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顧名思義就是指學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應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分析“學困生”成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我們教育者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個課題,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下面筆者就“學困生”的轉化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希望能給同行們一些啟發(fā)。
一、“學困生”成困原因及其表現(xiàn)
“學困生”的主要表現(xiàn)是學習能力差,行為習慣差,缺乏自信等;他們在教師眼里是差生,在家長眼里是不爭氣的孩子。造成“學困生”的原因很多,比如有家庭方面的因素、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公、受網(wǎng)吧以及觀看不健康的影視的影響等。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失去了進取心,意志消沉,在學校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tài)來對待一切……甚至出現(xiàn)“破罐子破摔”的現(xiàn)象。另外,學習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習成績往往反映了學生心理活動的功能水平。學生自身因素如意志品質、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依賴心理強,缺乏獨立積極的思考,造成了他們學習上的失敗。
學生的本質都是好的,他們都是愛學習、要求進步的。之所以有的學生學習困難較大,成績較差,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求助的時候,沒有能夠及時得到家長或老師的關心、幫助和教育,使他們不能明辨是非,錯誤地選擇了外來影響而又難以自行調節(jié)有所取舍的結果。但更主要的是因為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卻沒有明顯效果而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而導致的結果。
二、解決辦法
(一)了解“學困生”,對癥下藥
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學生觀和質量觀是轉化“學困生”的關鍵。對“學困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判斷他們是屬于哪一類的“學困生”,再了解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家庭環(huán)境、是學校教育方法、還是本人的惰性?然后針對各自的特點,“對癥下藥”。
(二)善于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學困生”同樣具有自身的閃光點、進取心、自尊心,他們渴望進步。根據(jù)“學困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在做轉化工作時,不能持有偏見,應對他們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并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心理上得到滿足。教師要適時地、不斷地鼓勵他們把這些閃光點發(fā)揚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自己所欠缺的方面,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人的正確思想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堅定信心,要有耐心,保持寬容之心,學生的優(yōu)和差絕對不是固定不變的。千萬不能因為“學困生”的一次或多次動搖,而放棄對他們的轉化,讓其放任自流。這就要求教師對他們的轉化工作深入持久,細致耐心。
在“學困生”轉化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對“學困生”提出的目標一定要適度,過高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容易產(chǎn)生畏懼,無法體驗到成功的快感,從而激不起上進心,以致喪失勇氣和力量;過低則達不到預定的要求,難以實現(xiàn)轉化的目的。因此,轉化的目標一定要適度,遵循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教育規(guī)律。他們每達到一個目標,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一次鼓勵,心理上得到一次滿足,就會產(chǎn)生出新的希望,而成功的信念就會逐步形成。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追求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有經(jīng)驗教師的教育實踐中,最困難、最復雜的問題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學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并體驗到思考勞動者的自豪感?!币虼?,減少“學困生”學習的挫折感,使他們能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并獲得教師的肯定、表揚和鼓勵,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教師要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點,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加以表揚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三)激發(fā)“學困生”的興趣,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睗夂竦膶W習興趣可使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tài),增強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教師要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把學習當成一件愉快、活躍身心的事情。把培養(yǎng)學習興趣同鍛煉堅強意志力結合起來。作為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體味成功的樂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具有無可估量的潛力,但只有在意識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激發(fā)“學困生”的興趣不僅能使“學困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這種強烈的求知欲一旦持續(xù)下去,就會使他們產(chǎn)生巨大的學習推動力,足以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和忍受各種挫折,從而走出失敗的陰霾,走向成功。因此,教師要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教育“學困生”,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傾注關愛,傳遞情感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于“學困生”,應給予更多的愛,以師生之情、朋友之情、親人之情對待他們,和他們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系時,他們就會主動把老師當作朋友、親人,從而傾吐心聲,敞開心扉與老師交朋友?!坝H其師而信其道”,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轉“困”學為“樂”學。多次實驗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書,一本開卷有益的書。”一位好的、親和力強的教師,他會用一些眼神、一個小動作、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溫暖、啟發(fā)學生,讓學生相信:老師是支持他們、信任他們、喜歡他們的。相反,若教師不喜歡學生,學生也不會喜歡教師。教學水平再高,學生也會望而生厭,由厭生怠?!皬姲磁n^肯定不喝水”,難道這就是一個教師所期望的嗎?去愛學生吧,你的愛會讓學生感動,會產(chǎn)生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你的愛會讓學生走上社會后,仍然對你充滿敬意;你的愛會讓學生學會愛,難道這不是教師的理想境界嗎?用真情感化學生,呵護“學困生”,要讓他們真切地感到來自教師的溫暖與真情。
(五)指導學習方法,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雖然學習也有積極性,且他們并不比其他學生少下工夫,但是他們的成績卻總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作為教師更要有耐心,教育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幫助他們樹立堅強的意志,指導他們學會學習。比如上課前要調整好情緒,做到頭腦清醒,精力旺盛,全力以赴……
(六)家校溝通,形成合力,使“學困生”感到“我也是很棒的”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學校教育。因此,教師需要多與家長溝通,把學生的每一點微小的進步和對他們的表揚及時轉告給家長,讓家長分享子女成功的喜悅,并再次鼓勵子女,使學生感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愛護,使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學好,從而將這種自信轉化為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非常細致而系統(tǒng)的工作,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對待每一個學生。作為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師德修養(yǎng),改進教育方法,提高育人藝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我們的教育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韓立福.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指要[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