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埃茲拉·龐德是美國意象主義詩歌的先驅,同時也是一位具有“中國文化情結”的詩人。他的許多詩翻譯自中國古詩,其中著名的《劉徹》就翻譯自劉徹的《落葉哀蟬賦》,此詩在西方文學界影響很大,被推選為優(yōu)秀譯文之一,并在西方被廣泛閱讀。本文分析此詩中埃茲拉·龐德對中國古詩的翻譯特點。
關鍵詞:意象主義 中國古詩 劉徹
在20世紀美國文學中,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是一位頗有聲望的詩人,也是一個在美國當代歷史中有爭議的人物。龐德是美國意象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十分推崇中國文化,非常器重中國歷史哲學與古典詩歌,他毫不隱諱地稱中國古典詩歌“是一處寶藏……其重要意義之于英美詩歌,猶如古希臘之于文藝復興?!痹谒摹对娬隆分杏?2篇是以中國為題材的,曾翻譯了《詩經》《大學》《論語》《中庸》等中國著作,對中國詩中的凝練、含蓄、形象,富有深遠的意境,令人贊嘆不已,并借鑒和運用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漢武帝劉徹的《落葉哀蟬曲》被美國詩人龐德翻譯成《劉徹》,同時《劉徹》也被稱為美國詩史上的杰作。
一、《落葉哀蟬曲》
《落葉哀蟬曲》是漢武帝劉徹為懷念亡姬李夫人所作,原詩前記有王子年《拾遺記》:“漢武帝思懷往者李夫人,不可復得。時始穿昆靈之池,泛翔禽之舟。帝自造歌曲,使女伶歌之。時日已西傾,涼風激水,女伶歌聲甚遒,因賦《落葉哀蟬》之曲曰?!贝嗽娛惆l(fā)了人去闈空的寂寥和悵惘,表達了孤單冷寂的懷舊戀情。此詩的原文是這樣的:
羅袂兮無聲, / 玉墀兮塵生。 / 虛房冷而寂寞, / 落葉依于重扃。 /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 / 感余心之未寧。
該詩是由五言和六言駢偶組成的楚辭體古詩,從題材上看,它屬于悼亡詩范疇;從韻律上看,基本屬于無韻詩,但節(jié)奏感卻很強,富有音樂美。題目“落葉哀蟬曲”言簡意賅,詩中出現了“羅袂”、“玉墀”、“虛房”、“落葉”和“重扃”五個意象。意象是詩歌的核心和靈魂,是中國傳統(tǒng)詩詞歌賦中作者用來寄托情思的手段,是思想感情與具體事物或景象的融合與體現。漢武帝劉徹以“落葉哀蟬曲”為題,正是要借落葉來抒發(fā)自己因佳人紅顏薄命而無限惆悵悲苦的愁緒,借秋蟬的哀鳴寄托對已故寵妃的緬懷哀思之情。詩中“羅袂”中的“羅”意為質地稀疏的絲織品,“袂”意為衣袖,合起來即是指用絲織成的質地稀疏的衣袖?!败保桥_階或臺階上的空地,所謂“玉墀”即是用漢白玉一類高貴典雅的材料鋪成的臺階上面的空地?!疤摲俊敝溉巳シ靠罩蟮钠鄾鲋?。“扃”是門的外閂,或插關、門戶,“重扃”即重門。前四句描寫了這樣一種場景:主人公故地重游,拾級而上,看見玉墀滿是灰塵,遙想當年羅袂拂動之景,而今居然已經悄無聲息,而故人居住的地方也早已人去樓空,給人以冷而寂寞的感覺,唯有落葉依于重扃上,詩的最后兩句,作者由前面的寫景轉入抒情,發(fā)出“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寧”的感慨。原詩大意為:聽不見她走動時羅裙和衣袖摩擦的塞率聲,裝飾有美玉的臺階上也布滿了灰塵。門閂上落著幾片凋零的樹葉,人去房空,令我深感寒意與寂寞。多想再看她一眼,我的絕代美人,卻又怎能如愿?可憐我的心再也得不到安寧!
