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敝逃姨招兄壬岢隽恕吧罴唇逃薄皼]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fā),聯系生活學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成為現實。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自參加課題“小學生活數學的實踐研究”后,結合課題組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從課堂教學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入手,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課前復習“生活化”,讓數學服務于生活
在新知學習之前,復習舊知,可以幫助沒有完全理解的學生作進一步的理解,使得已經理解掌握的學生體會其更深刻的意義。實踐證明,課前復習“生活化”,可以一改枯燥無味的層式性的復習模式,更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學“整數乘法運用定律推廣到小數”時,我先讓大家替老師算一筆賬:本班有64名同學訂做校服,如果每套校服101元,那么本班應該繳納多少校服款呢?學生很快列式64×101,且計算等于64×(100+1)=64×100+64×1=6400+64=6464然后再出示0.64×101,讓學生計算。實際上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會做了,都知道把101分成100+1,就是0.64×(100+1)=0.64×100+0.64×1=64+0.64=64.64。如此,通過解決生活中的一道實際問題復習了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
又如,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二種分法時,我先請10個同學分別站成2隊、5隊的游戲活動,復習平均分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每5人一隊,看看可以站幾隊;學生很快站出隊形,并能說出:“10里面有幾個5,10除以5等于2”。如此復習,既鞏固了舊知,實行了知識間的遷移,又易于突破教學的難點,為學生順利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二、情境導入“生活化”,讓數學接近于生活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積極創(chuàng)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如,我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先用多媒體出示到超市購物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設問:“去買超市買東西需要用到什么?”學生自然會回答:“人民幣”。于是,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并說:“買東西要用到人民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人民幣?!?/p>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圓、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教者先出示紅領巾、扇子、扣子、七巧板、書本等實物,然后通過電腦畫面,抽去實物,留下角、圓、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發(fā)現這些幾何圖形就藏在我們的周圍,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新知學習“生活化”,讓數學抽象于生活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眱和H自經歷,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是兒童的直接經驗。因此,新知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在豐富的數學素材中“找”數學,“想”數學,“學”數學,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給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題材。教師應及時給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題材,讓學生感到親切,易理解。可以對教材的具體情節(jié)和數據做適當的調整、改編,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如,在教學“簡單的數據整理”時,我把例題改編成本班學生居住的分布情況,畫成平面圖,張貼在黑板上。學生從平面圖上一眼就能看出自己的位置,很快地統計出結果,并用統計圖、統計表表示出來。學生既感興趣,又了解了班級情況,還具有了集體歸屬感。
2.密切數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教師應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不斷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時,我請學生走上講臺,分別表演相對、相向、相背而行,同時、不同時出發(fā)的相遇問題的情景。生動、真實的表演,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使課堂煥發(fā)出了生命的活力。
3.多給學生提供發(fā)展的空間。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者應當積極發(fā)現教材中的“生活空間”,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想象、猜測、探索,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養(yǎng)成用數學的態(tài)度觀察分析周圍事物。如,在教學“認識千米”時,我讓學生測量計算出自己一步的長度,然后讓學生用“跨步子”的方法度量教學樓的長度、學校中心大路的長度,通過度量,學生發(fā)現,學校中心大路的長度是480米,一千米大約有兩條中心大路的長度。
四、鞏固練習“生活化”,讓數學應用于生活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币虼耍趯W生學完新知以后,進行生活化的鞏固練習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價值觀。
1.動手實踐,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數學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揭示知識的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讓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積極參與動手實踐活動。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安排學生用面積單位量書本、課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廳的地面面積,不但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更能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價值。
2.設計貼近生活的開放題,讓學生感到數學的奇妙無窮。通過設立開放題,給學生提供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讓不同的學生體驗不同的數學,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讓學生享受到做數學的成功樂趣。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以后,我設計的開放題是:一個長方形木板,鋸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答案不一,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3.精心組織數學交流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在實際的交流活動中,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如,在學習了“利息”知識之后,讓學生算一算,把自己的壓歲錢存定期三年的與連續(xù)三次存定期一年的(從第二年起可將前一年利息一起存),哪種存法合算?在學習“平均數”后,我出示這樣一道題——小飛去游泳池,他的身高是1米42厘米,而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米30厘米,問有沒有潛在危險?為什么?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再集體交流,運用所學知識來說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五、課堂小結“生活化”,讓數學不斷外延化
課堂小結既可以對一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總結,也可以將教學中的得失進行分析歸納,從而了解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加深學生學習的影響。但是,一節(jié)課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學生大腦最疲勞、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時候,如果教師能將課堂小結“生活化”,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鞏固知識、強化興趣,還能進一步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活躍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思路。如,教學“年、月、日”后的課堂小結為:時間就像日歷一樣撕掉一頁就不會再回來,說明時間是十分珍貴的,那么同學們要怎樣對待時間呢?教學“元、角、分”知識后,如此小結道: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知道它們之間是十進關系,還學會了兌換人民幣。今后,大家比一比,誰是儲蓄小能手!
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空間。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將數學與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系起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郭猛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