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詩,在世人的眼前都會浮現(xiàn)出兩座仰之彌高的絕巔之峰,“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一座挺拔直立,高聳入云,直達天庭,云為霓兮風作馬,月為友兮酒中眠,瀟灑飄逸,浪漫癡狂的不可遏制,飄飄欲仙;一座聳入云霄,樹林陰翳,澤被人間,親朋無字孤臥舟,只為蒼生嘆恨愁,沉郁頓挫,現(xiàn)實慨嘆卻充滿希冀,人中圣賢。
“仙”使人羨慕但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希望,遠遠望去心生幻想;而“圣”卻長駐人間,精神給養(yǎng)穿越千年,華夏子民在這種心憂天下、濟世情懷的精神感召下不止一次團結(jié)凝聚,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讓世界感嘆的神話。但“圣人”也作為一種雖不似“仙人”之遠,卻遙不可及的形象永遠定格于人們的精神世界之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人教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中一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身居陋室、衣食無著的杜甫竟悲憫天下、兼懷蒼生,這種胸襟、這種情懷豈是常人所能具備的,一句“圣人”更把杜甫定義在遙不可及的地方。“敬”有時會讓我們“遠之”,“遠之”又豈能“學之”,“學之”的目標又豈能只定義為會背會寫,如此這樣又怎能成為自己血脈之中的永恒。傳統(tǒng)文化要繼承精華,其精華也絕不等同于會背會寫,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一個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大寫”的人。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實現(xiàn)這一目的呢?我一直在思考。
那我們就要重新分析、感受“詩圣”的人物形象,讓學生領(lǐng)悟到他不是高不可攀,他不是一個標簽符號,他是有溫度的。
了解感受杜甫的“詩圣”形象,必須回到1200多年前的大唐王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那近百年的和平安詳被“安史之亂”的鐵蹄踏得一去不復(fù)返,民生凋敝,百姓疾苦,世風日下,一片黑暗,看不到光明。杜甫的詩記錄著這段歷史,雖不是每首都以史敘述,但在詩作中處處飽含歷史的影子,本詩也不例外,懂得了這些,我們就更能體會杜甫的“圣人”形象。
可十幾歲的學生,他們懂嗎?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的疑問,我也有。
盡管我所教學生從初一開始就進行每日一詩的詩詞積累,他們已經(jīng)背過了幾百首詩篇;盡管我曾經(jīng)用專題的形式給他們講過唐、宋、明的歷史與文化,講過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的經(jīng)歷思想與作品,但他們一定懂嗎?
他們終究是要明白的,所以,我要講。
在保持傳統(tǒng)詩歌教學重點目標設(shè)置的“詩歌的理解背誦”的基礎(chǔ)上,我準備重點讓學生能體會以下兩個問題:
1.如何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作中看到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災(zāi)難,體會杜詩作為“詩史”所記錄的時代滄桑。
2.如何真正體會杜甫在本詩中表現(xiàn)的“圣人”情懷。從而意識到“圣人”和我們的距離是那么近,我們也具有趨向“圣人”情懷的基礎(chǔ),我們應(yīng)該努力追求。時代不同,對一個人定義成功的標準不同,但人的道德要求,從善求真追美的愿望是相同的,這是亙古萬年也不會變的“道”,不會變的“理”。但我們也應(yīng)認識到杜甫能夠始終如一的貫穿這種“道”,推己及人,以死明志,身體力行,這種精神境界我們作為“常人”是應(yīng)該敬仰的。
基于此,在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方法“引(導入)——讀(熟)——知(人論世)——析(詞句)——品(思想)——遷(課外)──背(全詩)”的基礎(chǔ)上,我采用“以讀帶講”的方式貫穿全課。
在整體設(shè)計上我以“三讀”貫穿本課,“三讀”每次讀都要讀“通”。
“一讀”讀“通順”,讀通字音、停頓、語速、語調(diào)。本環(huán)節(jié)上采取各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小組合作讀、男生讀、女生讀、輪讀,最后找學生范讀或教師范讀。范讀的目的不僅是讀通順,更重要的是為“二讀”做一個鋪墊?!岸x”也要通,但是要“通情”。通情才有可能達理,只有曉通情感才會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形成自己的人生感悟。這是整個課堂環(huán)節(jié)的重中之重。
要解決“通情”的問題,必須建立在知人論世的基礎(chǔ)之上,關(guān)于杜甫的生活經(jīng)歷,關(guān)于杜詩的4個創(chuàng)作階段,關(guān)于安史之亂背景的前后,一定要用各種形式加以滲透。我所教學生由于已有教師專題講座做基礎(chǔ),在此環(huán)節(jié)上比較容易掌握。
垂垂老矣的杜甫在四川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草堂,這一間小小茅屋怎能避得開風雨,避得開戰(zhàn)亂,避得了世事紛紛擾擾,又怎能避得了詩人心中那悲天憫人的情懷。一個問題自然而出,始終如一,穿連全篇: “長夜沾濕何由徹”,詩人徹底未眠,心中悲凄,暗自泣淚,詩人的眼淚究竟為何而流?(結(jié)合文中詩句詞語進行品析。)
這是一個多維的問題,認識程度可以不同,每個人都有話可說,每個人都能略知一二,每個人又都覺得少了一點什么。這一點什么,就是你需要準備的。但注意一定要讓學生品析詩句談感悟,不可天馬行空,信馬由韁。
