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探討霍桑的時代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基礎上,通過解讀小說中的多元化意象,揭示了霍桑創(chuàng)作中反復揭示的“罪惡人性”主題及作者對宗教的困惑和感悟。
關鍵詞:罪惡人性 宗教觀 多元化意象
霍桑是19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美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被尊為“美利堅民族第一位偉大的小說家”。在其創(chuàng)作的40年間,為世人奉獻了《紅字》等5部長篇小說和《教長的黑面紗》《拉帕奇尼醫(yī)生的女兒》《年輕小伙布朗》等百余篇短篇小說?;羯S捎谑艿郊易鍌鹘y(tǒng)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思想的深處深深鐫刻了加爾文清教主義的“原罪”觀念,按照清教教義,人生來有罪,且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羯5膸缀跞孔髌范荚诿鑼憽⑻接懞徒衣度诵缘淖飷翰⒎e極探尋人類靈魂在清教道德標準和人道主義之間的徘徊和救贖。
一、《年輕小伙布朗》
《年輕小伙布朗》是霍桑最好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一部帶有道德探討的寓意小說,這部小說是一部具有神秘、悲哀、陰沉氣氛的作品,霍桑成功運用象征意味的人名和自然意象來展現隱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黑暗和罪惡。作品以著名的塞勒姆村為背景,敘述了一位誠實、善良對生活充滿渴望的小伙子布朗由于受到某種誘惑,不顧自己妻子的勸阻深夜去森林參加“魔鬼聚會”。在黑暗的森林之旅中,他震驚地發(fā)現自己所仰慕且引以為豪的祖先也曾去森林魔鬼那里赴約,他平時在村子里最敬仰的人——威嚴的總督、德高望重的牧師和執(zhí)事、名門淑女、教他基督教義的太太都接受了魔鬼的邀請,去赴魔鬼的約會。甚至自己心目中最忠誠、純潔的妻子菲斯都一樣與魔鬼有約。這次經歷是布朗喪失信仰的過程,也是他逐步發(fā)現人性之惡的過程。他對自己的清教信仰產生了嚴重的動搖,最終精神崩潰,郁郁寡歡,孤獨死去。
二、“犯罪是人性的天性”
加爾文教是霍桑作品的重要靈感源頭之一,也是《年輕小伙布朗》所要表現的中心主題。既然人類的靈魂與生俱來被打上了“惡”的烙印,人性之惡必然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在這部短篇小說中,霍桑借魔鬼之口告訴讀者,幾乎所有薩勒姆村里的人都有深重的罪孽,因為“犯罪是人類的天性,罪惡是人類唯一的幸福”。布朗是一個生性單純的人,他在準備離家赴魔鬼之約的時候經歷了很強烈的內心掙扎,但由于人性對邪惡的本能欲望充滿向往和好奇,讓他鬼使神差般地踏上森林之旅。
在森林里碰到的帶蛇形拐杖的老人則是魔鬼的化身,他一點點地摧毀布朗的善良,并引導他走向罪惡和墮落。當布朗因為自己的邪惡思想和行動而懺悔和退縮的時候,老者將布朗祖先的劣跡和盤托出:“你那當警察的爺爺,有一回狠狠地鞭打一名貴格女教徒,從薩勒姆街這頭一直抽到那頭,我?guī)瓦^他一把;跟菲利普王打仗的時候,你爹放火燒了印第安人的村子,是我遞給他的松脂火把。他們倆都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曾一道快快活活順這條路走過好多次,過了半夜又快快活活地回來?!庇谑遣祭实男叛鲩_始坍塌。在邊行進邊躊躇自責的過程中,老人讓布朗看到“非常虔誠堪稱模范的太太”和尊敬的牧師、執(zhí)事也寧愿放棄授圣職的宴席,也不愿錯過今晚的聚會。此時的布朗心中最后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就剩下自己的妻子菲斯,但此時一團烏云掠過山頂。而他從一群看不見的圣徒和罪人的嘈雜聲中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他們敦促他的愛妻菲斯趕路的聲音。當他從驚愕中回過神來,那團烏云已漸漸遠去,那片嘈雜聲也隨之消逝?;謴蛯庫o的天空中飄落下來一條粉紅色的絲帶,那正是他的妻子菲斯身上帶著的彩帶,于是布朗的信仰徹底坍塌。像其他許多樸素而認真的信徒一樣,年輕的布朗在信仰與人的罪惡之間,在天國與上帝的冷漠之間,苦苦思索和掙扎,經受著矛盾與痛苦的折磨。19世紀是資本主義大發(fā)展時期,物質利益成為最重要的追求,社會上充斥著爾虞我詐的人間罪惡??梢哉f,在某種程度上,布朗的痛苦正是美國清教徒的痛苦,布朗的信仰崩潰過程正是美國人信仰破滅、對清教的態(tài)度改變的過程。
三、人性本惡的多元意象解讀
《年輕小伙布朗》中作者運用了豐富的意象來揭示小說“人性本惡”的主題,小說中充滿了人物名字、顏色、自然等的象征意象,這些象征主義手法有利于作者批判虛偽自私、殘酷冷漠的清教思想道德準則,從而激發(fā)人們對尋求真正的人生之路的思考。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將故事的寓意嵌入小說之中,巧妙地把寓言和小說融為一體。
