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有個好的開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地理教學中,課堂導入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贊可夫認為,不管教師花費多少力氣給學生解釋掌握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那么這些解釋仍將落空。對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課堂導入的方法
1.復習導入法——明確目的,提問導入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新的知識都是從舊的知識中發(fā)展而來的,通過復習舊知識,讓學生輕松地理解新知識,有利于實現知識間的有效銜接。
2.設問導入法——明確內容,設懸造疑
有“疑問”才能引起學生思考。如果在一節(jié)課開始,教師有目的地針對本節(jié)內容提出一些知識性的問題,會促進學生學習內容的系統(tǒng)化和知識結構的整合。如果選取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斗志和興趣,有利于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為以后發(fā)展奠定基礎。
3.預習導入法——明確重點,完整預習
教學本身是師生之間完全互動的過程,在每一節(jié)課前,教師應布置當節(jié)重點內容預習,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走彎路。布置的問題要依據教學內容,遵循學生心理和思維的發(fā)展規(guī)律,避免問題過大或過難。
4.時事導入法——關注時事,關注熱點,解決問題
人文地理本身與時事政治聯(lián)系比較緊密,將時事政治和熱點問題梳通,大膽地引入地理課堂,本身是將課本內容經過教師的精心安排現實化。當然這種導入通常讓學生很感興趣,但對教師要求過高,教師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準備,深思熟慮,以避免課堂混亂和效率低下。引入和討論時,教師要做到導之有法、導之有理、導之有據、導之有度,千萬不能偏移教學的內容,做到形散神聚。
5.背景導入法——運用圖片,搜集資料,激發(fā)興趣
教師可將一些與教材聯(lián)系比較緊密,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材料引入到課堂導入中,通過對材料的分析,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提高學習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課堂導入,要有講究,內容不能隨意,時間不宜過長
40分鐘的課堂教學,本身就很短暫了,若導入時間過長,內容過多,就顯得一節(jié)課頭重腳輕,從而影響整節(jié)課的教學。所以,導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提高教和學的效率,在一節(jié)課中只是一個引子,不是重點。
2.“導”無定法
導入沒有固定的格式,要因時、因地、因人和因內容而發(fā)生變化,切忌生搬硬套。導入的宗旨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其設計和運用一定要自然,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不能為導入而導入,更不能在導入中信口開河,胡編亂造,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3.導入忌低級趣味
課堂導入在選擇材料時,要注意其思想性,注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4.導入只是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課堂導入、問題呈現、問題理解、鞏固反饋和結尾總結五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每個環(huán)節(jié)我們都得規(guī)劃好,如果只重視課堂的導入而忽視其他環(huán)節(jié),那么,再精彩的課堂導入都是無用功。如果萬事俱備只欠導入,那就要精心準備,一開始就要讓學生有興趣,集中注意力。一旦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被我們調動起來,就要抓住這個特殊的“黃金時刻”,形成教學的高潮,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課堂導入既是教學活動中傳授知識的開始,又是溝通師生情感的過程。一堂課的學習當中,學生的學習情感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如果通過導入觸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佳境,并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師生情感相通,有利于學生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理解教師的思維,并獲得親身的學習體驗,這才是我們共同期待的導入。所以,我們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結合不同的課文內容,因時、因地、因人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利用導入與學生建立情感,師生合作愉快,共同探索,那么課堂教學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