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香港這個城市在內地民眾的心目中,是一個遍地黃金、歌舞升平的地方。隨著越來越開放的政策,同時拜越來越寫實的香港影視劇所賜,香港草根階層的底層生活也在被一點點的無情揭開。《最后晚餐》講述的正是一群被遺忘的香港人,在繁華背后所歷盡的種種艱辛。一對出身草根的母子,同時對生活失去信念,各自準備在家燒炭自盡。行動前,兩人共進了一頓晚飯。這頓晚飯,是彼此壓抑已久的釋放,更是最后時刻尋求的慰藉。與之前帶來的《遍地芳菲》、《脫皮爸爸》不同,這一次,香港話劇團帶來的小劇場話劇《最后晚餐》,情感濃烈卻不矯情,貼近生活卻不庸俗,以借著幽默話悲涼的方式,讓人生出許多反思。
看過了親情纏繞的片段,再到歌劇《蝴蝶夫人》里體味另一種悲情。19世紀末,生活在長崎海港的日本女孩巧巧桑(蝴蝶姑娘)嫁給了美國海軍上尉平克爾頓。然而,平克爾頓最終卻始亂終棄,一切夢幻化為泡影的蝴蝶夫人最終自刎而死。這個普契尼筆下悲傷的愛情故事,想必許多人已經耳熟能詳。和《最后晚餐》一樣,巧巧桑同樣選擇以生命的終結來換取對過往生活的否定,只是巧巧桑以死殉情的方式更讓人神傷。這次來到廣州的,是由歌劇指揮家丹尼爾·歐倫、華人女高音和慧等藝術家組成的強大陣容。劇中如電影般細膩的視覺畫面,美得炫目的場景和服裝,也是該劇的一大看點。
并不只有華美的舞臺才能讓人著迷。英國空洞劇團帶來的肢體劇《消失的地平線》便是用簡單舞臺搭建豐滿故事的很好例子。該劇講述一位女飛行員先驅追尋自由的故事?!白杂伞笔沁@出劇的關鍵詞。這出具有女性意識的溫馨喜劇采用說故事的方式,擯棄了繁復華麗的舞美,取而代之的是散落在舞臺四處的皮箱、地圖、紙飛機等指示性道具的運用,以突破空間限制的演繹,鋪展出女性勇于追求自我的歷程。最后再來說說這個以肢體表演備受國際關注的年輕劇團。高度可視化的風格、如電影般的敘事手法及,讓他們成為新生代劇場界的天團。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出風格、內容、形式迥異的劇目,均來自廣州藝術節(jié)。一次性將三場視聽盛宴收入眼底,是最難得的體驗。
如果在路上,一個旅人
閱讀 文|林夏生 圖|本刊資料庫
梭羅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地生活的地方?!睅装偃f人的孤獨,累計起來便成了整個城市的悲哀。脫離城市的煩囂,不僅僅是這位作家一個半世紀以前的訴求,至今,我們仍然盼望著這樣一種生活狀態(tài):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1845年的春天,梭羅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起一座木屋,過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寫下了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瓦爾登湖》。書中記載著梭羅在隱居生活中看到的人與自然所能達到的最和諧狀態(tài),說白了幾乎有點“天人合一”的意思。我們也由此看到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簡樸的生活,帶來的是精神的極大滿足,這絲毫不比物質上的富裕來得寒磣—這種生活方式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人在踐行著,多少曾經叱咤一時的人,在看盡世間繁華之后,依舊選擇歸隱田園,尋找心靈的靜謐。
梭羅將《瓦爾登湖》中的生活狀態(tài)描述得太美好,以至于很多人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他在另兩部作品《遠行》和《荒野孤舟》呈現(xiàn)出來的另一個身份:旅人?!哆h行》里收錄了梭羅作為一個旅人時感知的世界,《荒野孤舟》則是梭羅在緬因森林里的旅行日記。人們不光能從書里讀出另一個充滿熱情、好動的梭羅,同時也能讀懂梭羅之所以不斷行走之意義—為了與大自然更加接近,這與他在《瓦爾登湖》中所要講述的核心是一樣的。
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梭羅之所以熱愛行走的原因。梭羅的文字靜謐而淡然,總是讓人不禁猜想他的內心埋藏著多么空曠的荒野、多么廣闊的海洋。這種內心的力量,不僅僅是來自大自然,更是來自一個旅人在路上拾獲的各種感官體驗。像梭羅所說,“就我而言,我覺得自己在世界的邊境,過著與自然相關的邊緣化的生活,對于那個世界,我只是偶爾做片刻停留?!?/p>