學生會說:“為了房屋被秋風而破而傷感,此點不必再過追問,顯而易見,只是讀一個茅草紛飛的狀態(tài)即可?!╋w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睂W生還會說:“為了群童欺我年邁而傷心,抱茅而走而悲憤?!睂W生也可能會說:“詩人年老無依,生活困苦,家人貧困難耐,想起這些,詩人暗自流淚。”
提到這幾點時教師需進一步引導。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貧困凄慘,一個和諧安定進步的社會應(yīng)該是“老有所依,幼有所養(yǎng),少有所教”,一個社會中如果老人孩子都衣食無憂,安然快樂,那么社會一定安定祥和,“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就是如此。老人和小孩子代表社會中的弱者,尊老愛幼是一個時代文明富強的標志,而我們的詩中是什么場面,小孩子欺老人老無力,公然抱茅入竹去,老人在后面唇焦口燥呼不得,只能歸來自嘆息。
這是一個什么社會,這是一個什么時代,是什么原因使大唐社會出現(xiàn)如此不堪的局面,百姓如此困苦,民風如此頑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拋卻其他的原因不計,詩中一言以蔽之:喪亂(安史之亂)!戰(zhàn)爭將大唐王朝踐踏得一塌糊涂,作者在詩中暗含筆墨,全力控訴。正面?zhèn)让驷橅緯r弊,“長夜沾濕”又豈是今天的長夜漫漫,這就是如椽巨筆,這就是史詩般的控訴。
杜詩中痛斥時政,揭示現(xiàn)實的詩作屢見不鮮,學生可遷移舉例。
《石壕吏》中“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寫戰(zhàn)爭的破壞。
《兵車行》中“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寫盡兵役的苛酷。
《羌村》中“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寫盡戰(zhàn)爭的慘烈。
杜詩中用一腔熱血高呼天下已任,也用一雙冷眼看時代萬世滄桑,這就是史詩般的杜詩,人們把他的詩稱為“詩史”。
在如此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年老體弱的老者又能怎樣呢?他的眼淚難道不是為自己而流嗎?不是為自己的家人而流嗎?“嬌兒惡臥踏里裂”一句充滿了多少感傷,又有多少無限的溫情,有的學生肯定會說到這一點。這就是學生心里想但又不敢提及的話題?!笆ト恕痹谒麄兊难劾镄闹兴坪蹙褪遣皇橙碎g煙火,只為天下蒼生,所以他們盡管心中有疑問,卻不敢說,怕一說就錯。這就是傳統(tǒng)觀念中的高大全,神化了、放大了、完美了我們心中的“人”的形象,理解圣人、學習圣人,并不是要把他們搬下神壇,而是讓學生們感受到圣人首先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溫度、有喜怒的“常人”。
我會在此基礎(chǔ)上請學生根據(jù)本詩詩句分析詩人的常人情感:
“唇焦口躁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多么真實的寫照,多么憤怒無奈的老者,這不就是原生態(tài)的常人嗎?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多么慈愛的老者,多么體貼入微的父親,這不就是生活,是可憐可愛的父母之心嗎?
“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多么可憐的弱者,多么感傷愁苦對生活一籌莫展的凡人。
遷移曾學過的古詩體味杜甫的真摯深情;
《望岳》中“家書抵萬金”對親人的思念。
《月夜》中“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一個男人對愛妻的眷戀。
杜甫是一個真情實意、有肉有血的人,是具有常人心態(tài)、常人情懷的人,是一個細膩的將常人本色挖掘深入的人。我們每個人都與杜甫一樣,是個常人。易中天在《品人錄》中將人分為5個層次:大公無私的是神人;先公后私的是好人;公私兼?zhèn)涞氖遣粔牡娜耍幌人胶蠊娜瞬皇菈娜?;但損公肥私的人一定是壞人。生活中第1種神人和第5種壞人都是極品,大多數(shù)還在二三四層上徘徊,大部分人都是凡人、常人,但我們可以將常人情懷無限延展,力爭將常人美德發(fā)展到極至,學會愛,懂得真,追求美,我們在常人上也就躍上了幾個等級,在這一點上我們完全可以和杜甫的常人情懷接軌。
如此分析,如此懂得,師生都不會感覺杜甫作為“圣”的遙不可及,學生也自然而然地升騰起與圣人平起平坐的自我優(yōu)越感。所以,我們馬上要分析,無限接近絕不等同于達到,將人之常情做到極致還是人,而不是“圣”。
真正的圣人情懷,廣闊之心正是在那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中橫空出世,如洪鐘叩擊著人心,靈魂。推已及人,舍生忘死,死而無憾,九死無悔,這非大胸襟大氣魄不可,如果前者分析已拉近杜甫與常人的 距離,那么這一句我們卻看到了常人和圣人的差距。常人是小人生,圣人是大境界。
學生不會說,也會想杜甫是為寫而寫,還是真正我手訴我心。這一點可以探討,但不能懷疑,杜甫憂國憂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濟世情懷,包括他舍生忘死,推已及人的胸襟不夠懷疑。我們看一個人,要蓋棺定論,縱觀杜甫的一生,他這樣說,一直這樣說,他的眼淚為自己流,但更為天下蒼生而流,“忽傳劍外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關(guān)馬戎山北,憑軒涕泗流”。在生命的鐘聲即將停止時,詩人仍在表述自己不變的衷腸,你還有什么理由可以懷疑呢?
解決了學生的所有困惑,教師要適時總結(jié)。我們都是常人,我們可以將人之常情做到極致,追真求善,即使做不到圣人境界,我們也要提升自我做人的品格。心中永遠有敬仰的圣人藍天,腳下踏著常人的土地,讓心靈永遠有一方潔凈的棲息地,讓自己永遠執(zhí)著的努力。
這才是經(jīng)典要告知我們的人生智慧,讀至此,學生才完成第三讀,通達,通達人生,通達生活,學生起立摯情齊讀,反復(fù)誦讀結(ji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