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糧:經濟基礎
李峪村是山西省武鄉(xiāng)縣有名的“販糧村”。它由4個自然村組成,286戶860口人,75%的勞力每年至少有300天在舞弄糧食。20多年來,李峪村的販糧生意自成格局:
根據規(guī)模不同,自然形成購銷糧大戶、小戶(下稱大戶、小戶)。各戶自主經營,卻分工明確、互成上下游關系:小戶不停地從長治市、晉中市等地收糧,轉手賣給大戶;lO個大戶將糧食清雜、裝包,再轉手賣給省外大糧商。大戶將小戶培養(yǎng)成各自的固定客戶群,小戶將周邊農戶培養(yǎng)自己的固定客戶群。大戶、小戶雖各取其利,卻共同成就了“販糧村”在當地糧食流通市場上的重要地位。
李峪村交通優(yōu)勢明顯,武墨(武鄉(xiāng)縣城——武鄉(xiāng)縣墨德鎮(zhèn))鐵路、南沁(黎城縣南嶺村——沁源縣交口村)省道穿村而過,這是形成“販糧村”的大前提。李峪村人因勢利導,養(yǎng)機動車220多輛,大戶養(yǎng)大卡車,小戶養(yǎng)農用三輪車,販糧生意才上了規(guī)模。李峪村人購銷糧食隨行就市倒也沒什么特別,但他們生性厚道,生意做了20多年,勢頭越來越好。如今,每天從李峪村流向市場的玉米、谷子和雜糧超過8萬公斤,每年達2400萬公斤,交易額近7000萬元,純收入100多萬元。受李峪村的帶動,周邊10多個村莊的不少村民也跑出去收購糧食,并賣給李峪村的大戶。
大戶王留紂,每年銷售約200萬公斤糧食。2012年4月12日下午,《村委主任》記者在他家的大院里看到,5個受雇的村民正在用機器清雜玉米。金黃色的玉米通過傳輸帶源源不斷地傳送到院墻外的大卡車上,車上有人接應、裝包。大卡車屬于外地收購商。王留紂近年身體不太好,由兒子王俊峰操持生意,但他放心不下,不時地抓起一把玉米看是否清理干凈,可見他對這樁生意的用心和執(zhí)著。有村民說王留紂為人很低調,但他還是向記者透露:“這些年弄糧食總共掙了多少錢就不說了,你能看到的是這20間房子、4臺機器——光買機器就花了3萬多元,我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還給兒子娶了媳婦。”
王躍珍是另一個大戶,年銷售糧食約100萬公斤。他同時經營著山西農資武鄉(xiāng)分公司大有鄉(xiāng)李峪村代理店,至今已有10多年。農戶可以用糧食換取種子、化肥等農資,所以王躍珍在當地的農資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王躍珍的家距離公路比較遠,原先他在自家大門口既購銷玉米,又開農資店,如今,他在公路邊上開起亮堂堂的新代理店,為的是留住更多周邊村的過往村民。
村委副主任王照存是小戶,雖然農事、村事不斷,但他只要得空,就開著三輪車出去收糧,每天3車,約1噸。販糧收入占他家全年收人的50%。
販糧是民間俗稱,李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王竹紅鄭重地稱之為糧食流通。他對《村委主任》記者說:“這不只是糧食流通的事情,它給村民帶來了更多的致富門路?!?/p>
南沁省道李峪村段,其實就是李峪村的“商業(yè)街”,“街”兩旁商店林立,有汽車修理店、飯店、超市等。據村兩委統(tǒng)計,全村共有:
