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文介紹了建筑深基坑樁墻合一支護、新型模板、C60混凝土高層泵送技術及內(nèi)爬塔吊的應用,對許多技術問題處理有所創(chuàng)新,為高層建筑施工提供了經(jīng)驗。
關鍵詞:深基坑;樁墻合一支護;混凝土;內(nèi)爬塔吊
中圖分類號:TU7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37(2012)05-0125-02
1工程概況
某工程是一幢集商場、餐廳、娛樂、辦公及公寓式寫字樓于一體的綜合性高層建筑。工程占地0.76萬m2,建筑面積9.3萬m2,地下兩層,基坑深度為-13.2 m,局部最深處達-16.7m;地上36層,建筑總高度為128 m。5層裙樓為梯形平面,主樓采用外筒體組成的筒中筒結構,附樓為柔性剪力墻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最高為C60,深基坑支護采用樁—墻合一支護體系。
2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
①樁墻合一支護施工技術。將直徑1.4 m的護坡樁在基坑底部以上的部分施工成馬蹄形,在開挖土方時,以逆作法施工,邊挖土邊從上至下在樁間通過焊接預埋筋并澆筑鋼筋混凝土薄板,既可擋住樁間土的流失,又同時在護坡樁內(nèi)側用水泥砂漿找平,形成連續(xù)墻平面后,在其表面刷外墻防水涂料,使地下室外墻緊貼并支承于護坡樁上;地下室的內(nèi)橫墻在施工護坡樁和土方開挖時也同時施工,內(nèi)橫墻下配4根人工挖孔樁,內(nèi)橫墻與護坡樁樁頂圈梁連通,組成橫向鋼架共同工作,組成了丁字頭與護坡樁共同抵抗主動土壓力的受力體系。樁墻合一及丁字頭平面示意見圖1。
②護坡樁施工技術。在基坑的東側和北側,先將坑壁以1∶0.75的坡度放坡至8 m深,然后施工護坡樁,由于護坡樁頂放坡卸載的作用,該兩側坑壁單懸臂的護坡樁已足以承受土壓力,僅以適當間隔配以斜向鋼支撐,以盡量減少護坡樁的水平位移。
③基坑施工監(jiān)測。為全面監(jiān)測護坡樁的工作情況,在整個基坑土方開挖過程中,采用了信息化施工方法,對樁頂位移進行過程監(jiān)測,監(jiān)測結果與結論計算值也較相符合,樁頂位移基本控制在30~40 mm之間。
3粗鋼筋連接技術
在地下室和裙房粗鋼筋連接施工中,φ22及以上豎向鋼筋采用電渣壓力焊接,在塔樓施工時,φ25及以上豎向鋼筋采用錐螺紋套筒連接,水平鋼筋采用閃光對焊連接。
4新型模板應用技術
4.1模板體系及腳手架的選擇
結合本工程樓層標高變化少、外墻面積大且平面較為平整等特點,在施工中,樓板模板采用快拆模板體系,內(nèi)外筒內(nèi)墻模板采用七層膠合模板,外筒外墻面采用鋼框竹膠合板組成的大模板,并與導軌式爬架配合使用;內(nèi)筒外墻面采用鋼框竹模。
4.2快拆模板體系
在混凝土澆筑3~4 d后,拆除模板底模和支撐橫桿,而支撐立桿保持支撐狀態(tài),使樓板處于短跨(1.5 m)受力狀態(tài),等混凝土的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時,即可拆除大部分立桿,余下不拆立桿間距小于8 m,這樣模板配2套,支撐配3套,就可以周轉使用。采用快拆模板體系必須設計好支模方案,合理布置和保留立桿,模板盡量整張使用,模板拼縫盡可能設置在樓板跨度中間位置。
4.3外墻大模板
根據(jù)單層墻體高度及墻體外形,采用鋼框竹膠合模板組成大模板,并與導軌式外爬架配合使用,實行整裝整拆。外墻大模板采用活動門形架做支撐,門形架的寬度為800 mm,用鉤頭螺栓與對拉橫梁相互連接,對拉橫梁采用雙槽鋼,采取一端為螺栓、一端為帶孔插板及插板螺栓連接。大模板拆模后便懸掛在外爬架上,隨外架爬升到上層后,再安裝就位。
5C60泵送混凝土的應用技術
根據(jù)施工工藝要求,所采用的C60級混凝土還要滿足泵送要求。為解決高強和泵送、現(xiàn)場混凝土質量控制、結構強度的測定方法等問題,經(jīng)過大量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試驗和探索工作,并順利應用于本工程,為推廣高強泵送混凝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1配合比設計
C60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主要解決高強和可泵性好的矛盾,通過優(yōu)選原材料、外加劑及反復試配,確定了不同條件下的混凝土配合比,使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強度均滿足要求。
5.2施工質量控制
①工程模板試驗:C60泵送混凝土在工程應用之前先做3次工程模擬試驗,每次混凝土量都在20 m3以上,對C60混凝土生產(chǎn)施工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做細致的檢驗。
②編制施工及質量控制規(guī)定,對原材料檢驗,混凝土的攪拌、運輸、泵送、澆筑、振搗和養(yǎng)護等各環(huán)節(jié)給了質量控制依據(jù),并規(guī)定了實施的辦法。
