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某日,某中學的小Y老師給我打電話,向我傾倒她滿腹的“苦水”:
我所擔任班主任的班級期末考試成績在全年級“打狼”,被校長毫不客氣地在全校教職工會議上“點名”批評,說拖了學校的“后腿”。我認為平時跟校長的交情還不錯,而校長卻一點面子也不講,也太不夠意思了吧!我這個人要強慣了,工作上從不甘人后,事事都想要個“好”字,在我的詞典里從來就沒有“服輸”二字。我所帶的班級原本就是全年級成績最差、紀律最差的亂班,全校都聞名,誰都不愿意帶,大家都躲得遠遠的,生怕引火燒身,原來的班任實在支撐不下去,借著去郊區(qū)學?!爸Ы獭钡拿^,趁機脫了身。于是學校領導把這樣一個班級硬塞給了我,還說“沒商量”,我沒作任何計較就“爽快”地應承了下來。誰都知道中途換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大忌,我心里當然也明白,可我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帶出個樣子來!我起早貪黑跟班管理,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之中,平時連自己的孩子都顧不上,就是想要證明給領導看。就拿這次期末考試來說吧,這個班級的綜合成績雖然仍在全年級墊底,但卻比接班前提高了一大截,紀律明顯好轉也是有目共睹的,我所教學科的成績不但比接班前提高了一大截,而且已經略高于年級本學科的平均成績,但校長好像對這些都視而不見!這不是找我的別扭、跟我過不去又是什么?我想不通,很失落,覺得顏面盡失,當時如果地上有個裂縫我都想鉆進去,甚至想到了死!事后我病了好幾天,起不來床。反正今后怎么干都沒有好了,說真的,也不想再干了!賈校長您在區(qū)進修校工作,比較了解情況,看看哪所學校缺我這個學科的老師,幫我調出去……
她邊哭邊說,越說越激動,好似“小常寶控訴土匪罪狀”。我本想安慰她幾句,可連半句話也插不進去,只好耐著性子端著電話默默地聽著,任由她發(fā)泄。她此時也正需要一個渲泄的出口,否則人非崩潰不可。
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挫折是指人類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中,指向目標的行為受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其動機不能實現,需要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狀態(tài)。凡“果”皆有其“因”。心理挫折是在特定的挫折情境中產生的,是需求不遂的結果。從表面上看,心理挫折是導致人心理失衡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心理學的研究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導致心理失衡的根本原因在己而不在人,在內而不在外,一個簡單的道理:我自己想快樂,誰能奈我何?反之亦然。人生一世,挫折在所難免,正如宋人方岳詩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萬事如意”只是寄托人們美好祝愿的客套話罷了。上天有好生之德,對萬物生靈眷顧有加,從來不會分什么親疏遠近厚薄,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對誰都是公平的。而面對挫折,每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取向卻不盡相同,有的人從容淡定,不亂心志,須知“定能生慧”的道理,最終戰(zhàn)勝挫折,與成功相擁;有的人終日愁眉苦臉、郁郁寡歡,一副活不起的樣子,末了只能與成功失之交臂。這就是心理健康與不健康、智慧與愚蠢、堅強與懦弱的區(qū)別。巴爾扎克說得好:“苦難對于一個天才是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卻是一個萬丈深淵?!?/p>
教師心理是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就教師群體而言,其典型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突出的“自我完善”心理。由于職業(yè)的特殊性,亙古至今教師被人們視為完美的化身,教師在骨子里也把完善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當成奮斗目標。人們對教師的要求高,教師對自身的要求也高。過猶不及。希望過大、要求過高的結果是招來無休無盡的煩惱。當教師無法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過高要求時,當教師的理想與現實形成巨大反差時,教師就會產生矛盾心理;表現在思想方法上,教師經常在“絕對肯定”與“絕對否定”的兩端游走。
二是較強的“自我封閉”心理。由于社會對教師寄予太多的期望,使得教師在不經意中形成了一種“克制欲望,節(jié)己內省”的自我抑制、自我封閉的心理。教師善思考,對問題常常有獨到見解,更不乏真知灼見,但往往瞻前顧后,三緘其口;教師善言辭,在課堂上面對學生可以滔滔不絕,揮灑自如,但面對同行卻會心慌意亂,語無倫次;教師自尊心強,愛面子,重榮譽,不愿意聽到有損其“威名”的批評意見。有的教師不善于與同事密切合作,且自我感覺良好;有的教師不善于與同事交流經驗,聽到批評意見的第一反映就是“自我保護”;有的教師不愿把“絕活”輕易示人而留一手,自己“看家”的本事深藏不露。這種封閉心理,容易使教師過于自尊、自大,產生“文人相輕”的不良現象,不利于教育改革中的合作協(xié)同、公開競爭和開拓創(chuàng)新。
