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詩人,往往都很熱愛大自然,尤其對大自然中的鳥類情有獨鐘,以鳥襯托自然美景,以鳥抒發(fā)自身感情,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小鳥依人的喜鵲,宋人歐陽修這樣贊到:“鮮鮮毛羽耀明輝,紅粉墻頭綠樹林。日暖風輕言語軟,應將喜報主人知?!?/p>
翩然飛舞的花蒲扇戴勝鳥,引得唐人賈島詩興大發(fā):“星頭花冠道士衣,紫陽宮女化身飛。能得上界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歸?!?/p>
畫眉婉嘮悅耳的歌聲,最能打動詩人的心,“百哳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歐陽修);“婉囀嬌音人已醉,不悅龍女唱歌來”(唐?郭第)。
能歌善唱的烏鶇,也倍受偏愛:“眾禽乘春喉吻生,滿林無限啼新晴。就中百舌最無謂,滿口學盡眾鳥聲”(宋?文同);“笙簧百囀音韻多,黃鸝吞聲燕無語”(唐?劉禹錫),看來它的歌聲毫不比畫眉遜色。
行吟溪畔的白鷺、瀟灑秀麗的仙鶴,當然逃不過詩人的眼睛,“雪衣雪發(fā)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唐人杜牧這兩句詩把白鷺的外形和生活習性表現(xiàn)得再貼切不過;“白絲翎丹砂頂,曉度秋煙出翠微”(唐?劉德仁),這是對丹頂鶴最好的贊美之詞。
最受詩人們寵愛的鳥兒,恐怕是人類的芳鄰家燕了,“小桃初謝時,雙燕恰來時”(李白);“花間對語應相問,可是村中舊主人”(唐?葦莊);“閑幾硯中窺水淺,落花徑里得泥香”(唐?鄭谷);“須臾千來往,猶恐巢中饑”(白居易)。燕子遷來、求偶、筑巢、育雛的每個階段,都受到詩人們的深切關注。
鳥類秀麗矯健的身姿,穿行于花紅柳綠之中,飛翔在長天碧空,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情趣和生機。大地漸暖,萬物復蘇,“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筆下的春天多么富有生機;秋風陣陣,萬木蕭條,'“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描繪的秋景又是何等凄然;“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碧水青山分別映襯白鷺紅花,好一派綺旎燦爛的勝景!
“一般毛羽結群飛,兩岸煙江好景時”(唐?杜荀鶴),飛翔在霧氣蒙蒙的江面上的鸕鶿,烘托出濃郁的水鄉(xiāng)風情。
在眾多以鳥寫景的詩篇中,當首推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行千古絕唱,既是動人的詩,又是絕妙的畫,引起人們美好而悠遠的遐思。
鳥類的活動也會產生莊嚴凝重或凄殘悲涼的氣氛。王維的“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北憋w的大雁,使邊塞風光更加蒼涼、壯觀;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暮歸的烏鴉,使人倍感凄涼、惆悵。
鳥類各式各樣的生活習性和行為,還常被人們借用來隱喻事物,抒發(fā)感情。我國最早的詩歌名著《詩經》開卷第一首便是“關關睢鴆,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首愛情詩借睢鴆這種鳥,形象地表現(xiàn)青年男子對美麗姑娘的思慕之情。
用鳥表現(xiàn)愛情的詩很多,李白有“雙燕復雙飛,雙飛令人羨”,以燕喻人,稱頌美好的愛情;錢洪的“遲日滿欄花欲睡,雙雙細語話未休”,用白頭翁作為夫妻白頭偕老的象征。成雙成對、形影不離的鴛鴦,恐怕是表現(xiàn)美好堅貞愛情的最好代表?!盎H徘徊雙蛺蝶,池邊顧步兩鴛鴦”,“南塘漸暖蒲堪結,兩兩鴛鴦護水紋”,唐人劉希夷和李商隱把鴛鴦甜蜜的愛情描繪得多么逼真。而李商隱的另一首詩:“雌去雄飛萬里天,云羅滿眼淚潸然。不須長結風波愿,鎖向金龍始兩全。”表現(xiàn)的則是鴛鴦分離時痛不欲生的情景。
除愛情外,詩人還借鳥類表達各種感情。南宋淳熙八年,辛棄疾被彈劾落職,閑居江西上饒帶湖。一日,見湖中蓮花隨風搖動,一只白鷺默然肅立,不禁感慨萬端:“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境。
宋人黃庭堅與兄長分別多時,感到十分孤獨,悵然之余吟道:“千林風雨鶯求友,萬里云天雁斷行”,用風雨中互助的小鳥與長天躑躅的孤雁對照,表現(xiàn)自己孤寂、思念的心情。
潔白如玉、振翼高翔的天鵝,是志向遠大的象征。杜甫以“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鵠”的詩句,抒發(fā)自己的高尚情懷;而喜棲籬間的黃雀,則常被喻作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吧碥|愧彩飾,輕毛非錦文。不知鴻鵠志,非是鳳凰群”(北齊?蕭毅)。
千姿百態(tài)的鳥類,豐富了我國詩歌藝術的寶庫,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讓我們倍加珍惜和保護這大自然的生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