑,是否就變成了小丑在嘲笑觀眾這樣的命題呢?
簡而言之,這個變換是多數(shù)與少數(shù)的易位。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通常情況下,少數(shù)的就是小丑,多數(shù)的就是觀眾。易位使多數(shù)人與少數(shù)人的關(guān)系對換。顯然,命題依然成立。
媒體紅人,每一位曾經(jīng)掀起輿論風潮的媒體紅人,是否就是這些跳舞小丑當中的一員呢?他們不屑地看著輿論越來越猛烈,依然故我,甚或于其中勝似閑庭信步。
臺下,嘲笑聲此起彼伏。臺上,跳舞的小丑忘情地扭曲著面容、扭擺著肢體。
風口下,紅人們堅持著沉默是金的箴言;浪尖上,言論炸開了鍋,茶余飯后、街頭巷尾,到處是議論的聲音。
究竟,誰是小丑?誰是觀眾?
誰在被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