③現(xiàn)場施工時根據(jù)工程模擬試驗取得的經(jīng)驗和質量控制規(guī)定,施工中嚴格檢驗和管理,保證了混凝土的施工質量。
5.3結構強度測定方法
采用取芯檢驗混凝土結構強度,對高強度混凝土是適用的,在取芯時應盡量避開鋼筋。
6128 m混泥土一次泵送到頂施工技術措施
本工程主體結構高128 m,采用德國斯維菌3000HDD—18R型混凝土輸送泵,一次泵送到頂,其主要施工技術措施如下: 合理地設計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證混泥土強度的前提下使其具有較大的坍落度;混泥土的攪拌時間一般不少于1 min,外加劑和摻合料準確計量,專人投放;泵管安裝宜順直,彎頭宜少,接頭嚴密,避免下斜,裝置斷流閥,防止混泥土倒流;結構標高81.7 m以下,采用低壓泵送方式,結構標高至81.9 m時,混泥土泵送過程中,泌壓系統(tǒng)基本壓力達到200 bar,峰值壓力超過了混凝土的標準壓力,泵送壓力高,泵送不平穩(wěn),一方面導致泵管爆管的頻繁發(fā)生,另一方面回速了混凝土泵零件的耗損,提高了混凝土泵故障的發(fā)生率,為此首先將以往4 mm厚的泵管換成7 mm厚的泵管,將低壓泵送方式換成高壓泵送方式,并調(diào)整次數(shù)降低泵送頻率,經(jīng)過一系列調(diào)整后,混凝土泵泌壓系統(tǒng)基本壓力下降到140 bar左右,且泵送平穩(wěn)了許多,克服了上述的一系列問題。結構標高至109.35 m時,混凝土泵泌壓系統(tǒng)基本壓力升到180 bar,泵送難度增大,經(jīng)再次降低泵送頻率到12次/min,于是基本壓力又回落到160 bar,終于成功的解決了高層結構混泥土的泵送問題。
7內(nèi)爬塔吊應用技術
7.1塔吊的選用
裙房以下部分結構施工期間選用一臺外爬塔吊和一臺內(nèi)爬塔吊,裙房以上部分結構施工期間,選用1臺內(nèi)爬塔吊的方案。
7.2內(nèi)爬塔吊爬升安裝
根據(jù)本工程結構特點,內(nèi)爬塔吊安裝在11號電梯內(nèi),為保證安裝的安全,首先制作安裝一個井字形的鋼結構基礎,采用4條136a鋼上下重疊埋設于電梯井內(nèi),將塔身標準節(jié)與鋼結構基礎聯(lián)接起來;其次安裝抗扭加強架,以消除安裝過程中傾翻力矩對塔吊安裝所造成的威脅,最后按照塔吊的安裝程序將各部件安裝完畢。
7.3內(nèi)爬塔吊爬升
①內(nèi)爬塔吊共高三道加強架,從下至上分別為承重加強架、抗扭加強架和過渡加強架,相鄰加強架的間距控制在7~11 m范圍內(nèi)。承重加強架主要用于承受塔吊在各種工況下產(chǎn)生的垂直向下的作用力,抗扭加強架主要用于承受塔吊在各種工況下產(chǎn)生的扭矩和彎矩,并作為爬升過程中的爬升軌道,過渡加強架主要作為爬升過程中的爬升軌道,并最終作為抗扭加強架使用。
②爬升前,拆掉三道加強架的鐵楔,內(nèi)爬塔吊通過過渡加強架上的頂升系統(tǒng)推動塔吊爬升,爬升過程中,抗扭加強架的過渡加強架作為爬升軌道,爬升高度為承重加強架與抗扭加強架的間距。達到規(guī)定爬升高度后,楔緊各道加強架上的鐵楔,以保證塔身的穩(wěn)固。
③爬升完畢,承重加強架轉換成下次爬長升時的過渡加強架,抗扭加強架轉換成下次的承重加強架,同時過渡加強架轉換成下次的抗扭加強架,下次爬升時,這種交替轉換繼續(xù)下去。
7.4內(nèi)爬吊塔拆除技術
①做好現(xiàn)場勘查,場地清理,人員組織及吊塔的檢查、試驗和拆除工具機具的準備工作;降低塔身;利用塔吊的自身的起動場機構拆除配重塊;拆除起重臂:起重臂及平衡臂上分別拴直纜風繩,拆下塔頭下的一組滑輪置于起重臂前端,利用起重臂卷場機構,起重臂前端的一組滑輪及塔頭上的另一組滑輪拉起起重臂前端,拆下起重臂上的拉桿,并將起重臂前端放至停機坪適當位置,利用2只葫蘆將起重臂前端與停機坪拴牢,另外利用2只葫蘆并配合前利用2只葫蘆放下起重臂后端,將起重臂收至停機坪內(nèi),并逐節(jié)拆開;拆除平衡臂:利用拆除起重臂的方法拆除平衡臂,并拆除起重卷場機構等以減輕單個機件的重量;利用塔吊起重臂第四節(jié)和第五節(jié)制作拔桿,安裝于停機坪塔身旁,并在適當?shù)攸c安裝一臺揚機;利用拔桿機構拆除塔頭,回轉支承、標準節(jié)及加強架;將上述拔桿移到停機坪東北角,利用拔桿將塔吊各部件放至裙樓頂;利用一臺80 t汽車吊將裙樓頂各部件移至地面。
8實施效果
本工程質量經(jīng)市質量監(jiān)督總站等單位檢查驗收,達到優(yōu)良等級。外大模板的整體提升,減少了腳手架和模板的施工時間,混凝土攪拌、運輸、泵送、振搗一條龍的機械化施工作業(yè),加快了施工進度,從而使建筑面積為1 000 m2的標準層,達到了4 d一層的施工速度,塔樓結構在在業(yè)主增了三成的情況下,仍然比原計劃工期提前了18 d封頂,真正實現(xiàn)了優(yōu)質、高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GB50204-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