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習語言不能局限于語音、語法等基礎(chǔ)知識的學習,還應該立足于了解所學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內(nèi)涵。在日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導入文化內(nèi)容,讓學生感受到日本文化對日語的深遠影響,了解中日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導致的語言交際障礙,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關(guān)鍵詞:日語 文化 交際 障礙
在日常教學當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學生講一些語法上沒有錯誤,可就是聽起來不自然、很別扭的日語語句,在和日本人交流的過程當中,也經(jīng)常因為一些不恰當?shù)谋硎龆l(fā)生誤會。究其原因,這是因為我們往往習慣于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理念去理解日本民族的語言現(xiàn)象,對于日本的文化背景、傳統(tǒng)習俗缺乏了解。表面上看來這是語言交際障礙,其實,它是表現(xiàn)在語言上的文化沖突。因此,筆者認為日語教學當中,不可忽略對學生給予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語言和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所有的語言現(xiàn)象都體現(xiàn)出文化的影響,并起著承載文化的重要作用。正因為語言和文化有著如此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學習一門語言,在掌握基礎(chǔ)語言知識的同時,還必須深入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因為文化不但有共性,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異性,不同的人文、地理、社會環(huán)境以及歷史演變進程,必然會導致在文化方面產(chǎn)生差異。因此,學習日語必須了解日本文化,了解中日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但是,我們往往更多關(guān)注的是中日文化諸多的相似之處,而忽略了它們之間也存在很多不同之處,這也就導致了我們經(jīng)常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去理解、表述日語,從而產(chǎn)生交際障礙。
一、日語學習應該從了解日本文化開始
正如前面提到的,學習一門外語,除了要學習語音、詞匯、語法等基礎(chǔ)知識以外,還應該了解說這種語言的民族文化習俗、人倫道德規(guī)范,了解他們的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更要了解他們是怎樣用語言來表述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外語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學習,它實際上是向?qū)W生傳授一種跨文化語言交流的技能。所以,我們應該立足于了解所學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行為及其深刻內(nèi)涵,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還必須了解該語言所反映的文化。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襦咫尺”,其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曾給日本文化以深遠的影響,這種歷史淵源使中日兩國無論在語言文字方面,還是在文化傳統(tǒng)與習俗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相似之處。古代的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漢字、儒家思想、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突出表現(xiàn)。正因為日本從中國吸收了大量的文化精髓,也就使日本文化表現(xiàn)出諸多與中國相近的東方特色。但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生活環(huán)境,又使得中日兩國文化各具特色。我們應該在看到中日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的同時,知曉中日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這樣才能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會導致的一些交際障礙與誤會。
如果說對日本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那毫無疑問是中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日本人在平常交際的時侯,特別注意雙方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就是日本文化所講究的“間”。而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征即“和”,它指的是管理秩序、人際關(guān)系等的有序和諧。日本民族自稱“大和民族”正是日本文化這一特質(zhì)的最好體現(xiàn)。思想意識是通過語言來體現(xiàn)的,日語中很多表達方式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日本文化的這種特征。
