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理念的提出依據(jù)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我國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則說“生活即教育”。無論是杜威所提的“教育即生長”,還是陶行知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兩者是相通的。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發(fā)生作用,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普遍處于尷尬狀況,中學階段尤其如此。一方面,從學生的健康成長、人才的培養(yǎng)、民族的前途、國家的發(fā)展需要出發(fā),思想政治課起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僅不能取消,還必須要加強。一方面,從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看,在教學中普遍表現(xiàn)出的是教師難教學生厭學,教學情況用“蒼白的說教”來形容一點不過分。還有一方面,從效果來看也不能令人滿意。在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只重視分數(shù),為分數(shù)而學習,知行脫節(jié)甚至有部分學生根本不想學的狀況。
二、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實施過程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可以歸納為“生活—教學—生活”的循環(huán)。其實施要求為:(1)課前準備要明確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要達到的目標和重點難點,明確學習的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有什么聯(lián)系點,引導學生回憶或組織參與現(xiàn)實生活。(2)課堂教學時以學生直接生活經驗導入知識的學習,喚起學生直接經驗的感受與體驗,注重知識(技能)遷移、知識(技能)學習的內化,體驗知識(技能)學習過程,引發(fā)運用知識(技能)的欲望。(3)課后拓展,反思課堂學習體驗,引導運用知識(技能)參與實踐、提高認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下面筆者以《跨越陌生》(教育科學出版社教材)一課中的“走近新同學”教學內容為例。
課前筆者讓學生設計好一張簽名卡和若干張自己的名片。簽名卡的內容可以包括:我進中學認識的第一位同學和第一位老師,我認為特別幽默(文靜、仗義、有才華……)的人,我挺佩服卻仍然不是很熟悉的人,等等。名片設計則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未做過多限制。
上課時當筆者檢查學生們的準備情況時,結果大大出乎筆者的意料。原以為他們只會用作業(yè)本的紙來設計簽名卡和名片,沒想到他們幾乎都統(tǒng)一用了精美的彩紙,并且各顯神通地或者畫上自畫像,或者附上自己喜愛的格言,甚至有的還套了一個紅紅的中國結。筆者問他們?yōu)槭裁慈绱速M心思,其中一位學生是這樣回答的:“我爸爸說,名片就是一個人交往時的臉面,有個性的名片能讓人更容易記住你。”筆者感嘆,這就是來自生活的聲音。接下來就該進入課堂主題了,筆者讓學生們帶上自己的簽名卡和名片,開始在教室舉行一場類似聚會形式的交際活動。一開始,學生們還有些靦腆,但很快他們就進入了狀態(tài),紛紛找各自的交往對象進行交談、簽名和交換名片,儼然一群成功人士在進行一場“雞尾酒會”。
當筆者宣布時間到了該結束活動時,學生們還意猶未盡,一些學生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知己而談論不休,一些學生為課前沒有準備足夠多的名片用來交換而懊惱不已,還有的學生向大家展示自己交際活動的成果。學生們紛紛要求延長活動的時間,這時,筆者語重心長地說:“同學們,今天課堂上的這個活動只是想給大家互相交流提供一個平臺。同學們之間的友誼之花,還需大家在平日的生活中用愛心和細心共同去澆灌?!本褪沁@樣一句看似簡單的話,將我們的課堂又延伸到了學生們的生活中。的確,“下課并不是句號”,跨越陌生是學生生活中的一種心理渴望,由于缺少一個交流平臺而彼此隔了一層障礙。我們作為教師,并不能僅僅在口頭上要求他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更應該切實地給他們做好引導工作,既提供一個平臺,又不限于這個平臺。
三、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實施效果
實施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模式以來,我們感覺效果是明顯的,成果是喜人的,它不僅讓思想品德課成為學生們喜愛的課,更讓學生和教師都受益匪淺。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如在上面“走近新同學”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從課前準備到課堂活動開展再到課后澆灌友誼之花,自始至終都是學生自己在唱主角。筆者看到,現(xiàn)在的學生充滿了智慧與潛能,是有著各自特點的生命體,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重視學生的發(fā)展,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學也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而是教師、學生、教材互動的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對話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越能主動地獲取知識,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他們學習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對于教師而言,他要面對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而時代又是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如果幾十年如一日地簡單重復自己的教學,即使自己的技藝再高,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個“教書匠”而已。從一個“教書匠”轉變?yōu)橐粋€“教育研究者”,需要面臨的問題是:要么“穿舊鞋走舊路”,要么“穿新鞋走舊路”,要么“穿新鞋走新路”。實踐告訴我們:“穿舊鞋走舊路”早已經行不通;“穿新鞋走舊路”一時間可能還行得通,但終究要被時代所否定;唯一的出路是“穿新鞋走新路”。我們的教師也確實在這場教育革新中,得到了成長,走出了“新路”,從傳統(tǒng)“名師”成為新教育形勢下的“名師”。
通過兩年的教學實踐,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給了我們新的體驗和洗禮,盡管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來說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歡迎和擁抱這樣的課程改革,更歡迎和擁抱這些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因為教學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