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憫農二首》是中唐詩人李紳的代表作。筆者對全詩進行了細致的解讀:詩人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人們想要說的話。本文一方面探析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意義;另一方面探究挖掘詩歌的人文內涵,讓人們懂得創(chuàng)造生活的意義,處理好“索取”與“奉獻”這一立身處世之大節(jié)。
關鍵詞:探析 《憫農二首》 蘊含 人生哲理
中唐詩人李紳(772—846)生活在李唐王朝由盛轉衰時期,眼見各級貪官污吏、各地土豪劣紳對農民的剝削壓榨日益苛重,作為頭腦清醒、具有良知和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用《憫農》詩加以揭露社會的黑暗,寄寓了作者強烈的悲憫之情。此詩題為“憫農”,明白告示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詩作的感情傾向。而且,作為客觀存在的,如此巧妙精當地反映真實生活的藝術作品,它給閱讀欣賞者提供的信息是更為豐富的,讀者可以“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探求其“幽微”。
一、為什么“人之道”竟是“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之一
我們先看第一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边@是用平實、自然、流暢的對句,具象生動地展示了農耕社會中人們最習見、最普遍的日常勞作的景象。然而,仔細想想卻是真切地反映了人類社會最基本、最重大,且是亙古流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自“人猿相揖別”至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自遠古發(fā)明了谷物種植的神農氏,到現今被譽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乃至普天下的每一個人,無論男女老少,不都是依靠對谷物生長(“春種”“秋收”)的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掌握運用,獲得豐厚的產品,才維持著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嗎?若要問:世界上什么問題最大?必然回答:吃飯問題最大?!懊褚允碁樘臁卑?!馬克思也說“勞動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從“文藝是生活的反映”這一根本標尺衡量,李紳這精當美妙的聯句,堪稱為現實主義的典范之作,它既具有個別、具體的形象生動性,又具有深刻、概括的典型共性。
如果說,詩的上一聯句是側重寫人們面對自然成功地認識、運用其規(guī)律,獲得預期的成果,遂可使自己生活得到溫飽、富足。那么,下一聯句則是寫面對社會。因為一個人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個人與群體之間構成了生產關系、社會關系。要知道,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化異常紛紜復雜,往往不是人們憑著善良的愿望所能支配和控制的。于是,作為上一聯的對比、照應,這下一聯便反映了社會生活中不合理的丑惡現象:“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痹诼L的私有制社會里,剝削者、食利者的貪欲揮霍、驕奢淫逸,總是無法抑制,難以排除的;相反,這些卻會千方百計、花樣翻新、無孔不入地在社會上蔓延和傳播。中國先秦的《禮記·大同》、西方馬克思的《資本論》等許多先哲、先賢的著作,都在精心探究人們私欲之所以發(fā)生和蔓延的根苗,進而尋求糾正、根除的良方?!独献印罚ㄆ呤哒拢┲性赋鋈穗H社會中嚴重不合理的現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睔v史上有許多憂國憂民之士,總是關注著黎民百姓應如何“藩吾生而養(yǎng)吾性”,不受“酷吏”“煩令”的侵擾。近代社會更有人提出“耕者有其田”“不勞動者不得食”“勞工神圣”等警世、醒民的主張和口號。然而,只要社會上剝削者、貪婪者存在著,農民再辛勞勤勉,還是擺脫不了悲苦的命運。“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便是歷久常新的令人警醒感憤的妙聯佳句。
二、能否正確對待“索取”和“奉獻”,是“坦蕩”君子與“戚戚”小人的根本區(qū)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之二
這首詩的內涵意義,也是超出了“憫農”題意的。如果說,前一首詩的主旨可以歸結為對歷史、社會提出強烈的叩問:1.剝削者無厭的貪欲是怎樣養(yǎng)成的?2.勞動者的悲苦是怎樣造成的?3.怎樣才能杜絕、排除這野蠻現象的發(fā)生?那么,與之相配合照應的第二首,便作了相應的設想和解答。
先看上一聯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里,首先把勞動生產者的艱辛,生動具體、真切感人地展現出來。作了這一有力的鋪墊之后,緊接著以勸導的語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懇切地教示人們:當你享受著、消費著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時候,定要意識到一切成果和產品都是來之不易,是他人辛勤勞作所產生的。詩作這樣描寫表現,實際上又是啟示人們,應該認真嚴肅地對待人生必然要面對且人人無法避開的重大問題:怎樣地進行“索取”?怎樣地作出“奉獻”?
