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的主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轉變以教師為主體、學生以定勢思維全盤接受的教學方式。也可以將之具體理解為我們要從質的層面上將教師由演員升格為導演,全面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探索和選取能夠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在這個形勢下,杜郎口、洋思、東廬等教學方式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而在教改百花叢中,尤以杜郎口中學最為奪目。在一定意義上講,杜郎口中學為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書寫了濃重一筆,開辟了一條在大方向上適合于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在此,我結合自己對杜郎口教學方式的見解,同大家簡要探討我們貫徹課改與實施教改的一些思路。
一、教學方法不是模式而是方式
風靡全國基礎教育界的“杜郎口模式”讓全國農村基礎教育界震撼,這種震撼來源于對教育教學方式轉變的渴求與希冀。實踐證明,杜郎口中學獨辟蹊徑,確實找到了新課程環(huán)境下適應本校發(fā)展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這個前提下,全國上下效仿者數不勝數,可能受益的學校和學生很多,但真正達到杜郎口效果的屈指可數。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杜郎口模式”只是對課程改革的充分挖掘與深入貫徹,而不是凌駕于課改之上的法寶,只是適應于一個地域、立足學校本身教育教學實際的一種方法、辦法,這種方法在取得實效之后被規(guī)范地總結為一種教學方式并加以推廣。所以,我個人反對模式一說,如果說將某一種教學方式方法定位為一種模式,那么我們的教法改革必將落入窠臼,就杜郎口自身而言,他們的教改也在不斷充實新東西,可以說是在創(chuàng)新的伴隨下成長的一種方式,所以說,稱之為模式是不準確的。模式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從這個維度上講,模式是固定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條框,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我們使用的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如果不隨時予以動態(tài)掌握和在實踐中修正都是行不通的,任何教學方法都要與時俱進,與實際結合才能發(fā)揮其效用。
二、在教學方法方面,沒有改革就沒有出路
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v觀中國教育史,尤其是近現(xiàn)代教育史,我們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一直沒有大的突破,應試教育禁錮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與思路。國家進行聲勢如此之浩大的第八次課程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課程體系的轉變進而引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轉變,在根本上實施素質教育,全方位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與能力。大家應該依稀記得,新課標實施之初,我們接受的各級各類培訓不勝枚舉,各教育教研、各級學校、教育專家的評價、評論、感言如百家爭鳴不絕于耳,但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獲得了什么?是知識?能力?理念?可能兼而有之吧,但我覺得第八次課程改革之初直至今日,雖然我們進行了諸多的有益探索,但在思想與實踐層面,我們存在更多的是困惑和迷茫。這種表現(xiàn)在新舊課標交替之際尤為突出,我們無所適從,我們不知所措,甚至用手忙腳亂來形容都不過分。在現(xiàn)行招生考試機制之下、升學率壓力之下,各校在教法上不得不墨守成規(guī),不得不陷入題海泥潭而不得自拔,課改在時刻呼喚著與之相適應的教改,沒有教改則無法落實課改,這是一種辯證的依存關系。
三、對杜郎口教學方式的認識
杜郎口教學方式不是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而是教學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在這一美麗的過程中讓我們深刻體味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深刻道理。
一是關于“三高課堂”。杜郎口提出的“三高課堂”是學生參與率高、學生學習效率高和學生達標率高。關于“三高”的內涵實質就是“全員參與、高效學習、優(yōu)良效果”。我想,不管是采取了哪一種教學方式,其本質要求或者說預期要使學生達到的狀態(tài)都是相同的,并非杜郎口獨創(chuàng),試想有哪一名教師不想在教學上達到這種效果呢!所以,關于課堂要達到的目標問題,他們的提法不是一種新的提法,只是表達出了全體教育工作者的集中愿望,用概括的方式給予了要點式總結并明確于教育教學工作之中的目標性要求。
二是關于學校圍繞“四基”問題。杜郎口中學提出的學校圍繞“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科基本思想、學科基本活動經驗)開展教學工作,這個提法本身是一個混成式的提法,是在新課標實施后對學生基本素質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教師施教所要達到的層次予以貫徹和實施層面的要求。之所以這樣講,就是因為“雙基”概念的提出由來已久,是教學慣用詞語,也是教學工作的基礎性、常規(guī)性目標,是在第八次課程改革之前我們教育工作就要求教師做到的東西,屬于對學生知識掌握與運用這一層面提出的兩個基本要求。而基本思想與基本活動經驗則是完全站在對教師要求的立場上為貫徹落實課標精神而提出的?;舅枷?,其實質就是要求教師把握住課標靈魂,把握住課改實際,把自己真正放在課改的位置上去審視教學、理解教材?;净顒咏涷炇菍谭▽用娴囊?,本質上來講也是對課標的貫徹,也就是以扎實有效的教學活動為載體,通過積極探索,掌握有效經驗用以指導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是關于教師培養(yǎng)學生“四種能力”的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邏輯思維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我們在以往教學過程中,也是從這四方面能力著手的,只不過是條理不清晰、順序不合理、思想不注重,是在灌輸知識的背景下以教師為主體的一種含混的對學生能力方面的無順序、無主次的、混亂的培養(yǎng)方式。我們以往就是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去培養(yǎng)其分析能力、質疑能力、發(fā)現(xiàn)能力,在環(huán)節(jié)上的銜接就是失敗的。我們在過去的習題講解過程中常說的“解剖麻雀”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其做法就是教師面面俱到的從一道題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進而羅列出該題覆蓋的知識點,這就是所謂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并找類型題加以鞏固,教師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學生手忙腳亂忙于識記,師生均忽略了麻雀的五臟來自何方,這五臟又在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中具有什么樣的作用,如果對這些知識點構成的習題加以變式,學生依然不能從本質上去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個層面上講,杜郎口中學就是在課改環(huán)境下依據規(guī)律辦事,有邏輯的從人本位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概括與順序性總結,本質上來講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的是課改思想、教學思想、發(fā)展思想,并在此前提下按規(guī)律去解決學生能力培養(yǎng)這一問題的。
