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地理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課程,它綜合性強,在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之間有橋梁紐帶作用,與其他學科間的橫向聯(lián)系密切。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中,它從獨特的角度出發(fā),在培養(yǎng)愛國情感,增強全球意識,進行環(huán)境教育,促進知識、技能和世界觀的和諧統(tǒng)一及提高學生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代替的功能和地位。也正是地理學的綜合性,給地理教學增添了很大的難度。為使地理教學永葆活力、青春常在,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本專業(yè)和其他學科知識,這樣,在教學中就能充分利用其他學科的思想方法來解決或思考地理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運用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和函數(shù)方程的思想能直觀或精確地描述地理事物的時空演變規(guī)律及地理聯(lián)系。
案例: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的教學
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一。
(常規(guī)教學法以教師的表述為主)地球自轉運動指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即自轉周期,叫做一日。由于觀測周期采用的參照點不同,有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和太陽日(24小時)之分。
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如上圖所示,在南、北兩極點等于零。除南、北兩極點外,地球上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相等,約為每小時15°。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在南、北兩極點等于零。除南、北兩極點外,自轉的線速度因緯度和海拔的不同而不同,自轉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赤道海平面處約為每小時1670米,南、北緯30°海平面處約為每小時1447千米,南、北緯60°海平面處約為每小時837千米。
小結: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極點)都相同,線速度隨緯度的升高而遞減。
自我診斷反思:可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表述十分清楚,結論也十分簡潔,但是教學效果并不良好。對于理論的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必要的推理過程,結論式地灌輸知識,學生在沒有任何理解基礎上的知識記憶屬機械性的記憶,效果當然不會十分理想,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引用學生現(xiàn)有的相關學科知識對本節(jié)知識進行解釋,這樣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如本節(jié)內(nèi)容,教師就可以引用數(shù)學最基本的三角函數(shù)知識進行講述。
1.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W=Q/T(即單位時間內(nèi)所轉過的角度)
通過對地球自轉周期(24小時)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W=Q/T
=360°/24小時
=15°/小時(除兩極點外,地表各地角速度相等)
2.線速度:讀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圖,思考各地的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系。
在a緯度上的地球自轉線速度應該是:
線速度=弧度/時間
V=L/T
=Qr/T
又∵Q/T=W
∴V=W·r
右圖可見,r=R·cos a
∴V=W·R·cos a
W為角速度,除兩極點外,地表各地角速度相等,為定值。
R為地球平均半徑,恒等于6371公里。
所不同的是a,即當?shù)鼐暥?,而且其取值范圍是?°,90°],即[0,π/2]。
在右余弦函數(shù)圖中十分清晰,在[0,π/2]上,為減函數(shù),其取值范圍為[1,0]。
于是線速度:V=W·R·cos a。
結論:線速度隨緯度的升高而遞減,赤道上線速度最大,兩極最小,且為零。
課堂反饋訓練:檢驗在教學中的直觀結論,強化對其應用及理解。
A.赤道海平面處約為每小時1670千米
V=W·R·cos a
=1/12π/小時*6371千米*cos 0
=1/12π/小時*6371千米*1
=1670千米/小時
B.南、北緯30°海平面處約為每小時1447千米
V=W·R·cos a
=1/12 π/小時*6371千米*cos 30°
=1447千米/小時
C.南、北緯60°海平面處約為每小時837千米
V=W·R·cos a
=1/12π/小時*6371千米*cos 60°
=837千米/小時
D.南北兩極海平面處約為每小時0千米
V=W·R·cos a
=0*6371千米*cos 90°
=0*6371千米*0
=0
各學科的知識是密切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教學,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實踐證明:運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效果是顯著的。將相關學科觀點與有關地理知識相互滲透,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路,有助于學生多角度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梢詷嫵芍R網(wǎng)絡,發(fā)揮教學的整體功能,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改變知識分割孤立、難學易忘的狀況。還能促進各學科間知識的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因素的發(fā)展,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和理解所學的知識,提高教和學的質量。
特別是以上所述的數(shù)學思維方法,若能很好地利用在抽象的地理思維領域中,對抽象地理事物的理解和掌握及應用幫助極大,值得我們在教學中嘗試。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