這兩個方面在小Y老師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就教師個體而言,其心理表現又是極具個性化的。
我們做教師的如何應對心理挫折呢?自然科學中有個“勒夏特列原理”,說的是“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如濃度、壓強或溫度等),平衡就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它告訴我們體系中的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動態(tài)平衡;原來的平衡被破壞,通過控制影響平衡的條件,可以在新的條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化——主動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到自己之外去找原因,把挫折感“化”去?!靶杏胁坏谜?,皆反求諸己”,意即“任何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都應該回過頭來找自己的原因”。這是亞圣孟子教給我們的一種處世方略,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呢?既然導致心理失衡的根本原因在己而不在人,在內而不在外,那么就要主動打開心扉,要是在“白天”,就讓陽光直接透射進來,要是在“夜晚”,就點燃一盞心燈吧,讓光芒照亮自己灰暗的心房;然后把自己的眼睛反轉過來向內看,看看自己的心房里到底都裝了些什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在攪擾、障礙自己的心志,是自己的需求失實呢,還是自己的目標失當,甚或是自己的行為失態(tài),等等。如果眼睛一味地向外看,也就永遠不可能尋到真正的快樂。
轉——主動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把挫折感“轉”掉。我們力所能及的,是改變自己;你偏偏要改變別人,那是自討苦吃。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独銍澜洝飞险f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只要會“轉”,沒有一個境界不是好境界,通通是佛境界,逆境、惡緣都是好境界。而凡夫俗子遇到冤枉委屈,哪一個不是一身的煩惱、嗔恨、報復和不平?于己無益,于事無補,其結果只能是更加糟糕甚至是萬劫不復。怎么“轉”呢?要靠智慧,憑理性。前面經過自我解剖、批判、反思不是已經找到了導致自己心理失衡的原因了嗎?那好,如果是因為自己的需求失實(脫離實際),那就讓自己的需求回歸現實好了;如果是因為自己的目標失當(過低或過高),那就把自己的目標調整恰切好了;如果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失態(tài)(有違集體意志),那就趕緊回頭,或許尚有補救的余地,晚了可能真就來不及了。這幾個問題在小Y老師身上都能找到影子。
曬——主動讓自己適應現狀,而不是讓現狀來適應自己,把挫折感“曬”干(蒸發(fā))。心理學上有個“海格力斯效應”,揭示了一種人際間或群體間存在的怨怨相報并致使仇恨越來越深的社會心理效應,典型的表現是“你想要我怎么樣,我偏偏不怎么樣”,這源自一個有趣的古希臘神話:
某日,大力神海格力斯走在路上,看到一個難看的袋子,于是心生厭惡,便踩了袋子一腳。頓時,難看的袋子脹大了一倍!海格力斯很生氣,就又踩了袋子一腳,結果袋子又脹大了一倍!這樣,海格力斯左一腳、右一腳,每踩一腳,袋子就脹大一倍。最后,這個難看的袋子脹大到把海格力斯的去路給阻住了。海格力斯空有大力神的名號,但也奈何不得眼前這個難看的袋子,路也過不去了,只有干著急的份兒了。不久,一位圣者來到海格力斯跟前,對他說:“這個袋子叫仇恨袋。你若給予它一分仇恨,它就會回報你兩分仇恨。只有忽視它,不侵犯它,遠離它,它才會消失。”圣者的話點醒了海格力斯,他立刻停止對仇恨袋的仇視,眨眼間,仇恨袋沒了,道路通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有:其一,不要跟別人過不去,更不要跟自己過不去,跟別人過不去,就是在跟自己過不去。其二,不走極端,不鉆牛角尖。中國儒家思想講中庸之道,它不是教人逆來順受,而是要人主動適應;佛家講圓融,如果遇事對立了、頂了牛,那不用說,那定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其三,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用積極的心態(tài)看問題、看別人,把問題、把別人往好了想,往往是你想得越好,其結果就越好。
一個人的心量決定了其眼量,我們要打開心量,放開眼量。讓我們學會知足吧,知足者常樂長壽;讓我們學會放棄吧,放棄一切該放棄的東西,一刻也不要留戀;讓我們學會微笑吧,笑對人生、人生也會對你笑,笑對挫折、挫折也會對你說“再見”!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