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7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一套完成了它的首輪播出,影響力之空前,可謂紅遍大江南北,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個基于人而不是基于美食的紀錄片,創(chuàng)下了近20年來中國紀錄片的收視神話。在此,讓我們從消費者心理的角度來分析解讀《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
所謂洞察消費者心理就是要了解消費者所想的(認知),他們所體驗的(情感),他們樂意去做的(行為)以及能影響這一切的事情和地方(環(huán)境)。成功的市場營銷用最簡明的語言描述就是:如何確保企業(yè)或商家所做的要與消費者所想的是一致的,要想獲得最大利潤,經(jīng)營者需要去預期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消費者心理角度解碼《舌尖上的中國》,它表明只有通過分析與研究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特點,制定營銷戰(zhàn)略,才有可能實現(xiàn)經(jīng)營者的目的。
消費者所想、所渴望
如今電視上內容雖然豐富但過于娛樂化,缺乏制作精良、拍攝創(chuàng)新、畫面細膩、具有卓越內在品質的上乘之作?!渡嗉馍系闹袊凡捎脟H化的包裝,以BBC紀錄片的模式傳遞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故鄉(xiāng)情懷,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摒棄過去中國紀錄片式的表達方式,變講知識為用美食講溫情故事,這一創(chuàng)新的拍攝手法,使它更具有好萊塢大片的味道。這正是今天觀眾(消費者)所渴望的、所想要的。
消費者所體驗、所感受
有關美食的電視節(jié)目早已屢見不鮮。《舌尖上的中國》獨辟蹊徑,不是從川魯粵菜大餐介紹入手,而是從觀眾不熟悉而又感興趣的原生態(tài)的食材介紹入手,大大增加了觀眾的直觀感受與體驗。如第一集就是用采松茸、挖春筍、采藕等紀實畫面增強觀眾(消費者)直觀感受。再如在介紹各類菜系時的關注點不是所謂佛跳墻、滿漢全席這些過于昂貴的、觀眾聽說過、沒見過也沒機會見的大餐,而更多是饒有情趣的地方小吃和地方特產,從黃饃、咸鴨蛋、蝦醬到年糕、煲仔飯、烤紫菜等,這讓觀眾(消費者)感到特別親切,仿佛身臨其境,體驗真切。
另外,《舌尖上的中國》內容真正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其實并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xiàn)勞動者如何捕獵、采掘、加工、制作這些自然饋贈的食材方面,整個過程看上去充滿神秘氣息,夾雜著勞動者為生活、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這也勾起觀眾(消費者)對故鄉(xiāng)的記憶與情懷,巧妙拿捏著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從一定意義講也正是滿足了消費者內心需要,從而在他們內心占據(jù)一席之地。
消費者所樂意做
洞察消費者心理是營銷成功的基礎?!渡嗉馍系闹袊愤@部紀錄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可延展性,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片子給后續(xù)的商品開發(fā)提供了很好的鋪墊,有媒體報道說,從首播開始,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環(huán)比增長13.54%,尤其是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集出現(xiàn)的徽派土特產“毛豆腐”,搜索量暴漲了48倍。5月14日播出的第一集介紹了云南諾鄧火腿之后,某售賣諾鄧火腿的淘寶店立即產生了33筆訂單,其中32筆都是在當晚11點后產生的。
據(jù)說《舌尖上的中國》還要拍第二季,還要考慮植入廣告,如電商網(wǎng)站、餐飲酒家借助《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與觀眾真實舌尖的互動也有了良好的開端。據(jù)此可以想象由“舌尖”引起的蝴蝶效應還會繼續(xù)。
影響觀眾(消費者)生活的環(huán)境
《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熱與成功,網(wǎng)絡是重要的推手,很多人在微博上發(fā)表對它的評論,并不斷被轉載,而且微博粉絲中許多人就是名人,這樣又進一步提升了它的知名度。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美食與旅游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提升生活品質的方式,《舌尖上的中國》正是滿足了今天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變化,片中主推大自然天賜的原汁原味美食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說這正切中消費者的需求。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品牌管理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專家,研究方向為消費者心理與品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