1.名字意象 小說中古德曼·布朗(Goodman Brown)和妻子菲斯(Faith)的名字都極富象征意味。Goodman 意為“好人”,象征著布朗單純善良的本性和他對罪惡的一無所知。女主人公菲斯(Faith)的名字寓意更為明顯,“Faith”的漢語意思是“信仰”、“忠誠”,“Faith”不僅是布朗現實生活中的妻子,也是他的精神信仰,是他抵御所有惡的精神源泉?!癎oodman”代表著人類表現出來最原始的純潔和善良,但人性的“惡”是一直蟄伏在人的體內,在外界強烈的誘惑下,原本蟄伏在他心中的罪惡就會出現抬頭之勢,并成為主導力量。自負、自私、非人道就會占據他的內心,成為他思想和行為的主宰。這種情形下,這個人就會只想著去滿足他內心罪惡的欲望,“Goodman”也會走向罪惡,墮落為魔鬼。而象征著忠誠和信仰的菲斯(Faith)也是一個極具譏諷意味的名字,因為在布朗的心目中,妻子菲斯就是擔得起這樣名字的女性。她在小說開始溫柔嬌嗔地阻攔丈夫晚上外出,殊不知她已經瞞著丈夫有了和魔鬼的約定,不想在森林聚會中碰到丈夫才想盡辦法把丈夫留在家中,純潔忠誠的天使也已經在不經意間滑向了罪惡。
2.自然意象 文中最重要并反復渲染的自然意象就是黑森林,文中森林與黑暗聯系在一起,是一個沒有陽光的地方,陰森森的樹木遮天蔽日,這幽深、黑暗的樹林是魔鬼的勢力范圍,也是作者所指的整個人類社會的活動范圍。布朗在天黑之后進入森林旅行,森林成了邪惡的聚集地,在那里,他不僅聽到了關于他祖輩的種種惡行,更親眼見到他一直所尊崇的人們的斑斑惡跡,所有他對于人類的美好看法都在此時煙消云散。在失去信仰的絕望中,他感覺森林已成人間地獄。在這陰郁、恐怖的黑森林中,樹木是魔鬼的化身,聚會則成了群魔亂舞。黑暗的森林是最好的遮蔽所,人們在夜幕和密林中最容易退掉陽光下的面具,展現出赤裸裸的罪惡人性。作家把罪惡和黑森林意象放在一起,也許是希望讓人們認識到罪惡的存在就像大自然的客觀存在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吧。
3.飾品意象 文中三次出現的菲斯的粉紅絲帶是具有含混意義的一個象征,絲帶每次的出現都代表布朗的一個思想階段的轉變。在《圣經》里,白色代表的是純潔,鮮紅則代表的是罪惡,而粉紅是一個中間地帶,非紅非白,而又亦紅亦白。粉紅的絲帶象征著妻子菲斯亦天使亦魔鬼的角色轉換,一方面她是布朗的信仰基石和對這個世界所有美好事物的想象。小說開始,系著粉紅絲帶的菲斯是“人間天使”,是布朗對世界、對上帝的信任。而當布朗在森林之旅中看到純潔人性的陷落,布朗發(fā)現“有什么東西從空中飄飄落下,掛在了一根樹枝上。小伙子連忙抓住它,原來是根粉紅色的絲帶”。這根粉紅絲帶的飄落,亦指菲斯失去了原有的純潔和天真,加入到了魔鬼的隊伍,也讓布朗徹底失望。小說的最后,在魔鬼聚會的第二天早上,“菲斯系著她的粉紅絲帶正焦急地張望,一見到他就欣喜若狂,歡快地奔來,差點沒當著全村人的面親吻丈夫”,但在布朗的心中,菲斯已經不是善良與單純的象征,粉紅絲帶也已不是召喚布朗心靈的旗幟,而代表了鮮紅而殘忍的罪惡。
小說中引領布朗一步步走向罪惡的老者手中的蛇形拐杖肯定給讀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一樣東西,一根酷似黑蛇的手杖,精雕細刻,活脫脫一條扭來扭去的大蛇(serpent)”。Serpent在《圣經·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就是那條引誘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魔鬼和智慧化身的大蛇。這根蛇形拐杖也將布朗從以往相信的美好世界帶入邪惡的地方,看到人類的罪惡。手杖是魔幻和權勢的象征,而在小說中,手杖象征著魔鬼聚會的神秘和誘惑。所以蛇是邪惡的化身,而蛇形的手杖則隱喻了埋藏在主人公內心深處不可告人的邪惡欲望。作者筆下的這根蛇形手杖既表明布朗具有向惡的本能,同時也說明魔鬼聚會具有極強的誘惑,使得本來就躊躇不前、但有著向惡本能的布朗一步一步背離自己的信仰走向了魔鬼的王國。
在小說的結尾,布朗通過森林之旅和魔鬼聚會看到了人性中普遍隱藏的“惡”,并變得失魂落魄,悲觀厭世。霍桑在小說中運用多元意象以及時空隱喻等含混的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宗教和人性的困惑和感悟,揭示了“人性本惡”的主題。而霍桑作品中反復探討的罪惡主題也為美國文學史上探索內心世界和道德問題的文學傳統(tǒng)開了先河。
參考文獻:
[1] 李宜燮,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2] 黃鐵池.靈魂罪惡的憂思——論霍桑創(chuàng)作的主要思想傾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8,(04).
[3] 霍桑.霍桑短篇小說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4] 陳玉娟.試析霍桑作品中的魔鬼形象[J].寧波大學學報,2000.
作 者:魏 琳,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