日本文化強調(diào)“和”,非常注重禮儀道德、人倫規(guī)范。日本人在日常交際當中,特別注重上下尊卑、內(nèi)外親疏等關(guān)系的處理,體現(xiàn)在語言方面,必須根據(jù)上下級別、內(nèi)外親疏來決定語言表達方式,最典型的代表莫過于日語敬語,簡單的一個敬語被細分為“尊敬語”、“謙讓語”、“鄭重語”等。如果敬語運用得當,就可以很好地通過語言形式來反映內(nèi)外、尊卑、親疏、上下等級等人際關(guān)系。另外,日語動詞的授受關(guān)系的表達,也是重在強調(diào)內(nèi)外關(guān)系和恩惠意識。如もらぅ、ぃただく、ぁげる、やる、くれる、くださる等,如果能正確運用這些詞匯,授與受的關(guān)系就可以非常清楚地體現(xiàn)出來。無論日語敬語還是授受關(guān)系的表達,這些都是同學們在學習日語時備感頭疼的部分,大家甚至不理解日本人為什么要分這么細,弄得這么復雜,其實,這正是日本儒家文化推崇“禮”,強調(diào)道德禮儀,尊從制度習俗、等級尊卑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如果我們?nèi)狈θ毡救寮椅幕牧私?,當然就會對這類的語言表述感到茫然了。
二、學會用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去理解日語的語言現(xiàn)象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我們最先接觸到的語言表述一般都是寒暄語,看似普通的寒暄語折射出的卻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色彩。日本人見面打招呼會圍繞天氣情況寒暄一番,連寫信的時候,開頭的問候語也一般是圍繞著天氣。這和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不無關(guān)系,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huán)海,多變的氣候條件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日本人非常關(guān)注天氣的變化。這方面不同于我們中國人,我們見面常常說的是“吃了嗎?”“去哪兒???”之類,這與日本人的寒暄方式截然不同。假如我們和日本人見面打招呼說“您吃了嗎”,對方肯定會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我們了解日本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對于日本人的這樣的寒暄習慣就不難理解,在和日本人見面打招呼的時候,就知道如何選擇恰當而得體的問候語了。
對于日本人在就餐前總要說的「いただきます」,和飯后還要說的[ごちそぅさま],許多同學感覺不太好翻譯,感覺找不到恰當?shù)臐h語來表述它。日本人對大自然和神明深懷感恩之心,感謝大自然賜予食物,感謝神明給予保佑。這句話很難翻譯成貼切的漢語。我們只能把它理解為“吃”、“喝”的鄭重說法,或者譯為“不客氣了”等等。然而,從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角度去分析,說“我不客氣,我要吃了”難免會覺得生硬,當然就更無法理解日本人一天幾次不厭其煩地這么說了。其實,在這句話的背后蘊含著深遠的文化背景。如果我們對日本文化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在實際運用時就難免會感到別扭,從而帶來語言交際的障礙。
三、結(jié)合中日文化差異正確理解詞匯含義
初學日語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望文生義,而且犯這類錯誤的情況非常普遍。當大家看到日語中出現(xiàn)的漢字時,往往習慣于用我們中國這個漢字的意思來解釋、理解它。中日兩國的文字當中確實有很多相同的漢字,但這里指的相同僅僅是“形”同,其讀音以及文字詞匯的含義卻大不一樣。眾所周知,日本文字起源于我們的中國漢字,這正是日本文字中會有這么多中國漢字的原因。但日本人沒有照搬照用,稍加改變就變成了他們自己的東西;再就是由于日本所特有的文化背景,賦于它們不同于我國漢字的獨特含義。這類詞匯很多,如:“大丈夫”“娘”“勉強”等文字,它們的含義和我們漢語中這些詞匯的含義截然不同。
另外,在理解、翻譯一些比較特別的詞匯的時候,我們?nèi)绻麑θ毡咎赜械奈幕尘叭狈α私猓部赡軙е洛e誤的產(chǎn)生。我們漢語中有“洗手不干”一詞,在日本卻被譯成了“足を洗ぅ”,其單純的詞面意思是“洗腳”,產(chǎn)生如此之大的差異也是源于中日兩國不同的文化特色。日本的水資源豐富,有許多優(yōu)良的稻田,農(nóng)民平時勞動主要在水田里,下水田勞作結(jié)束后要洗腳,所以,“洗手不干”在日本被譯成“足を洗ぅ”,即“洗腳不干了”。如果我們對中日兩國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對于日本人如此翻譯“洗手不干”一詞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可見,理解一些特定詞匯的含義,應弄明白這些詞匯背后所反映的特有的文化背景,這對于我們學習日語會有很大幫助。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中日兩國有這么一些節(jié)日,節(jié)日的名稱完全相同,但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通過節(jié)日慶祝所表達的美好愿望卻不盡相同。比如“七夕”這個由我國古代神話傳說而流傳下來的節(jié)日, 使我們聯(lián)想起的是牛郎和織女凄美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勞動人民向往美好愛情的樸素情感。日本也有“七夕”節(jié),但卻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孩子們會把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寫在紙條上,再把這些紙條掛在樹枝上,以此來期盼愿望成真。
