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來自法國的兒童繪本《走進生命花園》出版,作為啟發(fā)繪本的新丁,它是普通的,因為系列里每一本幾乎都值得品味;又十分特別,文與圖的巧妙共振,讓我們看到其中隱藏的希望與力量,讓人印象深刻,也成為我每次說書都會推薦的一本。常常感慨,我與它,有著特殊的緣分……
今年年初,《星期三書店》擺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識的畫風,原來是奧利維耶·塔萊克的作品,也就是《走進生命花園》的畫者,頓感親切。慢慢讀完,就莫名地歡喜。這是一個發(fā)生在書店的溫暖故事,一個會讓讀書人黯然動容的故事。我素來對這樣的文學作品私心不薄,比如《書店》,比如《查令十字街84號》,更別說兒童文學作品。依然記得當年讀到林海音先生《竊讀記》時的心情,驚險、緊張,還有一絲絲興奮,五味雜陳,都浸潤在字里行間?!俺燥堥L大,讀書長大,也在愛里長大”,一直以來都不曾忘記。當下決定,再續(xù)前緣,編輯《星期三書店》。
在編輯工作開展之前,我習慣性地去熟悉作者,作品的背景、風格以及他的兒童觀。奧利維耶對我來說,更是老朋友一般。1970年出生的他,既為報刊畫漫畫作品,又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繪本,并且兩者都取得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兒童繪本的創(chuàng)作。在《走進生命花園》中,配色大膽,筆法粗放,看上去隨意、不拘細節(jié),實則面面俱到,整體色彩明快、畫面生動,極具感染力,讓人一下子身臨其境,體味到作者的憂傷,還有希望。而創(chuàng)作于2007年的《星期三書店》,畫家對色彩的使用更是獨到,加之他在處理畫面細節(jié)時使用對比手法,冷與暖,故事的氣氛一下子躍然紙上。故事講述的是小女孩每個星期三都會去書店看有趣的漫畫書,還邊看邊咯咯笑。她總能看到一位老先生,固定來書店看一本厚重的書,偶爾還會流眼淚。有一天,老先生來到書店,那本書卻怎么也找不到……最后,書店小姐告訴他當作圣誕禮物賣了,他像“卸下了背上那只大袋子似的”。就在老先生與小姐道別時,她遞給他一個包著金黃色包裝紙的包裹……這個時候,我的思緒飛開,想象畫家看到這樣的故事腳本時,會是什么樣的感受?會不會也像文字作者西爾維·尼曼那樣,對書店這樣的精神棲息地懷著無限的情感,如同她在獻辭里的感慨:即使說故事的時光已經(jīng)過去很久……作為法國的70后,他對這樣一老一小的故事是不是有著特別的情感,尤其是老人每次看那本關于馬恩河戰(zhàn)役的歷史書籍都會暗自落淚時,他想透過畫面,與我們傳遞什么呢?諸多想象,驅使我找到畫家的網(wǎng)站,意外之下,發(fā)現(xiàn)了畫家的郵箱,于是,試著寫了一封郵件給奧利維耶先生。就在當天下午,接到北京法語聯(lián)盟的電話,告知我畫家隔天就會來到北京巡講,并且向我發(fā)出參會的邀請。興奮,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是興奮!
在創(chuàng)作上,《走進生命花園》和《星期三書店》都算是奧利維耶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品。與他面對面交流時,我也得知,他創(chuàng)作之余常常會與各地小朋友互動,或者一起做些沙龍活動,這些經(jīng)歷也讓他的畫除技法精湛之外,細節(jié)處理更加親近孩子,從他們的角度出發(fā)。比如在《星期三書店》里面,書店的舒適與室外城市的冷漠對比可見一斑,老先生每次坐著看書的沙發(fā),在畫家筆下,就像是幾塊黃油面包壘成,最后,小女孩也“終于如愿以償”坐在那上面閱讀。此外,這本繪本的動人之處還體現(xiàn)在,在這個小小的書店里面,雖然大家互不相識,卻能夠關懷對方,老先生、小女孩和書店小姐,最后,那本書化作溫暖的禮物——當我們讀到這樣的繪本時,仿佛也收到了一份禮物:溫暖。在故事的開始,小女孩看讓她開心的漫畫,老先生看厚厚的關于戰(zhàn)爭的書,看到流淚。閱讀,帶給這兩個角色截然不同的收獲,兩者之間卻有著絲絲縷縷的交流,以及無言的關懷。在故事的結尾,小女孩坐在老先生常常坐著讀書的沙發(fā)上,入神地閱讀,這個畫面值得細細品嘗,由老先生到小女孩,閱讀在他們之間傳遞,意味深長。這也是一種書香的傳承,我想,對于小女孩來說,她將來仍會一直這樣讀下去。
記得2011年上海書展現(xiàn)場,《走進生命花園》最先被搶購一空,而我也陸續(xù)在網(wǎng)絡上看到許多讀者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對這本書的喜愛。經(jīng)典繪本的一大特色正是如此,經(jīng)得起從不同視角去感受?,F(xiàn)在,我更愿意將這本新鮮出爐的《星期三書店》,當做圣誕節(jié)禮物,送給每一位愛書人,送給千千萬萬的大小讀者,在4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