4個機動車維修店。村口一家維修店店主王校兵說:“我每年修車大約1500輛,不只修本村的,還修外村的、外省的。我不種地、不收糧,專修車,所以很專業(yè)?!?/p>
1個小米加工廠。劉晉如專門收購谷子,年加工小米約100萬公斤。他以合作社的名義為小米注冊商標,然后直銷到縣城、省城大超市。劉晉如正在培養(yǎng)兒子做小米生意,還雇用著5個村民幫忙。
1個養(yǎng)殖場。因為客流量大,村民王步強一家建起了養(yǎng)殖場,目前的1萬多只鱉和20多只藏獒主要靠客流傳播銷售。
1個農貿市場。由村集體主建,主體已經完工,只等招商到位。
另有7個零售店、3家飯店和1個加油站。
因為有糧食流通生意,李峪村的1667畝耕地幾乎全部用于糧食種植。這不是一件小事情。目前,我國糧食自給率一直達不到政府強調的95%以上。相應地,我國糧食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依賴性比較強。據記者觀察,此宏觀結果源于農民不斷地將糧食耕地改作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耕地,因為糧食不能讓農民致富,這恐怕也是農業(yè)生產領域中的一種共識。李峪村人守住的糧食種植面積雖然不足2000畝,但他們守住的是國人的根本,國家的命脈。
因為有糧食流通生意,李峪村實質上成為當地的中心村,因而保住了本村小學沒被“撤校并點”,村民著實為此慶幸。
李峪村糧食生意興隆,但還未實現利潤最大化,甚至出現了價格惡性競爭現象。王竹紅為此深感憂慮,他說:“糧食流通是村民自發(fā)做起來的,村兩委只是維護了一個和諧的生意環(huán)境,其實還沒做什么實質性的工作。2008年底,我上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一直在思考村兩委應該做些舉足輕重的事情,來穩(wěn)定、規(guī)范、擴大村莊的糧食流通產業(yè)。我想到的是建物流園,糧食流通是主要生意?!?/p>
王竹紅的規(guī)劃是,在南沁省道附近建3000多平方米的物流園,大戶集中到園內經營。
物流園首先解決的是大戶的場地問題。一直以來,大戶多以自家院落內、外場地為交易、儲存糧食的場地,更有人以公共場所為生意場地,影響村容在所難免。自家院落自然局限了大戶擴大規(guī)模。
物流園也可以促使小戶放開手腳做大戶,甚至吸引外地糧商坐村經營。
其次,物流園實行統(tǒng)一規(guī)范管理,可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引導村民正面競爭,樹立李峪村的良好商業(yè)信譽。為此,王竹紅征求王躍珍的意見,王躍珍非常高興,連發(fā)評論:“建物流園我贊成,一來能為我爭取更多客戶。我家距離南沁公路太遠,過往客戶不知道,我太吃虧了;二來能讓大戶正面競爭,免得背地里搞價格惡性競爭。我這輩子是瞅中販糧生意了,從古至今,永遠都有農民在種糧食,我的生意可以一直做下去?!?/p>
魔術:特色文化
王竹紅是個大忙人,他要一邊跑物流園的事,一邊帶領村民外出表演魔術,2012年4月上旬,他更是忙于接待中央和地方多家媒體的記者。李峪村人的魔術技巧有多高深尚在其次,但農民——魔術的神奇對接,讓媒體人、農村工作研究者們欲罷不能,定要到村里一看究竟,所以李峪村常常車水馬龍,隔幾天就要排開魔術陣勢,一解大家心頭懸念。“魔術村”、“三晉魔術第一村”、“魔術文化村”等桂冠隨之接踵而來。
