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互動的平臺,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那么通過開展有藝術性的課堂提問,深化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訓練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氛圍,開闊學生的視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學歷史課堂“提問藝術”的必要性分析
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在教學中,講究提問藝術,是各學科都要注意的問題,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學科,尤其應注重提問的藝術,這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的。
1.歷史學科有自身特點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強,并且發(fā)展具有規(guī)律性,它不僅能經世致用,而且能彰往而知來,教師要從多種角度、多個層次來觀察、思考、分析、評論重要的歷史事件,把握歷史課本的知識點,并通過整理歸納揭示其內在的聯系性,這是學習歷史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師上課要充分地發(fā)揮提問藝術,采取形式多樣的、富有成效的提問,才能促進歷史教學功能的有效發(fā)揮。
2.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代化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現代化的科學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具有現代化的思維。為了實現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采用更加靈活多樣、多維度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有意識、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演繹等方面的能力,而高水平的提問藝術是現代多維教學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3.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在形成階段,活潑好動、敢于懷疑、思維活躍和勇于辯論是其這一階段的特征。他們的思想富有獨立性,他們喜歡嘗試新鮮的方法,喜歡自由、主動地辦事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高水平的提問藝術,讓學生在課堂中處于主體的位置。教師通過靈活多樣、意義深刻、引人深思的提問藝術,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使教學活動的效果達到最大化。
二、課堂提問的原則
1.師生互動,營造融洽的氛圍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當中,師生之間積極互動,這是課堂提問的前提。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善于變通,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經常采取正面的激勵方式,增強學生的信心,營造一種融洽的課堂氛圍。
2.因材施教,善于開拓學生的思維
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同時使提出的問題具有啟發(fā)性,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并提出個人獨特的見解,多角度開拓學生的思維。
3.深入實踐,采取多樣化的方法
在課堂提問中,要善于運用多樣化的提問方法,要求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提問的實踐中,如小組討論、小組比賽、快速提出問題等,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好的問題、新的問題,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提問過程中,學會交流,學會協(xié)作,主動學習,共同進步。
三、課堂提問的藝術
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要求教師要把握教學大綱的內容,領會教學的意圖,針對中學歷史教材內容的知識點進行詳細的備課,設計出不同的、高質量的問題,使其達到鍛煉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思想的目的。
1.變中求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面對同一個歷史事件,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取得的效果會更加好。在講到世界歷史中關于美國內戰(zhàn)的知識點的時候,如果教師反常規(guī)地發(fā)問:“為什么說美國內戰(zhàn)的爆發(fā)是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為什么說內戰(zhàn)掃清了美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又一障礙?”學生會有一種新鮮感,思維也會變得活躍,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
2.簡中深問
課本中的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似乎一看就懂,沒有什么疑問,如果我們從簡單處提出較深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強課堂的活躍氣氛。例如在學習“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一內容時,教師要在簡單中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比如:作為戰(zhàn)勝國之一的中國在這兩次會議上是如何被欺凌的?中國的這一遭遇說明了什么問題?可促使學生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3.啟發(fā)設問
通過用幽默的語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北伐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這樣設問:“我知道很多同學都比較喜歡看軍事方面的書籍,如果你是北伐的將軍,面對有美日等國外勢力支持的北洋軍閥,你是如何制定作戰(zhàn)計劃的?依據又是什么?”這樣設問,能夠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活躍課堂討論的氛圍,學生對所學的東西記憶會更加深刻。
4.歷史比較
事件多、時間多、空間多、人物多等是歷史學科的特點,如果死記硬背,學生很容易混淆,很難精確地掌握歷史發(fā)展主線。通過教師有意識地開展比較式的提問,學生能夠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縱橫比較,歸納總結重要事件的來龍去脈,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如可以比較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俄國的十月革命與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等等。
5.創(chuàng)設矛盾,激起波瀾
面對歷史課中的特定內容,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廣泛討論,學生能夠提出不同的意見,對學生理解、掌握歷史知識,活躍學生的思維,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在講完“亞非古國”的內容之后,可以提出這個問題:“世界上幾大文明古國都是處在大河流域,通過利用水運的便利條件而發(fā)展起來的,如果沒有大河經過,這些國家能否成為世界文明的發(fā)祥地?”然后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充分討論,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訓練了自己的思維,在矛盾中提高了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