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韓東《有關(guān)大雁塔》所體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特征和意義構(gòu)成,指出了該詩遠遠超出了學(xué)界簡單地將其歸結(jié)為“第三代詩人”或“后朦朧詩”或“口語詩”等范疇。
關(guān)鍵詞:文本解讀 文化解讀 反諷 憂思
韓東提倡詩歌寫作應(yīng)口語化,拒絕觀念性、文化寫作,主張詩要回到詩歌本身,即“詩到語言為止”。學(xué)界有人把《有關(guān)大雁塔》視為其詩論的體現(xiàn)①,果真如此否?本文從文本意義和社會文化意義兩方面分析了該詩的特征和構(gòu)成并不像學(xué)界和韓東自己的主張那樣。
一、文本意義的解讀
初看標題《有關(guān)大雁塔》,與過去那些主題鮮明、意義明確的陳述性詩題,如《大雁塔抒懷》或《大雁塔即景》不同,它更像西方論文式的標題?!坝嘘P(guān)”就是關(guān)于什么,它表示尚待討論或確定的某個議題和事件;“有關(guān)大雁塔”就是準備探討與大雁塔相關(guān)的人和事,也包括大雁塔本身的構(gòu)造、歷史,相當于西式論題“On the Dayanta”或“On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這種論文式標題似乎要向我們傳達以下信息:1.大雁塔的來歷和構(gòu)造;2.與大雁塔相關(guān)的人和事,如歷史軼事、典故和意義。
然而,作為詩歌,它真的在探討大雁塔及其相關(guān)的人和事嗎?請看首句:
有關(guān)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
詩歌一開始確實緊扣題意,以設(shè)問的方式擺出了一副要探討的姿態(tài),予人以期待。可是,接下來敘述的人和事卻與大雁塔沒有多少關(guān)系。
有很多人從遠方趕來
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還來第二次
或者更多
這顯然不是在探討大雁塔本身,而是在敘述另外一種與大雁塔相關(guān)的現(xiàn)象,即很多人從遠方趕來爬上大雁塔做英雄。做什么“英雄”呢?詩歌沒有交代,只是用一句非常平淡的話陳述一個現(xiàn)象:“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問題是,爬上大雁塔就能做英雄嗎?“英雄”,在人們的觀念中是這樣的人:1.才能勇武過人的人;2.不怕困難和犧牲,為他人的利益而英勇斗爭,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跡的人。爬大雁塔能成為英雄嗎?除非大雁塔非常高而且危險,需要勇氣且敢于犧牲的人才可能成為英雄。然而,像這樣高而危險的登塔不可能讓這么多的人去爬的,因此,這里爬大雁塔成為英雄肯定有其特別的含義。那么,人們爬大雁塔做英雄的特別意義是什么?作品沒有解釋,只是繼續(xù)敘述:“也有的還來第二次/或者更多”。也就是說,有的人覺得做一次英雄不夠,還來第二次、第三次,看來做英雄一定是一件很有趣或很有意義的事,不然,他們怎么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前來嘗試呢?這是大雁塔本身擁有巨大的魔力,吸引人前來爬上去做英雄,還是人們對在大雁塔這個地方做英雄有一種特別的興趣?或者是,來爬一次大雁塔就可以做英雄,是否太廉價了?這一節(jié)詩句中沒有交代清楚,卻引發(fā)了讀者一系列懸念和興趣。
有懸念,就應(yīng)該像解謎一樣順著謎底的邏輯線索去抒寫,但那是論文的表達方式;作為詩,《有關(guān)大雁塔》卻仍在渲染人們來大雁塔做英雄的盛況:
那些不得意的人們
那些發(fā)福的人們