《正能量》
作者:理查德·懷斯曼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7月
近些年,“正能量”這個詞都被用濫了。到底“正能量”是個什么東西?正能量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和改變?《怪誕心理學》作者理查德·懷斯曼在這本書里給你好好解釋一番。這本書通過種種實驗和數(shù)據(jù),教讀者如何激發(fā)自身潛能,引爆內在的正能量。雖然聽起來有點玄乎,但實際上這本書是一個非常深入淺出的心理勵志讀本。如果你想通過一本書,來徹底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行為模式,《正能量》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忍細讀:微歷史下的民國記錄》
作者:盧廣偉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6月
教科書里,歷史的細節(jié)枯燥無味,要是把歷史寫成八卦段子,原來如此好玩。這年頭,微博的浪潮波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甚至連民國名人時事也未能幸免,都變成了“微博體”的邊角料,記錄在這本《不忍細讀》里。作者花了兩年時間,從民國報刊雜志的人物文章中,整理出關于民國人物的各式八卦趣事??吹綍镂娜说逆倚εR筆上春秋,政客的運籌帷幄指點江山,軍閥的揮拳擼袖酒肉義氣,你肯定會驚呼,怎么連民國也有段子!
《例外》
作者:毛尖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6月
“影評人”這個頭銜,在今天的中國仿佛已經是個不討好的角色。電影在他們的眼里不是感官盛宴,而是被挑剔、輕視,甚至指責的物品,他們要是不在電影里找出點岔,似乎就對不起自己的影評人身份。很幸運的,毛尖不是這一類人。她偶爾也在文字里玩點尖酸刻薄的游戲,但她的身份更像是一個在電影工業(yè)中沉醉得不可自拔的人,在文字里記錄著自己的樂子。一改《非常罪非常美》文字中頹廢的美感,這次毛尖甚至交出了幾篇看上去幾乎能稱為論文的東西,讓你讀出了一絲文化批評的學究味兒。
讀懂金基德
電影 文|木衛(wèi)二 圖|本刊資料庫
我并不喜歡金基德之前的三部作品(《時間》、《呼吸》和《悲夢》),在我看來,金基德已經把自己逼上了絕路,無從解脫。然而,我沒想到,金基德居然就此患上了抑郁癥,比北野武遭遇的創(chuàng)作焦慮要嚴重許多。這會,兩位亞洲大神剛剛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競賽單元,其中,金基德便是通過這部《阿里郎》完成了自我療傷。
《阿里郎》是金基德自導自拍自演的紀錄片,他繼續(xù)嘗試“一個人的電影”,劍走偏鋒,比日本的冢本晉也走得還要遠,來得更狠。他在片中分飾三四個角色,吃喝拉撒、自我對話、狂飆臟字,他制作了咖啡機、燈罩、手槍等一堆東西,然后嘗試殺死過去的自己。他一邊自憐自艾,數(shù)落著昔日風光,攀爬三大節(jié)的巔峰,一覽眾山小,淚流滿面;一邊又深刻反省,剖析自己的自卑、狂妄和功利主義,糾結難耐,瀕臨精神崩潰。觀眾會驚訝于一個知名導演的窘迫處境,同時也會思考著,為什么他淪落至此……好說歹說,他也一度風騷,享有好評。
在金基德看來,電影的靈魂就在那首高亢且不太中聽的《阿里郎》里(庫斯圖里卡曾聽得皺起了眉頭),直抒胸臆。那是大韓民族的精神疾苦,也是金基德的內心寫照。是甜是苦,是黑是白,那都要自己的苦役人生去嘗試摸索。上山下山又下山、下山上山又下山,人生起起落落,配上《春夏秋冬又一春》的電影片段,看得居然叫人一陣翻滾。這個在本土得不到認同和贊許的電影導演,他該是有多么絕望—以至于要在一部近似精神分裂的紀錄片里尋找脆弱的存在感。在粗糙簡陋的鏡頭面前,《阿里郎》注定是一部不會讓多數(shù)人感到舒服的電影,同時它也缺乏金基德作品的精心構圖和簡潔場景。它的混亂和丑惡,恰恰是金基德狂掏心肺的一種表現(xiàn)。如果你喜歡金基德,想進一步讀懂金基德,那么忽略《阿里郎》是絕對不允許的。
《花》
導演:婁燁
主演:塔哈·拉希姆 / 任潔 / 加里·勒斯培