2009年正月初九,李峪村在武鄉(xiāng)縣城為社會各界獻上一臺1.5小時的農民晚會,其中王竹紅帶領2位農民助手表演魔術0.5小時,觀眾喝彩連連。李峪村人的魔術才情從此顯露,李峪村魔術文化時代從此開啟。
近3年來,李峪村魔術表演隊的組織化程度迅速提高,村兩委干部擔當了這個職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王竹紅執(zhí)棒培訓,并對外承攬業(yè)務,村委副主任王照存負責服裝、道具和后臺管理,他自豪地說:“節(jié)目的排列、道具的準備、人員的調配大有學問,來不得半點差錯?!贝逦敝魅瓮踅ㄜ娯撠熑藛T組織,村兩委其余3人負責細節(jié)協調。
李峪村的魔術源于王竹紅。他從小就愛魔術,自費學習不間斷,掌握了一定的魔術技巧。2012年1月,他率隊參加黃河電視臺舉辦的龍年春節(jié)晚會,李峪村名聲竄出太行山。同年,他們?yōu)樯轿魇∑诳缏撜x會作表演,令參會的200多人驚嘆不已。最近,他率領70位農民魔術師到平順縣西溝村慰問表演,全國人大代表、村黨總支副書記申紀蘭直夸王竹紅了不起。
自從王竹紅3天速成培訓的2位助手成功助演2009年武鄉(xiāng)縣農民晚會后,村里人“眼紅”起來,踴躍向王竹紅求教。3年來,共有200多村民成為王竹紅的魔術弟子,下至7歲小孩,上至78歲老人,都有幾下子,連3歲小孩子手里也拿著魔術棒比劃著,有的一家人全上陣,可以一氣抖出20多個節(jié)目。
李峪村魔術節(jié)目數量逐年增加,目前有200多個。王竹紅一邊帶人到外地學習,一邊發(fā)揮村民的積極性與聰明才智,結合生產、生活實踐自編節(jié)目。
王竹紅們接受的邀請越來越多,他們從武鄉(xiāng)縣演到長治市,再到省城,直達省外。這支魔術隊伍太大了,以致每次出演前必得靠抓鬮決定誰去上陣,目前,已參加舞臺演出300多場次。李峪村魔術隊已從原來的無償奉獻,轉變?yōu)橛袃敱硌荩輪T可從每場表演中得到100元報酬。他們還贏得一些企業(yè)的捐助。
魔術舞臺熏陶出來的村民與眾不同。當王步強出現在《村委主任》記者面前時,訓練有素的表情展示了一位農家婦女豐富的舞臺經驗,她是王竹紅首次助演之一。她說:“我已經參加過30多次魔術表演,家人完全支持我,連我3歲的女兒也不停地讓我表演給她看?,F在我不在乎那倆錢,主要是圖高興,同時也是支持村干部的工作。不過,我也希望把魔術做成大生意。”李虎孝子今年12歲,小學5年級學生,他說:“我也是王書記的小學生,不過還沒正式上過臺,希望很快能上臺?!崩罨⑿⒆託赓|出眾,顯然比操場上的同齡學生大方并善于表達。
在李峪村,只要一談到魔術,村民人人笑逐顏開,滔滔不絕,一派活力,一片祥和。王竹紅對此特別自豪:“這就是魔術的另一個大好處。1980年代實行包產到戶后,村民各管各家,集體主義精神找不到了??墒牵g讓大家配合默契,集體的力量又找回來了。這對一個村莊的意義太大了。另外,魔術讓村民與文化沾邊,村民的整體素質大大提高,你看張步強、李虎孝子……”
然而,這支農民魔術隊的成長并不順利,他們的服裝、道具主要靠王竹紅個人墊資購買、制作。王竹紅說:“大道具花費很大,變化太快,由我來出錢,小道具由村民自費制作,但這恐怕不長久,因為我只經營了1個加油站,力量太小。企業(yè)的捐資也不是經常有的。我知道,從2011年起,中共中央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當大事來抓,咱村的魔術文化也在推動范圍內吧?”
