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性學習”(creative learning),1995年在中國啟動并以上海為主要基地,1998年后在全國鋪開,目前一些先進地區(qū)進入成果總結階段,但大多數(shù)的研究成果只是集中在對學生研究課題的簡單收集和整理。本文擬把研究性學習與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著重探討研究性學習課堂三種教學模式的構建,以深化研究性學習。
一、新課程下開展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教育部新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歷史教學“鼓勵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既是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一種挑戰(zhàn),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急功近利做法的修正。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創(chuàng)造性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那些對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任務完成起促進或保護作用的個性特征,屬于非智力因素。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北京科技后備人才培訓的青少年群體自評具有初步創(chuàng)造人格的比率為57.5%,與2002年全國青少年創(chuàng)造力調查(高中生)相比,高出了51.1個百分點。
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與近年高考綜合考試進行有機的整合。近年高考綜合考試越發(fā)體現(xiàn)了教與學、課內與課外、基礎與延伸的結合。以近年來上海高考改革為例:
(2005年上海高考)民國初期學生心目中的偉人:1913年對3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他們崇拜的人物依次為:孔子、孟子、孫中山、顏淵、諸葛亮、范仲淹、岳飛、王陽明、黎元洪、華盛頓。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是提出課題。某中學歷史學習小組對以上材料展開討論:
甲:中小學生崇拜孫中山、華盛頓說明辛亥革命后社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乙:你看這些學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說明辛亥革命后社會變化不大。
丙:沒那么簡單。他們?yōu)槭裁醇瘸绨輰O中山、華盛頓又崇拜孔孟呢?
問題:(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說法?丙為什么說“沒那么簡單”?(2)根據(jù)上面的討論,為他們的研究擬定一個題目。
今后三年內新課程改革將向全國各省區(qū)推進,高考文綜的改革勢在必行,深化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方向。
二、歷史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三種主要模式的探討 依據(jù)《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歷史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分為:課堂教學研究模式與課外課題研究模式。其流程一般如下:
(一)閱讀課模式
它的特點就是閱讀。教師可以以“讀”為主,分別設置“自讀”“共讀”“精讀”環(huán)節(jié),以“議”為輔,強化課堂知識的延伸。
[閱讀課案例]
以人教版高二年級《世界近代史》上冊《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為例,其課堂模式為:史料—自讀—討論—共讀—精講。
1.“史料”環(huán)節(jié):論從史出,這是歷史教學的特點。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當今繁華的英國大都市利物浦風貌,特別是大家熟悉的利物浦紅衣軍團足球隊,進而指出:“今天利物浦的繁榮是建立在昨天骯臟的基礎上的,因為利物浦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罪惡奴隸貿易的結果?!弊プ〗逃后w視線,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作鋪墊。
2.“自讀”環(huán)節(jié):這篇課文有三個子目,我們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編寫三個子目“瘋狂殖民擴張的背后”、“你不可不知的文明人的撕咬”“上帝都無法寬恕的罪惡”。自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所讀課文的基本內容、大致結構。
3.“討論”環(huán)節(jié):讓三組學生展開組內交流和討論,派學生代表說明所看子目的內容結構,有疑問的問題可以寫在黑板上。比如“西班牙為什么打不過英國?”“東印度公司只不過從事煙葉、酒類販賣,怎么看它的殖民性?”“奴隸貿易純利潤是多少?”“利物浦需要進行多少奴隸貿易才可以發(fā)展起來?”等等,這是學生思想火花的擷取。
4.“共讀”環(huán)節(jié):全班學生帶著黑板上的問題,重新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如果超出了本課教材的范圍,可以實施課外研究模式,比如可以建議提出“英國后來為什么頒布法令禁止奴隸貿易?”這個問題的學生去看看有關工業(yè)革命的書籍。
5.“精講”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安排三個典型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即①西歐殖民擴張為何如此瘋狂?②“文明人”之間的相互撕咬說明了什么?③馬克思為什么說罪惡的奴隸貿易連上帝都無法寬恕?