二、龐德的譯詩《劉徹》
龐德的譯詩:
Liu Ch’e / Ezra Pound / 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 /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 There’s no sounds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 /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 /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
周永啟回譯龐德的詩歌:
劉徹 / 綢衣的瑟瑟聲已不復聞 / 庭院里飄動著飛塵 / 腳步聲已消逝,樹葉 / 旋作一團團,靜止不動, / 她,我心中之所歡,長眠在下面: / 一片潮濕的樹葉粘在門檻上。
通過對比,從結構上看,譯詩與原詩一一對應,都為六句,通過塵埃、庭院、落葉、濕葉和門檻等意象的疊加,基本再現了原詩的意境,譯者也體會到了原詩作者惆悵哀婉的情緒。同時龐德也對原詩進行了大膽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
首先,題目《劉徹》與原作的題目《落葉哀蟬曲》相去甚遠,龐德用作者的名字作為題目,過于簡單和沉悶,不能在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上再現原詩婉轉凄楚、哀思綿綿的韻味。第一、二句的譯詩比較接近原詩的頭兩句,都是客觀的描寫,基本是直譯,都是說她衣裙的聲音再也聽不見了,庭院里飄落著塵土。但這里龐德將“塵生”譯成“Dust drifts over”(飄落),比較有動感,將“玉墀”譯成“court-yard”(庭院),這樣,在中國古詩中由低處往高處延伸的臺階場景,變成了一個四周由墻壁或建筑物圍起來的一個封閉的空間。在第三句譯詩中,既沒有“虛”,也沒有“冷”,用“There’s no sounds of foot-fall”(聽不到腳步聲)這個比較具體的句子來代替,體現出“寂寞”的意境。第四句譯詩是原詩第四句的延伸與改造,將“落葉依于重扃”譯為“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落葉飛旋著,靜靜地堆積在地上),重的是景。第五句則一反原詩“望彼美之女兮安得”而說“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她,我心中之所歡,長眠在下面)。前五句在一種凄冷荒涼、幽怨惆悵的基調中,徐徐展開。最后,龐德沒有翻譯原詩的第六句,而是添加了原詩中沒有的一句,添加了意象“A wet leaf”(落葉),“wet”可能是龐德喜歡的一個詞,在他那首意象主義代表作《在地鐵車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的詩中,出現了這個單詞。為了突出“落葉”,他將原詩中直白、抽象的說明性句子全然刪去,體現了意象派不使用無助于表現的詞的原則,同時通過變化視角,將落葉由全景推到近景,將“落葉”放大到一個異常醒目的地位,全詩到此戛然而止。這樣的處理,大大提高了原詩的境界,讓讀者望著那片經過精心炮制的葉子盡情想象。整首詩語言簡練,意象鮮明,層層推進,使用含有長元音的英語詞匯,以喚起凄戚的感傷,并結合長短詩句,力求節(jié)奏上的呼應,宛如悲哀的嘆息,形神兼?zhèn)洌昝荔w現了意象派詩歌的精神。
三、龐德對中國古詩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
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龐德作為一個意象派詩人對具體、清晰和可視的意象的重視和巧妙運用。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對中國詩歌的改造、編選和取舍。他摒棄了原詩的形式,簡化了句法,對原詩進行了一次“意象性手術”,有意地刪去某些意義而保留了原作的一些特殊形式和內容,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去填補、去豐富。詩中要表現的對于愛情的“失落感”已不再是“模糊的抽象”,而變成一種可摸、可觸、可感的東西了。他沒有亦步亦趨地尋求字當句對,而是擺脫原詩詩體的束縛,把握原詩最核心的意象,自己創(chuàng)作了一首新詩。尤其是原文中沒有“一片潮濕葉子”這一意象,龐德卻重構了一個如此美的意象,他創(chuàng)造了比原詩更美的意境,成為美國詩史上一個很有名的典故。
大膽、刻意的創(chuàng)新,正是龐德創(chuàng)造性翻譯的核心,龐德恪守“以詩譯詩”的原則,力求將自己融入原詩之中,尋求與中國詩人心靈上的契合。龐德自稱翻譯是一個“剔除自我,追求真是的過程”。他將原詩的情感、思維進行提煉、濃縮,再傳達到英語詩歌之中,跨越文化、語言、歷史的障礙,把握住中國詩人的精髓、輪廓和效果,以其深厚的英語詩歌功底,再現原詩的精神,與其說是為了“達意”,不如說是為了“傳神”。不是追求意義上的對等,只是譯者與原作者思想情感的對等。在他看來,完全沒有必要過分關注原文的意義或具體詞匯的含義是否忠實,只要譯文傳達的意象別致,韻律新穎。
所以說,作為詩人翻譯家,龐德總能夠抓住原詩中物態(tài)化的符號,體味出這些物態(tài)化符號所蘊涵的原作者的“不盡之意”。然后,龐德依據自己的理解,借助現代英語和現代英語詩歌的語言,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重構其原詩的意境,以滿足現代英語讀者的文化和情感需要。像龐德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或者說“再創(chuàng)造”,在西方還沒有一個中國古典詩歌的譯者可以超過他。他的翻譯理論也為20世紀西方翻譯理論和實踐鋪設了一條多元化開放式的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朱伊革.林紓與龐德誤讀和誤譯的解構主義理據[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
[2] 孫琳.中國色彩和現代風格的交互與獨立——論龐德的“中國詩”[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02).
[3] 王貴明.論龐德的翻譯觀及其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意英譯[J].中國翻譯,2005,(11).
[4] 陳太勝.《落葉哀蟬曲》的英譯:跨文化旅行中的原作與譯作[J].文化與詩學,2008,(01).
作 者:劉 敏,河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楊志合,任職于天津市武清區(qū)66481部隊油料科。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