另一個不順利是缺乏硬件設施。李峪村1970年代建起來的舞臺早已破敗不堪,村民排演、道具存放都沒場地。小道具分存在村民家里,閃亮的不銹鋼大道具則委屈在老舞臺的后臺,雖然有專人鎖管,但透過一指寬的門縫能把道具看得一清二楚,多虧了李峪村的治安好。“我首先希望政府能幫我們建一個舞臺,讓我們有場地排演?!蓖踔窦t說。
旅游:村莊品牌
“太行地雷大王”王來法如雷貫耳,他的故居就在李峪村。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均設在武鄉(xiāng)縣,朱德、彭德懷、鄧小平等老一輩軍事家曾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百團大戰(zhàn)。王來法是那個時代造就的英雄。
1938年,王來法入黨并擔任李峪村黨支部書記、村抗日自衛(wèi)隊中隊長。1942年,日軍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fā)動了空前大掃蕩。王來法率領自衛(wèi)隊大擺地雷陣,巧用梅花雷、子母雷加冷槍的戰(zhàn)術配合八路軍痛擊敵人,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軍向太行山腹地的掃蕩和蠶食。有一次,王來法率領村自衛(wèi)隊,用22個地雷炸死28個敵人、兩匹軍馬,活捉偽軍40多人。縣里給他送了一面“殺敵功臣”的金字大匾。1944年秋天,王來法出席太行區(qū)首屆群英大會,獲得了“太行地雷大王”的光榮稱號,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獎給他一面“抗戰(zhàn)柱石,建國先鋒”大錦旗。王來法的名字很快在太行山區(qū)傳開。1960年,王來法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1953年,山西省政府、省軍區(qū)在李峪村修建“地雷大5E''''''''’王來法紀念館。1971年,王來法去世。到1970年代末,共接待中外賓客3000多人次。1980年建軍節(jié),紀念館被公布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后來,武鄉(xiāng)縣以八路軍總部舊址為核心的紅色旅游產業(yè)日益興旺,但是,“地雷大王”王來法紀念館年久失修,幾近坍塌,自1980年代起閑館至今。
在這個有故事的村莊長大的王竹紅,心里滿是對英雄的崇拜,他說:“我們無論如何也要恢復紀念館。李峪村是武鄉(xiāng)縣紅色旅游專線必經之地,將“地雷大5E\"SE來法紀念館納入縣紅色旅游線路,再現太行山抗戰(zhàn)大格局中的局部戰(zhàn)場,這是咱村的特色,而且,對全縣旅游產業(yè)來說,也是很有價值的事情!”
為建設紅色旅游配套設施,李峪村人已經將地雷戰(zhàn)情景劇搬上舞臺。村兩委還邀請專家設計了地雷戰(zhàn)體驗園,并計劃將村集體的1400多畝山坡綠化,讓村民建農家樂、種有機蔬菜,將當地特色小雜糧推向市場。
對話:發(fā)展新路
王竹紅與《村委主任》記者談著未來,一個糧食流通、魔術文化、紅色旅游三業(yè)并舉、又紅又專、熱熱鬧鬧的新李峪村仿佛呼之欲出。
《村委主任》:你對村莊的產業(yè)作了整體設計:做大糧食流通產業(yè),讓經濟基礎更加厚實;發(fā)展魔術文化產業(yè),做足村莊特色產業(yè);啟動紅色旅游業(yè),樹立“地雷大王”故鄉(xiāng)品牌。沒有經濟基礎,村民沒興趣、沒能力搞文化,沒有文化做不成旅游業(yè),沒有旅游業(yè)不能將村莊所有資源融合成一個大資源。
可是,只有建起物流園、成立演出公司、恢復“地雷大王”紀念館,才能讓這3項產業(yè)真正做起來。現在要緊的是怎樣馬上做起來。
王竹紅:我當然想馬上做,但是有2個大困難。
首先是缺資金。我已經為村里墊資70萬元,其中,為魔術墊資20萬元,為農貿市場墊資30萬元。這些年,我放下加油站生意,雇人經營,少收入不少,繼續(xù)為村里墊資,實在墊不起了。我正在向政府多部門爭取項目資金,但是,什么時候能爭取到,能爭取到多少,都沒把握。
其次是缺政策、專業(yè)人才支持。種糧、退耕還林等都有政策支持,但是農民的糧食流通產業(yè)發(fā)展方面沒政策——我也不是說專門為李峪村出一個政策,不過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咱村的糧食流通生意,不只是一個村的事,更是周邊廣大農村的事,它關系到那么多農民的糧食變現大事。我希望政府對李峪村建物流園的項目給予盡量多的支持。
在全國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大形勢下,農村文化產業(yè)如何發(fā)展,沒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我們積極地、像挖煤一樣挖掘文化資源,魔術生意已經做出眉目了,更應當得到支持。
我還希望政府在魔術文化產業(yè)化、紅色旅游產業(yè)化方面給予專業(yè)人才方面的支持。
《村委主任》:是不是成立相應的合作社更容易爭取項目扶持?爭取政府支持是一條路子,不過,通常,你不做出一定的規(guī)模、效益,恐怕扶持難以到位。你有沒有想過用股份制的辦法先做起來?