[模式點評]
閱讀課的主要特點在于學生的“讀”,因此怎樣讀是教好這類課程的關鍵。上述教學新模式主要抓住“讀”的環(huán)節(jié),以“自讀”與“精讀”兩個環(huán)節(jié)解決“讀”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依托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解決問題,是本模式的又一亮點,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教改模式;把課堂延伸至課外,以課外課題方式對課本知識進行深入探討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限制,充分融合了研究性學習的精神與態(tài)度。
(二)活動課模式
開展活動課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如撰寫歷史小論文、辦專題墻報、組織討論會、舉辦辯論賽、編演歷史短劇、制作歷史網(wǎng)頁、進行社會調查等。
[活動課案例]
以人教版高一《中國近代史》上冊知識為依托,設計《張謇回鄉(xiāng)》的教學活動。其課堂模式為:史料—再現(xiàn)—質疑—體會。
1.“史料”環(huán)節(jié):簡介張謇,讓學生創(chuàng)設清末狀元實業(yè)家張謇回鄉(xiāng)辦大生紗廠的歷史情境,要合理想象,言語得當,體現(xiàn)當時的時代風貌。
2.“再現(xiàn)”環(huán)節(jié):學生進行歷史劇表演,人物、言語、服飾、動作要求符合民國初年移風易俗的新風貌。以下為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一個部分。
民(即民眾,下同):您老回來啦?怎么個稱呼您老哇,狀元老爺?
民:給您老作揖啦!
張(即張謇,下同):都民國了呀,怎的還叫老爺呀?得叫先生!
民:小的哪敢呀?敢情這民國都不興輩分了呀?
張:民國了,大伙都平等的,老爺都過時了,張某排行老四,大伙打今兒起就叫我四先生吧!
……
3.“質疑”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xiàn)歷史,其他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和課外知識評一評歷史劇的不足,并說明其中的緣由。以下為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一個部分。
生甲:大生紗廠資金不夠,雖然張謇主張引進外資,但我覺得老外不會借錢給我們的,我們富強了他們還怎么奴役中國呀?
生乙:大生紗廠生產(chǎn)的布料是享譽中國的魁星牌,表演時有人說魁星就是鐘馗,我不同意,我覺得這是狀元奪魁的意思,就是狀元辦實業(yè)。
4.“體會”環(huán)節(jié):學生談個人學習的收獲和體會,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師:張謇的實業(yè)夢是當時許許多多愛國人士的夢想,在他們的身上最可貴的是富我中國、強我中國的精神。晚年的張謇和周學熙以悲涼收場,這是近代中國實業(yè)家的結局,也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縮影……
[模式點評]
這樣的模式主要抓住“史實”二字,展開合理拓展與想象,有利于打破教材的傳統(tǒng)結論,活化課本知識。重要的是學生帶著問題去查找網(wǎng)絡資源以及歷史材料,這就提高了學生利用文獻檔案以及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批判、質疑的精神和思辨能力。
(三)常規(guī)講授課模式
這是歷史研究性學習應用面最大的領域,我們不妨把一般教學模式歸納為:信息—閱讀—提問—質疑—拓展—小結。
[常規(guī)講授課案例]
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七年級《中國歷史》中關于秦磚漢瓦的訴說……其課堂模式為:信息—提問—歸納。
師:為了加深對古代文字和歷史的認識,今天老師給大家一個“考古任務”。請大家仔細觀察課本中的秦磚、漢瓦與畫像石,思考: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歷史信息?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獲取信息呢?
生甲:秦磚是方形的。每個字之間都有間隔。上面的字體是……小篆。
生乙:我只能認出“內”字和“臣”字。
師:好。老師告訴你,從右邊開始,按豎排看,是“海內皆臣”四個字(板書)。這四個字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生乙:我想這應該與秦朝統(tǒng)一六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關,所以說四海之內,都是秦朝的臣民。
師:好的。后面八個字是“歲登成熟,道無饑人”。(板書)
生乙:這反映了當時農(nóng)業(yè)收成較好,百姓生活不愁溫飽了。
……
師:我們知道,文物是形象的歷史,透過秦磚、漢瓦和東漢畫像石,我們不僅看到了當時的政治狀況,而且還了解到了當時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技術工藝、文字和社會生活等各種情況……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