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同樣,這句話也適用于班主任。培養(yǎng)班主任的自我反省的習慣與能力,對于班主任的成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隨班觀摩
觀摩他人的班級管理方式,分析他人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反思自己的班級管理行為,是班主任反思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觀摩案例分析,可以為教師提供活生生的典范,即使觀摩班級管理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可供我們吸取經(jīng)驗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而班主任若把自己與別人的班級管理聯(lián)系起來,進行比較、分析、辨別,總結(jié)出自己好的和適用于自己的方面,則有助于培養(yǎng)反思性思維的能力,提升班級管理效能。班級觀摩可包括:制定班級規(guī)章制度、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有效的師生溝通技巧、獎懲策略的運用等。
二、自我反思
作為班主任,只有真正地意識到班級管理是無止境的,才會自覺反思自己的班級管理行為,不至于滿足現(xiàn)狀。首先,要認識到反思的價值和意義,充分認識到班級管理反思對提高班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明確地反思能幫助班主任在管理中不斷地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強自身示范,作為學生榜樣的責任感。學生最崇拜的往往是班主任,因此,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起到正面的積極引導作用,以利于班級管理;反之,有可能降低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威望,不利于管理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次,要形成習慣化的反思行為,對班級管理內(nèi)容、態(tài)度、過程、方法和成效進行反思。班主任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有助于班主任走上專業(yè)化的管理道路,成為成熟的專業(yè)人員。
三、善于學習
作為負責教育學生的管理者、指導者,班主任善于學習和運用管理學、心理學理論知識,對班級管理具有重要指導和啟示作用。懂管理、會管理,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識,增強管理能力,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班主任對于自己班級管理行為的反思需要理論知識作為指導。缺乏理論知識指導的反思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粗淺的層次。只有將在班級管理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用理論知識加以剖析,才能探尋根源,揭開班級管理疑惑之處,使自己的理性認知水平得到提高,然后再回到班級管理實踐中去,最終使班級管理水平與自己反思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中去,有助于班主任真正理解班級管理的意義,開拓自己的思路,增強自己的理性行動的能力,進而改進班級管理。例如,學習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于班主任了解和滿足學生不同的心理需要進行有效管理具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
四、建立學習共同體
在班級管理上,不同的班主任會形成不同的管理風格和模式,班主任觀察彼此行為、彼此分享各自經(jīng)驗、相互參觀班級以及優(yōu)秀班級管理的示范,把個別班級管理的理念、做法與技巧突破班級的界限,建立學習共同體,更有助于實現(xiàn)班級管理的品質(zhì)。班主任若僅通過自我觀察、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來進行自我反思,則帶有一定的自我封閉性,并且獨自一人的內(nèi)省反思活動,往往難以深入。通過建立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建立班主任自己的專業(yè)社群,不僅使班主任的思維更加清晰,而且同伴間提供的反饋往往會激起班主任更深入的思考,促進班主任的反思能力發(fā)展。在計算機技術(shù)普及的情形下,班主任之間的交流討論可以借助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來進行,圍繞溝通的問題進行腦力激蕩,實現(xiàn)資源共享的交互反思方式,大大拓展了班主任發(fā)展的空間。
五、反思日記
班主任在每天的日常管理活動,把班級管理的一切活動,連同自己的體會與感受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加以記錄,是進行最直接、最簡單的自我監(jiān)控方式。其實質(zhì)而言,反思日記就是把自己頭腦中思考的問題通過符號進行外化,借助于文字不斷地分析、回顧、研究,以改進班級管理活動。對于班主任,寫反思日記沒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及感興趣的內(nèi)容予以記錄,自由展現(xiàn)自己的撰寫風格與特色。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許多班主任喜歡采用流行的寫博客方式來進行反思日記的寫作,也可供其他人閱讀與分享。
六、師生互動反饋
班級管理是師生之間共同參與的雙邊互動過程。學生作為班級活動的主體,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決不處于班級管理的被動地位。通過民主、信任、合作的方式,師生之間積極溝通,實現(xiàn)一種平等的對話交流。學生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對班級管理的方式、內(nèi)容、成效等做出評價,使班主任不僅能夠認識到自己在班級管理上的優(yōu)缺點,而且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與需要。因此,班主任積極傾聽學生心聲,收集來自學生的意見、建議,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成效進行評價,促進班主任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對班級管理行為進行調(diào)整。
(作者單位:山東省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