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幾番調控,讓火熱的樓市逐漸降溫,房地產企業(yè)也隨之跌入了利潤低谷。其中,年銷售額復合增長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的SOHO中國也沒逃脫銷售冷淡的局面。數據顯示,2011年前11個月SOHO中國僅實現108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下滑近一半。雪上加霜的是,銷售冷淡的同時,最近發(fā)生的欠薪事件還在不斷升溫。
但了解SOHO中國近況的人都很清楚,這次討薪風波并非偶然,而是SOHO中國過去一年大刀闊斧實施一系列“革命”所引起的并發(fā)癥。
一直以來,SOHO中國都是地產界“自行銷售”的典型代表,銷售團隊業(yè)績突出,凝聚力極強。輕資產和強銷售相輔相成的模式,曾讓SOHO中國年銷售額達到238億元。然而當張欣取代潘石屹走到臺前,并力求改變SOHO中國生長方式之時,這個曾經引以為豪的“競爭力”,已經被丟棄。
業(yè)內目前的普遍觀點是,張欣對SOHO中國進行大手術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認為產品力及投融資管理能力較于銷售力,更適合成為SOHO中國規(guī)劃發(fā)展的基石。在這種邏輯之下,首當其沖挨第一刀的部門就是銷售部。2010年張欣將銷售部裁員一半,同時在上海、北京先后發(fā)起“席位制”改革。即要求銷售總監(jiān)自行成立代理公司,然后再向他們發(fā)放內部代理席位,同時向其他簽約代理機構或中介公司授予外部席位。此舉為SOHO中國今日之禍埋下了禍根。
新成立的銷售公司所雇傭的人員,全部采用“勞務派遣”方式??v然SOHO中國沒有廢除高激勵制度,銷售傭金比例仍高于同行業(yè)5倍以上,但是時刻處于“打黑工”心理狀態(tài)下的銷售人員在高傭金的利誘下,以及末位淘汰制的激烈競爭中,不免會做出銷售欺詐行為。
一位SOHO中國銷售人員就曾向媒體透露過,為了做出銷售成績,銷售公司自身就會向銷售人員傳授不規(guī)范的銷售手法,而此次討薪事件中被SOHO中國所稱因銷售欺詐而開除的胡大維正是受教于此法。
種種跡象表明,SOHO中國并非不知此種銷售模式的弊端。但令人不解的是,SOHO中國采取的約束方法卻是,一旦某一銷售項目出現問題,該銷售人員乃至所在團隊的所有銷售傭金都不再發(fā)放。
以“傭金”約束銷售人員的行為,SOHO中國意在轉嫁責任、逼迫員工主動解決問題。首先SOHO中國與銷售人員之間不存在合法的雇傭關系,銷售人員一旦出現問題,SOHO中國可以非雇傭人員為名,將自己撇得干干凈凈;另一面,出現問題的員工及其團隊被克扣全部銷售傭金之后,唯一能夠拿到傭金的途徑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銷售中出現的問題??煽峙逻B張欣也沒想到的是,正是此法讓無法解決已發(fā)生銷售問題的胡大維們,將SOHO中國的問題推入公眾視野。
筆者認為,固然SOHO中國正在探索一條在現有市場環(huán)境下適合其走的道路,但是在找到這條道路之前,貿然舍棄讓SOHO中國脫穎而出的核心,既傷士氣、更傷元氣,倒不如在先將手頭的項目開發(fā)完成、保持原有銷售實力的同時,多思考如何實施盈利模式多元化以及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