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洲理事會制定的《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是關于語言學習、教學及評估的整體指導方針和行動綱領,是對歐洲語言教學幾十年來理論與實踐的系統(tǒng)總結,文章主要就該綱領提出的外語教學新理念-面向行動進行闡述,指出學習外語就是要準備策略性地運用外語實現(xiàn)交際任務。通過任務的描述、分類和實施,探討其在確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編寫教材和評估方法方面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歐洲語言教學與評估 面向行動 交際任務 語言教學
1.《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出臺的背景
自1992年歐洲聯(lián)盟成立以來,歐洲各國都積極推進政治經濟一體化。與此同時,歐洲理事會積極號召在文化領域應該采取統(tǒng)一行動,實現(xiàn)成員國間更加緊密的團結。自20世紀70年代,歐洲理事會就提出歐洲語言發(fā)展規(guī)劃,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共同語言教學與評估體系。1991年11月,在瑞士聯(lián)邦政府的倡導下,歐洲各國在瑞士的魯西利康召開政府間專題會議,建議制定一個適用于各個層次外語教學的歐洲框架性標準,以便促進各國教育機構的合作,為建立個成員國間外語資質相互承認的機制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2001年11月,《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以下簡稱《共同框架》)正式定稿,截至2003年,出版的語言版本達19種。
2.《共同框架》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新理念
2.1任務的描述
任務是日常生活中個人、公共領域、教育和職場中最常見的事情之一。個人完成一項任務,意味著策略地運用相關能力,確立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內容,在某個方面采取一系列定向行動。
交際是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交流和學習通過完成任務來實現(xiàn)。完成交流和學習的任務必然需要語言活動,并要發(fā)揮交流與學習主體的交際功能,卻又不僅僅是語言方面的。因為“這些任務既非例行公事,也無規(guī)律性可言,需要語言的使用者和學習者運用策略?!?Evelyne Rosen,2007":116)
2.2任務的分類
《共同框架》將交際任務劃分為兩大類:真實的交際任務和教學性交際任務。
真實的交際任務,根據(jù)學習者課堂之外的需求選定,非常接近真實的生活,任務的領域可以是個人或公共領域,也可以是職業(yè)或教育領域。交際性教學任務要求學習者以一種“自愿假戲真做”的態(tài)度參加并完成設定的任務,主要讓學習者練習外語表達。這種任務屬于“教學”性質,目的是為將來完成真實的交際任務做好準備。(傅榮":2008)
2.3任務的實施
要想成功地實現(xiàn)交際,語言學習者需要選擇、平衡、實施和協(xié)調相關的能力要素,對將要實施的交際任務進行規(guī)劃、執(zhí)行、跟蹤和評估,必要時還要進行修補,這樣才能成功地實現(xiàn)交際意圖。
完成任務的方法因人而異,個體完成特定任務遇到的困難和完成任務所采取的策略是其本人諸多因素的綜合結果?;谏鲜鲈?,很難準確預見任務的難易度,對學習者個人而言就更難。因此,應當根據(jù)學習情況考慮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使任務的設計和執(zhí)行具有靈活性。
3.《共同框架》在外語教學中的啟示
3.1 從語言的學習者過渡到語言的使用者
語言交際關乎全人類。學習者的外語能力以復雜的方式組合和關聯(lián),又總是同相互交織的、不斷增加的各類社會群體發(fā)生關系。需要指出的是,學習者學習外語有其自身特有的復雜性:有的人希望多發(fā)展閱讀而非聽說能力;而有的人只想學會識文斷字,不需要歷練那些死記硬背的本領。外語教學應該允許相應的“特殊”語言水平,滿足語言使用者的需要。這將有助于推動語言多元化,讓更多的人愿意學習外語。
3.2盡可能細致地確立有價值的和現(xiàn)實的教學目標
根據(jù)交際任務確定教學目標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是學習者自己可以看到所期待的具體結果。這有助于“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激發(fā)他們近期需求性學習的積極性。”(張彥通,2002:12)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計劃教學法、全程模擬教學法以及各種角色游戲等也都是在確立過渡性目標任務。學習者的多元化語言能力和多元文化能力是在完成交際任務的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和建構的,但在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中,這些任務變成了清楚的教學目標。
3.3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和編寫合適的教材
為學習者或一組特定的學習者選擇學習的教材時,需要考慮如下因素:語言難度、教材類型、教材結構、文本長度和學習者興趣等。讓學習者熟悉篇章類型或文本的背景資料,文本連貫,謀篇布局明晰,有時間銜接,重點突出,信息毫不模糊等,這些都將有利于減少學習者處理文本信息的難度。有一個理解任務引入到另一個任務,可使交際任務變得更有意義,并使學習者產生參與感。
3.4設計檢測學習目標的評估辦法和工具
任務的完成可以通過能力分級量表評估。能力分級量表可以為制定評分標準提供參考,以便檢查某一特定學習目標是否實現(xiàn),而能力指標則有利于制定標準。用能力指標作為評估標準的方法大體有以下三種:一是將能力指標融入能力量表中。通常的做法是,在每一個等級水平,用一個整段集中描述不同類別的能力指標。二是將能力指標加入考察項目中。通常每一個等級水平設一個考察項目表,然后匯總在一個標題下,也就是將能力指標按類別分組。三是將能力指標列入類別量表中,成為每個類別的平行量表。這個工具可以診斷性地測出學習者的能力素質。
參考文獻:
[1]歐洲理事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M].劉俊,傅榮主譯.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149-158
[2]蒲志鴻.“行動”與外語教學-歐洲語言教學理念的轉變及其啟示[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8 (1).
[3]張彥通. 英國高等教育“能力教育宣言”與“基于行動的學習”模式[J]. 比較教育研究, 2000, (1): 12.
[4]張振亭, 李冬.行動學習法是值得提倡的學習方法[J]. 教育與現(xiàn)代化, 2005,(1): 35.
[5]傅榮,王克非.歐盟語言多元化政策及相關外語教育政策分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8 (1).
作者簡介:楊瓊(1984.01—),女,山東萊陽人,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法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