中國導演婁燁拍攝的一部法國電影,講了中國女子和外國男人的瑣碎故事。圍繞激烈的情欲主題,愛恨交織。床戲和主題意識的表現(xiàn)依然大膽驚人,這也注定了評論必然會遭遇兩極分化—因為整部電影看起來并沒有那么牢固,難以自圓其說。
《悸動的心》
導演:格斯·范·桑特
主演:米婭·華??莆炙箍?/ 亨瑞·霍珀 / 加瀨亮
沉重的臨終關懷題材,格斯·范·桑特選擇了輕盈討巧的表現(xiàn)手法。多數(shù)時候,《悸動的心》拍得非常小清新,討論水鳥、互贈書籍、萬圣節(jié)裝扮,包括加瀨亮出演的日本鬼,無一處不是標準的小資情趣,就連古怪的點子都散發(fā)出優(yōu)雅的文藝調調。
《虞美人盛開的山坡》
導演:宮崎吾朗
配音:長澤雅美 / 岡田準一 / 香川照之
喜聞樂見的通俗故事,從父親之謎到最終答疑,結尾排遣了主人公的憂慮。影片要傳達的是現(xiàn)在與過去的通訊,站在今天,我們不能忘記昨天。對當時的日本來說,他們不能忘記如果從廢墟里站起。對剛經歷了2011年“3·11大地震”打擊的日本來說,他們也希望能看到曾經的勇氣,緊緊相擁。
瓷器里的中國
藝展 文|陳小扁 圖|本刊資料庫
在西方人眼里,“瓷器”(china)就是中國(China)的代名詞。中國古代瓷器,歷經幾千年的發(fā)展,生產出不同品種且精美絕倫的瓷器藝術品。有些瓷器還大量輸出到國外,深受世界各國人們的喜愛。借著倫敦奧運的東風,這些扮演著使者角色的外銷瓷器重歸故里。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的“瓷之韻瓷器精品展”,精選了148件套瓷器,從明代早期外銷瓷,到西方在中國定制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歐洲仿制的瓷器,充分展示那段鮮為人知的瓷器貿易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
16世紀初葡萄牙商人開辟了中國和歐洲的直接貿易。當時的外銷瓷占貿易比重僅5%到10%,主要貨物還是茶葉、絲綢,瓷器是用來壓艙的“多余物”。沒料到這大受歐洲人喜愛,瓷器利潤翻倍增長,各國紛紛成立東印度公司運輸瓷器。堅實、致密、潔白、透明的中國瓷器或是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青花瓷,都加劇了歐洲人對遙遠東方的無窮想象,引發(fā)全球范圍的仿制風潮,形成了用瓷器裝飾住宅的時尚?!罢且驗橛辛舜善鞯慕煌?、瓷器的貿易,英國家庭才開始知道東方的中國。而也正是因為瓷器,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和智力交流才開始被賦予很多個人和情感的色彩。”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克格瑞曾對媒體表示。
在這次“瓷之韻”瓷器精品展中,同時也展出北宋汝窯青釉長頸瓶、元青花人物故事圖梅瓶等英國收藏家曾經收藏的中國官窯精品瓷器。宋代是中國瓷器藝術發(fā)展的高峰,窯場林立、種類繁多、工藝精湛、技法豐富,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還有北方的磁州窯、耀州窯,南方的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等龐大窯系,地域特色鮮明、工藝水平極高。元明清時期,制瓷業(yè)更加繁榮昌盛。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紅等品種的燒制成功。近幾年來,元青花為收藏鑒賞界火熱追捧,其中有不少魚目混珠者。上海博物館籌備舉辦一個以元代青花瓷器為主題的展覽已經多年,通過展覽和研討,元代青花瓷器將更近一步走近大眾的生活。
不過,觀眾很容易被展廳里溫潤如玉的明代龍泉青瓷大盤、粉嫩風騷的乾隆粉彩瓶打動,但要真正讀懂瓷器的價值,卻需要一點史實方面的知識。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覽《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大眾的需求。瓷器的發(fā)展,不僅曝光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彰顯了中華文明是如何影響到世界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