四是關于對杜郎口中學“5321”的思考(四個統(tǒng)一)。一是課堂教學五個環(huán)節(jié),即教師導學,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展示提升,鞏固測試。杜郎口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活動載體實現(xiàn)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方式轉變,這是課改的靈魂,是真正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是內容(培養(yǎng)方向與目標)與形式(有效的教學載體)的統(tǒng)一,是契合于我們統(tǒng)一性(科學性與思想性統(tǒng)一的原則)的教育原則的,并非創(chuàng)新。二是三個及時即及時訓練,及時反饋,及時矯正。強調的是教學實效性問題,也是教學方法與方式高度適應課標要求、高度重視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內在與外在要求的統(tǒng)一。三是兩個關注即關注錯題,關注錯題生。這是一個典型的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的過程。四是在學習過程中重點把握一個活動,即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是典型的是個體與整體的統(tǒng)一。
四、我們要站在什么高度上去落實課改與教改
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學,是學習;成長的核心不是解答,是提問。
一要在對杜郎口教學方式借鑒過程中必須取其精華,結合我校實際予以充實、變通。
杜郎口教學方式只不過是他們在貫徹落實課改精神過程中探索出適合他們提升學生素質的一種辦法,但這種辦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需要通過實踐和時間去檢驗。照搬照抄是事物發(fā)展的大忌,大到從社會體制到經濟體制,小到一次學生作業(yè)。我們的教改不是把某一種方式生搬硬套來實施的,而是要從學生學情實際、校情實際、教學實際等綜合方面考慮實施的,既不是杜郎口方式也不是其他成型方式,而是要通過我們的反復實踐與探索來走適合我們自己的路。這不僅是一個艱辛的探索過程更是切實鞭策我們轉變思想和激勵我們行動的躍進過程。
二要認識到課程標準不貫徹,教學工作就不會有質的飛躍。教學方法不改革,課堂就是一潭死水。我們的教學方法改革、教育理念更新工作已經向新的高點進發(fā),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上全面更新理念,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在方法上力求有效創(chuàng)新,在效果上力求完美卓越。我認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以下幾方面問題并從快從速予以轉變、加強。
一是思想觀念停滯不前,認識不到課改的真正內涵與意義,對新課程標準理解不透,甚至棄之身外,重視考試說明,忽略課標對日常教學要求的做法十分普遍。所以,從本學期始,我們著重強調了課標在備課中的導向作用,意義就在于讓大家融會課標,明確指導思想,進行有效教學。
二是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式上存在嚴重缺陷,穿新鞋走老路是普遍現(xiàn)象,滿堂灌的思想在一定范圍內客觀存在,通過有效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提高成績的陳舊觀念難以快速轉變……所有這些均與課改精神嚴重相悖,均與發(fā)展相悖。如何站在課改前沿探索與實施有效的教法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仍是我們亟待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是對教改存在膽怯心理,固守天元,故步自封,唯恐離開了陳舊教學方式這根拐杖就會摔倒。誠然,目前全旗大多數學校教學方式仍沉迷于磨時間、題海戰(zhàn)術之中,可以說是誰也不想改,誰也不愿改,誰也不敢改,這就導致了我們一群井底之蛙在原始工作方式方法的指揮下亂蹦亂跳,能跳出井外的自然有限。為什么跳不出去這口枯井,關鍵是缺少工具,比方說梯子之類,先進一些的比如電梯。新教法就是跳出枯井的有效工具,是適合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必殺技巧。
四是在學校全力進行教改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應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在自身素質、學生能力方面取得大的突破。
1.充分認識到課改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教改的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特點。包括杜郎口中學在內,任何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的形成都不是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放在哪所學校都是行之有效的,是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踐行過程,我們要耐得住性子,穩(wěn)得住陣腳,看得出門道,只有靜下心來包容和感悟教改方可腳踏實地搞教改,進而一心提素質。
2.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有效工作使教改的高效性、教育性特點凸顯。學校整體工作的單元構成是我們每一名教師,哪個單元出現(xiàn)問題都會影響主體,都可能導致教改工作不順暢。有效工作就是指無私忘我,精心鉆研,高度負責,善于反思,取得實效。
3.充分發(fā)揮自己在工作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與素質,不斷適應教改、挖掘教改、拓展與延伸教改。無論以哪一種教學方法為載體來做教學工作,如果失去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切都是空談。我們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在弱化教師的主導地位,兩者如何能夠相得益彰,其主要根源在于教師的思想認識、思維能力、工作力度!我們在講臺上要成為斯皮爾伯格一級的導演,而不是演技高超的演員,這一切都要來源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不能實施真正意義上的、改有實效的教法改革!修身,對于教師來講,就是人文修養(yǎng)、知識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的綜合砥礪過程,所有這些,準備好了嗎?
多年來,我們在教育教學方面兢兢業(yè)業(yè),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深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做了一些無用功,走了一些彎路,致使我們尚未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境界,尚未達到我們理想中的奮斗目標?,F(xiàn)實要求我們必須腳踏實地、開闊思維、創(chuàng)新思路,站在課改前沿探索教改之路,成就理想。
(作者單位:內蒙古莫力達瓦旗漢古爾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