四、正確理解日語表述的模糊性
前面我們提到日本人強調(diào)“和”。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會特別在意對方的感受,日本人習慣于很婉轉(zhuǎn)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日語給我們的感覺很模糊,甚至有些曖昧。他們在日常交際中很少使用直接斷定的表達方式。在正式的書面表達中也很少看到“…は…でぁる”這類的判斷句式表達,取而代之的是“ではぁるまいが”“ではなかろぅか”“…のょぅな がする”等模棱兩可的表達。在日本人看來,太過于直截了當有可能會給對方帶來不好的感覺,有可能會被認為沒禮貌、不謙虛,甚至會給人獨斷專行的感覺,所以他們對于一個問題盡量避免正面回答,而是盡可能使用猶豫或拿不定主意的口吻,聽上去像是在和對方商量,這樣做的好處是給自己和對方留出了回旋的余地。另外,日本人在談話時,時常夾雜著“ぁぁ,そぅか”“ぁぁ,そぅぃぅゎけか”之類的自言自語。日本人為什么在談話時總好像在自言自語,他們這樣做是有目的的,如“こまったな”這句話,如果是直接對對方說的,就會迫使對方產(chǎn)生一種幫助你的義務感;但如果你是在自言自語,對方則有可能提出幫助你,也有可能裝沒聽見。這樣給自己和對方都留有余地,對方即便不想幫助你,也不會感到難為情,因為這樣不需要直接拒絕,避免雙方都尷尬。因此,日本人經(jīng)常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請求或愿望,像這樣的含蓄、曖昧的表達形式還有很多。而我們中國人崇尚的是“是非分明”,行或不行都應該告知對方的直接坦率的表達方式。對于問題給出一個不明確的模糊回答,不是我們提倡的。若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日本人這種模糊的語言表述,恐怕會引起誤會。還有一種情況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你如果想對一個日本人表達贊美之情,在措詞上也要十分小心,而且必須考慮被贊美者的身份、地位。比方說,學生想贊美老師課講得好,可以這么對老師說“老師,您的課講得太好了”,在我們中國,這樣直接向老師表達贊美,不會被認為沒禮貌??扇绻谌毡荆@樣直接贊美老師卻被認為是極其失禮的,日本人認為,對于長輩表達贊美不應該太直接,而應該采取婉轉(zhuǎn)的表達方式,同樣是贊美老師,他們可能會這樣說“非常感謝老師,因為您的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讓我受益匪淺”。由此可見,日本人習慣于婉轉(zhuǎn)、含蓄的語言表達方式,理解日語的模糊性這一特質(zhì),尊重日本人的語言表述習慣,有助于避免交際障礙的產(chǎn)生。
五、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有針對性地導入文化內(nèi)容
在日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非常重要。對于學生而言,文化的共性較為容易掌握,而看待不同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時,卻容易產(chǎn)生局限性。一些流于表面的文化現(xiàn)象,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比較容易被感知,而一些深層次的文化特質(zhì),卻往往被忽略了。因此,我們應該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將中日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比較,導入日語教學之中。在進行文化內(nèi)容導入時,應注重實用性,必須有針對性,一定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中日文化共性與文化差異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綜合性導入,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日本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逐步引導學生走出日語交際的誤區(qū)。
參考文獻:
[1]劉宗和.日語與日本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松下幸之助.關(guān)于日本和日本人[M].東京:株式會社大進堂.
[3]徐一平.日本學基礎(chǔ)精選叢書——日本語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南博.日本人の心理[M].日本:巖波新書,1978:49.
[5]朱憲文. 淺析日語寒暄語及其言文化背景[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4).
(作者單位:福建省僑興輕工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