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后,我會收獲一個怎樣的孩子?”
10月里,一位年輕母親這樣控訴她的困惑:“開學一月摧垮了我堅持6年的教育觀。我用了6年時間力圖把女兒培養(yǎng)成‘她自己’,但在整齊劃一的教育體制下,我的女兒怎么可能不像流水線上的標準產(chǎn)品?!”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困惑迅速在微博上傳開,并得到共鳴。眾多的回復中,“在家上學”的解決辦法格外突出,這樣的風潮正不知不覺地在各個城市悄然興起。
看到類似的情形,十年前就提出“在家上學”的“私塾教父”袁鴻林,看著自己培養(yǎng)出的神童女兒袁小逸,漾起的自信表情輕易掩過了十余年來“抗爭”的艱辛。
不想上學
袁小逸的“早慧”或許從幼兒時期開始。
2002年底,浙江海鹽的一所幼兒園門口,三歲的袁小逸拽著袁鴻林的衣角:“爸爸,能不能不上學呀?”袁鴻林搖搖頭,俯身抱著女兒往教室里走,但并不放心,就躲在教室的窗外觀察:在家活蹦亂跳的女兒,搬了張凳子縮在墻角,其他孩子都在嬉戲打鬧,只有她一人呆呆地悶著。
袁鴻林心疼,42歲才有了寶貝女兒,與其讓她無端端受苦,還不如帶她回家。袁鴻林是文革恢復高考后初中生自學直讀北大研究生的才子,后又考上南開大學的博士,算得上“在家上學”的活范本。
打定主意,袁鴻林便回家和妻子周碧均商量。妻子從椅子上彈起,言辭決不妥協(xié):“這怎么行,別把你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可孩子的苦況很快擊敗了周碧均,在幼兒園里,袁小逸經(jīng)常發(fā)燒,有一半的時間都請了病假。學年結(jié)束,周碧均看到幼兒園老師寫下的評語:“你們的孩子,根本無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闭f得像自閉癥一般,語氣委婉,卻句句扎人心。她只好忐忑地接受袁鴻林的建議,讓袁小逸在家上學。
許多收獲都建立在犧牲的基礎(chǔ)上。此前,袁鴻林開了一家從事外貿(mào)咨詢和翻譯的公司,周碧均開了一間美容院,為能在家教孩子,夫妻倆不顧旁人勸阻放棄了工作,袁鴻林只負責教學,而妻子則負責家庭生活。
2004年,袁鴻林專門設(shè)計出頗帶神童色彩的“袁小逸模式”,提出預期目標:“3歲接受早教,13歲達到普通高中生水平,16歲大學畢業(yè),19歲碩士畢業(yè),21歲博士畢業(yè)?!?/p>
新辟“神童模式”
剛開始,為讓女兒多些學習伙伴,袁鴻林搭上了所有的休息時間,為鄰居的孩子提供免費的英語補習??诒鄠鳎絹碓蕉嗟暮⒆蛹尤胨恼n堂。結(jié)果,補習收費竟變成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袁鴻林追求學習上的自由平等,但要求卻很嚴格,常故意制造問題壓住袁小逸的風頭,激發(fā)她學習的積極性。
同齡孩子剛開始學英語單詞時,四歲半的袁小逸已熟讀大學生《新概念英語》第一冊。袁鴻林讓她成為英語課的領(lǐng)讀,學生不服氣:“不就是老師的女兒么?”袁小逸起初膽怯,句子讀得結(jié)結(jié)巴巴,而后每次上課前她都溫書,用流利的英文壓住大家的質(zhì)疑。
6歲時,袁小逸的英語水平已能和外教交流。在父親的幫助下,她成為一名初一男孩的老師。到9歲,袁小逸的認知水平已超過普通初中學生。袁鴻林出差,袁小逸會學著父親的模樣,大膽地給學生們上《古文觀止》。
一位高中生舉手提問,袁小逸對答如流。于是,袁鴻林用“9歲老師”做金字招牌招生,家長們趨之若鶩,袁小逸順勢出版了自傳《私塾女孩袁小逸》,成熟的筆法勾勒出在家上學的成功。
通過這本書,能看到袁小逸已成為一個全才,日語、法語、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課業(yè)被悉數(shù)傳授,并達到有能力自學深造的境地。而她在鋼琴、書法、國畫、下棋等特長愛好方面,也頗為精通。以學習成果來講,袁鴻林的模式無疑是成功了。
重返校園
可這種模式成果,并沒被學校接納。2008年9月,袁鴻林將9歲的袁小逸送入學校,插班進入嘉興市清河中學初二(8)班。