統(tǒng)統(tǒng)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不得意的人們”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許意在宣泄,也許是為了補償,但不管何種情況,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爬大雁塔還情有可原;而“那些發(fā)福的人們”,即生活得意、得志的人們(這是詩歌用詞上為使表達豐富而有意使用“發(fā)福的”與“不得意的”相對),為什么也在爭先恐后地爬上去做英雄,其目的何在?我們已知,“英雄”是一個褒義詞,“做英雄”就是要付出代價和犧牲,如果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那還有英雄嗎?然而事實是,不管是得意的人們還是不得意的人們都“統(tǒng)統(tǒng)爬上去”,這種人人都想成為英雄的盛況,旨在渲染人們的盲從?抑或大雁塔確實具有極大的吸引人的魔力?或這兩者皆有可能?如此盛況和懸念,拉高了人們對登大雁塔成為英雄的后續(xù)效果的期待。
然而下來
走進這條大街
轉(zhuǎn)眼不見了
“然而”表示轉(zhuǎn)折,敘述了人們爬上去“做一次英雄”后就下來,走進大雁塔底下的大街,然后轉(zhuǎn)眼間離去消失的平淡結(jié)局,與前面轟轟烈烈宣揚“統(tǒng)統(tǒng)上去”做英雄的預(yù)期大相徑庭,因此,“然而下來”語勢突轉(zhuǎn),就像是把人高高地舉起后突然地輕輕放下。這一轉(zhuǎn),打消了人們來做英雄后續(xù)效果的期待:即它沒有將人們“做了一次英雄”后的榮耀和驕傲予以渲染,相反,它通過“下來”便悄然消失的敘述,將人們來大雁塔成為“英雄”的目的和意義輕描淡寫地帶過。這樣,將人們紛紛來做英雄的高期待與結(jié)果是悄無聲息地離去形成巨大的反差和張力,進而加深了對前面提到的很多人從遠處趕來做一次英雄的目的和意義的疑問——怎么英雄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轉(zhuǎn)眼不見了”?
也有有種的往下跳
在臺階上開一朵紅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當代英雄
“也有有種的往下跳”,舉出特例,提振語勢,它敘述了人們爬上大雁塔然后下來的另一種方式:直接往下跳。尤其是“有種的”一詞,用語粗鄙,但有助于提振了人們悄然消失的敘述語勢,它表明有另類特立獨行的人,明知從塔上往下跳是很危險的行為,有可能摔傷或摔死,但他們就是不像普通人那樣順道下來,而是鼓足勇氣、不怕死地往下跳。結(jié)果是摔在臺階上“開一朵紅花”,隱喻摔出血來了。這種不怕摔傷流血的舉動,確實具有英雄氣概。因為凡英雄就是不怕犧牲和流血,而且只有流血做出了犧牲,敢于面對困難才成為英雄。問題是,從塔上跳下來把自己摔傷和流出血的目是什么?這種無目的無謂的犧牲和受傷,不是一種英雄行為,它只是游客的一種尋找刺激的表現(xiàn)。因此,詩句把“有種的往下跳”行為說成是“英雄”,把摔得頭破血流說成是“開紅花”,并且予以強調(diào)是“真正的英雄”和“當代英雄”,其實是一種反諷用法。它與真正的“英雄”含義相反,它是借一個崇高的“英雄”名稱來反襯當代人生活的無聊和尋求刺激。所謂的“當代英雄”就是逞能、無聊和尋找刺激的代表。
如此以來,作品對當代“英雄”的含義做了全新的詮釋:慕大雁塔之盛名,爬上大雁塔就以為自己就成為英雄;或者,從大雁塔上跳下來將自己摔成頭破血流或屁股開花尋找刺激。至于標題要想探究的“大雁塔及其與大雁塔有關(guān)的事”,依然旁落。
于是作品繼續(xù)吟誦道:
有關(guān)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們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風景
然后再下來
詩歌表面上通過重復(fù)首句“有關(guān)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來回歸主題,實質(zhì)上通過上面游客來大雁塔的目的和行為已經(jīng)做出回答,它相當于:你去過大雁塔又怎的?你又能知道些啥?!這樣,首句的設(shè)問句在這里變成了反問句,通過反問旨在說明:其實“我們什么也不知道!”因為除了“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風景/然后再下來”,像所有其他景區(qū)的游客一樣,到此一游;至于“大雁塔”的歷史、構(gòu)造和人文意蘊,我們根本就不了解!