因為,任何一個生活在世上的人總是要求著“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為了保證這些,任誰都要向社會索取足夠的物質和精神的生活資料??墒?,多種多樣的生活資料,不是靠一己或一家之力能夠創(chuàng)造生產出來的,必須靠他人的提供,靠社會、靠群體的奉獻。古語有云:“一人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因此,一切正常的人,處事公正的人,明智的人,善良的人,必然是能竭盡一己之力,多多為社會集體作出“奉獻”,做到“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同時,也適當地、合理地“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
關于人生在世應當如何處理好“索取”和“奉獻”,愛因斯坦就有過精當的名言。他說:“是社會供養(yǎng)人以糧食、衣服、住宅,勞動工具、語言、思維形式和大部分思想內容?!币虼?,“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是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認為,這感人肺腑的話語,就可以作為李紳“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句的闡明和注釋。愛因斯坦的話,李紳的詩句,共同道出了人與人之間可貴的互相“體諒”之情以及“報償”之心。這“體諒”是指對社會上一切有價值的成果、產品的奉獻者的勤勞、艱辛的體諒,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彼J為,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就該具有這“四端”。我的理解,具有“仁、義、禮、智”這“四端”的人,也必然具有對人的“體諒”之情、“報償”之心。首先,自己是一個忠實的勞動者,是為社會集體盡力作出“奉獻”的人,從而對社會上每一個忠實地勞動著的人,都懷著關切、認同、理解、體諒、敬重之情。理想的社會必然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社會。
行文至此,筆者想起魯迅的短篇小說《明天》,寫的是一個年輕寡婦單四嫂子,她丈夫生前是賣餛飩的肩挑小販,丈夫死后,她守著孤兒寶兒,日夜勤勞紡棉紗,艱辛度日,不幸寶兒得了傷寒病死了。作品寫到單四嫂子對心愛寶兒的回憶:
那時候自己紡著棉紗,寶兒坐在身邊吃茴香豆,瞪著一雙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說,“媽,爹賣餛飩,我長大了也賣餛飩,賣許多許多錢,——我都給你。”那時候,真是連紡出的棉紗,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著。
這動人心魄的情景描寫、心理刻畫,讓我們見識了一個可愛的幼兒!他尚未接觸社會事物,平日所習見的是父母雙親的辛勤勞作,生活雖清寒,卻受到了勤勞謀生的淳樸家風的熏陶。不幸在幼年就經受喪父之痛,又親見哀痛萬分的母親仍勞作不息,他便對母親倍加關切體諒,恨不得自己快快長大,早日為母親分勞,給辛勞的母親以“報償”。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千金難買寶兒心??!寶兒要是能長大成人,他那勤勉之志(“長大了也賣餛飩”),“體諒”人之情,“報償”人之心,定會發(fā)揚光大,在社會集體中大有作為。令人萬分痛惜的是寶兒死得太早了??墒?,寶兒那“人之初”(“性本善”)的心靈三要素:“勤勉”“體諒”“報償”,是值得活在世上的少年們永遠記得的。
遙想十七年前,世界華語大學生組隊進行“舌戰(zhàn)”辯論,總決賽的辯題是:“人性本善(或本惡)”;這命題本身是唯心的,參賽雙方都在進行著詭辯。其實,我國自宋以來流傳至今的《三字經》,其開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才是符合科學的認識論,一個人自呱呱墜地,獲得生命之初,受到父母的百般撫愛,使其感觸到人世間是充滿著溫愛、關懷的,于是“善”的心態(tài)便逐漸養(yǎng)成。魯迅小說《明天》中的寶兒,就是一個有力的例證。
寄語普天下的為人父母者,普天下從事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的園丁們:李紳《憫農》詩如此淺近、通俗、流暢,意味雋永,歷來為少兒愛讀,熟記。我們有責任引導他們真切體味其中深邃含義;通過讀此詩,讓他們從小就認知并牢記:以往歷史上曾經有過“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黑暗、野蠻的年代。讓他們在心中興起不平之氣,產生憎惡之情;決不讓那野蠻、殘酷的現象再度在中國的土地上發(fā)生。讓他們熟記“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打從幼小的時候,就深深認知:要正確對待“索取”與“奉獻”。千萬不要忘記你所“索取”的生活資料,都是他人辛勤的“奉獻”;因此,你也應該盡力為社會多作“奉獻”。此為人生至理,做人最起碼、最根本的準則?!@樣引導他們,對他們茁壯成長,會大有助益的。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中國古代深受儒家教養(yǎng)的士子,多是知書守“禮”(即封建等級制度)的謙謙君子。而今我們認定的君子,他們是認知和把握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樹立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的,亦即能從先哲、先賢的著述、文章中,體味其真諦,能以科學的眼光,公正、善良的態(tài)度和方法,處理好“索取”與“奉獻”這一立身處世之大節(jié),且服膺奉行終生。這樣的人就是當今胸懷“坦蕩”的君子。相反,若是對如何處理“索取”與“奉獻”這一人生關鍵問題不重視,處理不當;活在世上只顧“索取”,甚至鼠竊狗偷,不擇手段地“索取”,這就是終生“戚戚”于心的小人??傊?,能否正確地對待“索取”與“奉獻”是鑒別君子與小人,也就是集體主義者與個人主義者的最靈驗的試金石!
愿普天下的公民,讀了李紳《憫農》詩和愛因斯坦的名言,能知所勉策,知所奮發(fā)。愿神州大地早日杜絕貪婪的“索取”和縱欲揮霍。每一個忠實的勞動者,都抱有對他人(辛勤“奉獻”者)的“體諒”敬重之情和“報償”感恩之心。人人都能合理地做人,幸福地度日!
參考文獻:
[1] 劉勰.文心雕龍[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8.
[2]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 柳宗元.古代散文鑒賞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
[4] 魯迅.華蓋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5] 程登吉.幼學瓊林[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6] 陳灝注.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8] 孟子.孟子[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8.
[9] 孔子.論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作 者:張 成,碩士,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與文化心理。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