王竹紅:股份制?
《村委主任》:就是村民以資金入股,以合作社或股份公司的名義建物流園、修舞臺、恢復紀念館。村民都是股東,年年有分紅。
王竹紅:恐怕村民不敢人股,還會說閑話。
《村委主任》:村兩委先設計好辦法,開全村戶代表大會,將入股分紅的辦法告訴大家,說明利害關系,讓大家自愿入股。入股的好處是,產業(yè)有前途,股東可以分紅;而且,將閑散資金投資實體比存在銀行里合算得多。但也有風險,市場突變、經營不善,都會造成賠錢。但是,沒有沒風險的生意,這三項產業(yè)勝算還是大。咱村藏富于民,閑錢有的是,而且村民對市場并不陌生,能理解這些,愿意做股東的人應該有,王躍珍不是明確表示愿意投資物流園嗎?這樣,沒膽量投資的村民,將來也不會有閑話。將來,如果各項產業(yè)發(fā)展得好,還可以接收其他村民入股,畢竟你要帶領大部分村民掙錢,只是,分紅多少和原始股東肯定不同。
王竹紅:這個具體怎么操作?
《村委主任》:已經有一些村莊摸索出成熟的村莊產業(yè)股份制經營的辦法,可以介紹你去學習。
王竹紅:這倒是條新路子,讓我好好想想。
《村委主任》:先選擇一項萬無一失的產業(yè)做起來,不然,熱勁過去,或者市場需求有變化,就黃了。
其實,困住咱村產業(yè)發(fā)展邁不開步子的關鍵問題是村集體經濟薄弱。我的建議是,利用3項產業(yè)啟動的機會,發(fā)展村集體經濟——讓村集體做股東,甚至是控股股東。因為,無論建物流園、舞臺、還是恢復紀念館、建配套設施。都需要場地,這場地的所有權,甚至使用權歸村集體,村集體以土地入股,分紅讓村集體經濟強大起來,以后不求人也可以大有作為。
王竹紅:是呀,村集體如有錢,我就能把4個自然村之間的路全部硬化,那么多空地上可以做多少事呀!
《村委主任》:你在3年之內,能為村莊產業(yè)發(fā)展做這么多準備,已經很了不起。這與跟你的經歷有沒有關系?
王竹紅:我念書只到小學三年級,因為家里沒錢。10歲的時候,央求家長給點錢,步行到10公里外的鎮(zhèn)上買回麻糖,賣給村里人,一天能掙幾毛錢,高興得很。后來我想,學手藝才有好飯吃,十七八歲,我學了木匠、鐵匠手藝。20來歲,我開始跟著村里人收糧食,到24歲,掙下2萬元,蓋新房、娶媳婦。再后來,我開小賣部、加油站,一年能掙10來萬元——還真是,因為有這些經歷,我習慣于將村里的所有資源都引到生意上來。
但是,也有事情不在經歷中。2005年,村里人看我會做生意,選我當村委副主任。開始,我認為村里人各干各的,哪需要什么村干部!上任后才知道村民真的需要好干部、好班子,尤其是需要村干部帶領他們掙更多的錢、聚攏人心、維護村莊和諧。這些對我來說很陌生,不過,我正在試著用魔術實現村民的愿望。
可是,不瞞你說,做著,做著,我產生了困惑:3年一換屆,給村莊帶來極大的不穩(wěn)定。每到選舉時,我要先過了選舉關,才能繼續(xù)按自己的思路去治理、經營村莊,可是現在選舉中什么異常情況都可能出現。怎么解決這個矛盾?
《村委主任》:所以,咱更要成立糧食流通合作社、股份制演出公司和旅游公司,讓村民入股,選好董事會,建好公司的經營軌道,無論你過沒過選舉關,企業(yè)都會在你們建好的軌道上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