上學第二天,在周碧均的催促下,袁小逸6點起床。當她慢吞吞地洗漱、吃完早飯后,到學校已經(jīng)遲到。在上完第二節(jié)課后,她全沒了新鮮勁兒,老師仍在滔滔不絕,可她卻很想小憩一會兒。
繁重的作業(yè)讓她疲憊不堪,無法融入集體讓她困擾。班里的同學都當她是小妹妹,有時正討論問題,她一湊攏,大家就停住嘴,嘻嘻哈哈地拿她打趣。
袁小逸又陷入幼年上學的低迷情緒里,連著發(fā)了幾天高燒,直到9月底也沒完全康復。袁鴻林夫婦打起了退堂鼓,但袁小逸還想再試試。努力地想要堅持,但結(jié)果并不理想。袁小逸幾次考試成績都在56分左右?!八龥]有接受過考試培訓,書寫速度慢,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答卷?!痹櫫中π忉?,在他看來那不過是一次實驗而已。
袁鴻林的說法激怒了許多家長,有家長這樣評論:“袁鴻林在作秀,把女兒當作試驗品?!?/p>
最終,學校教育還是讓袁小逸絕望,“在這種又苦又累的情況下,不僅學習效率低,而且還會出現(xiàn)不正常的心理?!?008年11月14日,袁小逸離開學校重返私塾,開始莫名地向往國外的生活:“我要通過SAT考試(美國高考),去美國讀大學?!?/p>
在家教育之困
出國或當少年大學生,是在家讀書的孩子最常走的兩條路?!?011出國留學趨勢報告》顯示,從2008年以來,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shù)呈爆發(fā)式的增長,2011年竟達到了35萬之多。其中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每年大約增長20%,18歲以下的比例比上年增長一倍。可在中國留學服務中心主任白章看來,低齡化的出國留學有利有弊,但是弊絕對大于利。
袁鴻林顯然意識到這個問題,他為女兒安排了少年大學生之路。2011年6月,袁鴻林舉家搬到了紹興文理學院,方便女兒旁聽。而后的一年,袁小逸專攻教育心理學。她說起心理學時臉上泛光,熱愛之情溢于言表,“現(xiàn)在Daddy基本上幫不了我,全靠我自學?!?3歲的女孩兒一臉淡定,言談成熟穩(wěn)健,沒有一絲童趣。她也因自己的成熟困惑:“和同齡人相處,能得到生活上的快樂,卻得不到學習上的共鳴;和年長的姐姐相處,能就學術(shù)討論,卻沒了生活樂趣。”
這種困惑不知不覺挫了“神童”的銳氣,連袁鴻林也受到影響:“我不知道對她的教育算不算成功,她正處于叛逆期,需要自我突破,我只能靜觀其變?!?/p>
盡管結(jié)果未知,袁鴻林新辦的寄宿式私塾里,前來觀摩的學生家長仍舊絡繹不絕?!霸诩疑蠈W”已有不少志同道合者,他們成立了“在家上學聯(lián)盟”,方便交流經(jīng)驗。但實際上,“在家上學”的教育風險并不亞于體制教育。
“在家上學”在國內(nèi)出現(xiàn)時間不長,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畢業(yè)生”,很難判斷其優(yōu)劣。很多家庭,盲目讓孩子在家上學,遇到問題又盲目返校。袁鴻林的私塾里,唯一堅持下來的學生也僅有袁小逸一個。盡管社會允許多元教育方式的存在,但學生之間存在差異,“神童模式”不可復制。傳統(tǒng)的體制教育是有“病”,但非傳統(tǒng)的“在家上學”并不是治病的“藥”。
鏈接:在家上學互助聯(lián)盟
“在家上學互助聯(lián)盟”是孩子家長共同尋找體制外教育的聯(lián)合,將孩子集合起來,共建理想教育的實驗田。重慶有7個家庭就聯(lián)手在小區(qū)內(nèi)租房,創(chuàng)建起類似現(xiàn)代“私塾”的課堂,每個家庭每年出資2.5萬元,由7個家庭的媽媽出任教師,并為孩子定制一套適合他們的成長模式。
隨著在家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學習形式也呈多樣化:有的家長辭職在家,一對一輔導功課;有以孩子自學為主,家長偶爾點撥;有家庭定期小聚,開設(shè)家長獨自一人無法輔導的課;也有從“互助組織”升級為“互助學堂”,家長們組成委員會,共同決定老師的聘用、教材選擇和教學模式;還有經(jīng)驗成熟的互助學堂轉(zhuǎn)型成為現(xiàn)代私塾,面向社會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