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們曾經(jīng)打算策劃一個專題,來分析臺灣政壇精英的臺灣大學(xué)法律系出身。那時候,正是臺大法律系高材生陳水扁弊案纏身、而另一個臺大法律系高材生馬英九風(fēng)生水起之時。我們試圖通過這個專題,來解讀臺灣社會的頂層結(jié)構(gòu)問題,給讀者提供一個另外的視角,即臺灣社會的進程,是如何從強人政治,一步一步進化到由技術(shù)官僚奠定社會管理基礎(chǔ)、再由法律精英占據(jù)頂層的過程。
這個專題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操作。不過,關(guān)注法律界人士在社會名利場中的動態(tài)變化,則一直作為本刊選題的重要備選之一。
法律精英尤其是律師一直是一個社會進化過程中值得矚目的人群??傮w而言,他們擁有優(yōu)良的知識教育和遵守社會游戲規(guī)則的精神,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名望以及不錯的物質(zhì)生活。他們或許必得拘泥于法制的條框,但又比其他人群更能夠追求人格的獨立和不拘的自由;他們或許必得受雇于某個利益?zhèn)€體,為其雇主提供利益排他性的服務(wù),但或許又可以達成公共利益的整體平衡、公義的持久延續(xù)。總之,這是一個游走于公理與私利之中的群體,是一個可以遵循規(guī)則也可以合理利用規(guī)則的群體。他們可以俠氣,亦可以世俗,可以狡辯,亦可以維護良善與正義。對于社會而言,他們唯一不可以做的,是沉默。因而,我們總能聽得到他們的聲音,無論是在狹窄的法庭內(nèi),還是在更為廣闊的公共空間里。
當下的中國,律師群體成了一個更為顯在的群體。他們中的很多人,有些因某些重大案件而頻頻出現(xiàn)在社會視野中,有些因引領(lǐng)公共事件的走向而被賦予各種意義。他們中的有些人,被我們所羨慕,因為其出則香車寶馬,入則豪宅別墅;另一些人,則因其膽識、勇氣,被人追捧。他們中有些人擁有典型的“律師性格”,不乏偏執(zhí);有些人,卻可以從容大氣,追求人生的格局和職業(yè)的格局。
本期我們專訪了這個群體中的部分重量級人士。這幾位中,有功成名就的耄耋老者,也有壯懷激烈的壯士。他們在大眾媒體上或得享大名,也會在微博上遭受各種人的非議以及輿論陪審團的圍觀。我們報道他們,與其說我們關(guān)注他們作為個體的人,還不如說我們更關(guān)注附著其上的法治精神。一個律師群體日益凸顯的社會并不一定是一個美好的社會,它有時或許正可反映我們社會的弊端叢生;但一個律師群體沒有自己角色的社會,那么一定會是利益傾斜、無法均衡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