因此,《有關(guān)大雁塔》所敘述的是“無關(guān)大雁塔”或“與真正的大雁塔無關(guān)”的一些人和事,于是,作品一再反復(fù)追問:“有關(guān)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通過反問一方面使詩題前后照應(yīng),保持著一副嚴肅認真探究“大雁塔”的姿態(tài);另一方面對當代游客爬山大雁塔僅在其上觀光四周風景或從上往下跳做英雄、尋找刺激的淺薄行為進行了諷刺,彰顯出作為歷史文化符號的大雁塔與當代游客的目的和行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巨大反差,也折射了當代人對古跡的深厚歷史意蘊的無知和淺薄。
二、社會歷史意義的解讀
然而,如果將《有關(guān)大雁塔》放到真正的歷史去考察,又將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意義呢?
首先,從整個作品提供的“有關(guān)大雁塔”的關(guān)系看,作品主要描寫了三個關(guān)系元素:大雁塔——他們(很多人、也有有種的人們、得意的和不得意的人們)——我們。在這三個元素中,“大雁塔”作為抒情對象,它是一個具有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符號。從它建造的歷史看,它是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佛教經(jīng)典而修建。也有另一種說法,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它的構(gòu)造特點是,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后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歷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塔身七層,通高64.5米;每層為仿木結(jié)構(gòu),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nèi)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② 此外,還有很多與大雁塔相關(guān)的歷史典故和傳說,如“大雁塔”得名的來歷:相傳一天該寺的僧人因吃不到肉而發(fā)愁。那天正好是菩薩施布日,一個和尚仰天嘆道:“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么日子!”他正說著,一群大雁飛來,頭雁墜地而死。僧侶們個個驚愕萬分,以為菩薩顯靈,讓他們食其肉充饑。從此以后全寺和尚不再吃肉。他們還在大雁落地處修建了一座塔,取名“雁塔”。③ ……總之,大雁塔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符號,即它是為藏佛教經(jīng)典而建的佛塔,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內(nèi)有佛像、刻圖、碑刻、題字等,還有許多文人墨客、香客佛緣等軼事典故,從而使得大雁塔具有神圣性和崇高的聲譽,成為唐代歷史的見證和古都西安的象征。因此作品選擇“大雁塔”作為抒寫對象,其意在突出“大雁塔”的獨特歷史意蘊和象征意義。
可是詩歌的正文第一句就反問:
有關(guān)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
那些遠道而來的人們爬上,做一次“英雄”,有的還來第二次、第三次,還有的還覺得順道下來沒意思,于是“有種的往下跳”,在臺階上把自己摔傷流血,成為掛彩的“真正英雄”。在這里“英雄”是帶引號的,諷刺那些無聊、尋找刺激的游客往下跳,無謂地將自己摔得頭破血流。這些游客中有“不得意的人們”,也有“發(fā)福、得意的人們”,他們爬大雁塔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體力(能爬上去做英雄)、能登高看風景(證明自己到此一游)、敢于往下跳(尋找刺激)。至于古人那種帶著虔敬、朝圣般的心態(tài)登臨古跡,追古撫今的胸襟,在當代游客中已蕩然無存。于是被刪去的初稿中憤懣地寫道:
可是
大雁塔在想些什么
他在想,所有的好漢都在那年里死絕了
所有的好漢
殺人如麻
抱起大壇子來飲酒
一晚能睡十個女人
他們那輩子要壓壞多少匹好馬
最后,他們到他這里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而如今到這里來的人
他一個也不認識
他想,這些猥瑣的人們
是不會懂得那種光榮的
作品通過擬人的方式,把“大雁塔”轉(zhuǎn)換成“他在想”,通過大雁塔的眼睛看出了當代游客的“猥瑣”:“而如今到這里來的人/他一個也不認識/他想,這些猥瑣的人們/是不會懂得那種光榮的”,顯然,這是在批判當代游客的舉動是“猥瑣的”,他們所做的事與歷史上有關(guān)大雁塔的英雄故事和輝煌格格不入。當然,這段詩句幸好被刪除,沒有發(fā)表:一是所用的材料不恰當,因為昔日那些殺人如麻,一夜能睡十個女人的所謂“好漢”,雖然來到大雁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但其粗野、罪孽的歷史也沒有什么光榮,比當代人的無聊尋找刺激的表現(xiàn)好不了多少;二是“這些猥瑣的人們”用語過于直白,把作者的觀點和批判態(tài)度借“大雁塔”的獨白直接表達違背“詩貴含蓄”準則。現(xiàn)在定稿刊印的詩句就非常恰到好處:
有關(guān)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們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風景
然后再下來
再次用反問的形式詢問:“有關(guān)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本來前面批判性地敘述“他們”游大雁塔的無聊刺激,這里寫“我們”,帶有反躬自問的意味,因為我們也像他們一樣: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風景,然后再下來。
至此,作品將“他們”和“我們”放在一起,與大雁塔相對立,大雁塔代表古代歷史文化,他們和我們構(gòu)成當代人,通過當代人對大雁塔的無知與隔膜,揭示了當代人對歷史文化的遺忘和虛無化。確切地說,它揭示了1983年該詩寫作時的中國當代人,因“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傳統(tǒng)文化作為落后的封建文化被革掉了,資本主義文化也被擋在國門外,他們成了一批激進的革自己命的文化虛無主義者,因此,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生大地,人們重新面對大雁塔這一具有悠久文化的歷史遺跡時,他們僅僅把它作為攀爬看風景或?qū)ふ掖碳さ母咚?;文化的失落和斷裂,只能讓“大雁塔”始終作為抽象的概念而出現(xiàn)。于是,盡管整首詩從標題到正文不斷地使用“有關(guān)大雁塔”,但直到詩結(jié)束有關(guān)大雁塔本身的構(gòu)造和歷史始終沒有直接描寫,這就有意反襯出游客無法進入歷史,無法知曉大雁塔。于是,詩中兩次追問“有關(guān)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使“有關(guān)大雁塔”成了當代人與歷史的隔膜的象征。與此同時,詩歌也深刻地反映了當代旅游文化的普遍現(xiàn)實:人們每到一處旅游勝地,僅僅是走馬觀花,作觀光游,或為了尋找刺激而到處刻字留念“某某到此一游”,不惜破壞文物。因此,作品通過人們登大雁塔所表現(xiàn)的對歷史的無知,批判了當代旅游文化現(xiàn)象和當代人的文化虛無主義,隱射了“文革”是造成了他們和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失落的根源。
從以上兩解看到,《有關(guān)大雁塔》文本意義是有深
度的,文化歷史意義也是有廣度的,因此該詩盡管是用口語寫成的,但絕不是作者宣稱的詩人只有擺脫了政治動物、文化動物和歷史動物之三個世俗角色,才能讓詩回歸本身④;也不是像一些評論指出的,《有關(guān)大雁塔》是對1980年楊煉寫《大雁塔》的反動和解構(gòu),楊煉力圖尋找“‘文革’之后無根狀態(tài)之文化的根”,而在韓詩中已將“英雄、權(quán)威、崇高、深度、歷史和文化”都解構(gòu)掉了。⑤ 結(jié)論恰恰相反,該詩通過對當代人爬大雁塔的荒誕(上去——看看四周風景——然后就下來)和尋找刺激行為,非常嚴肅地諷刺和批判了那些所謂的“英雄”行為,表達了“文革”后文化失落的憂思和對當代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因此,該詩從語言表達角度看,與“朦朧詩”的寫法無關(guān);從意義深刻性看,與新詩“口語寫作”不一樣。當然,它跟韓東自稱為第三代詩人的詩論主張也不完全一致。
① 毛靖宇:《中國當代詩歌回眸之顧城、韓東、于堅》,《紅豆》2008年第3期,第85頁。
② 參閱:大雁塔的歷史誰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226281.html和大雁塔的由來與傳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858841.html.
③ 王澤民、巨亞麗、王磊:《西安大雁塔名稱溯源——兼論九百年來的一個誤解》,《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4期,第92頁。申秦雁:《西安大雁塔名稱溯源補正》,《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2期。
④ 韓東:《三個世俗角色之后》,吳思敬編選:《磁場與魔方》,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207頁。
⑤ 黃復(fù)雄:《韓東三詩賞析》,《語文建設(shè)》2011年7—8期,第89頁。
作 者:蔣濟永,華中科技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著有《文本解讀與意義生成》《過程詩學(xué)》《現(xiàn)象學(xué)
美學(xué)閱讀理論》等專著,在《文學(xué)評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文藝理論研究》《外國文學(xué)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近50篇;黃志生,華中科技大學(xué)中文系2008級博士研究生。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