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比分析是指通過對母語和目標語的比較,找出他們之間的異同,以此解決學生在學習目標語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出現(xiàn)的錯誤。本文是把對比分析法運用于高職英語課堂句子翻譯教學的一個嘗試,試圖說明教師若能在高職英語課堂翻譯教學中運用對比分析法的一些成果,將大大有助于學生翻譯水平的提高。
關(guān)鍵詞:高職 翻譯教學 對比分析
近幾十年來,國內(nèi)翻譯教學的研究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許多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視角深入探討各種教學方法和翻譯理論,以便提高教學質(zhì)量,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能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翻譯人才。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相互轉(zhuǎn)化,因此在翻譯教學中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尤為重要。所謂對比分析是指通過對母語和目標語的比較,找出他們之間的異同,以此解決學生在學習目標語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出現(xiàn)的錯誤。許多研究者曾從不同角度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探討提高翻譯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如從詞匯、句型、語篇等語言本體的角度,從文化、社會心理、國情等外在因素的角度,對英語和漢語進行共時性對比分析,揭示兩種語言的異同,并將其研究運用于外語教學和翻譯等領域。然而,這些研究大多是針對本科院校中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以文學、詩歌等為研究題材的。但針對高職層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漢譯英的實證研究卻極少。因此,筆者試圖將對比分析理論應用到高職翻譯教學中。
高職英語翻譯教學應從語言的對比比較入手,著眼于詞匯、句法和語篇三個方面的對比知識,教會學生學會理解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翻譯能力,提高雙語表達能力。
1.英漢詞匯對比與翻譯教學
詞是具備形、音、義,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在詞匯層面,將從詞匯的語義對比、形態(tài)對比兩個方面來入手。在學生的翻譯中對詞義想當然的理解,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詞匯語義的誤譯。例如:
開燈 “turn on the light”instead of “open the light”
接電話 “answer the phone” instead of “receive the phone”
2.英漢句子對比與翻譯教學
在句子層面上,英漢兩種語言的以下幾個不同特點對翻譯的影響最大。
(1)形合與意合
英語重形合,強調(diào)形式分析和規(guī)則制約,以形顯義;漢語重整體綜合,漢語重意合,注重邏輯事理順序。這種差異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句子層面英語使用大量的連接詞、關(guān)系詞和介詞,把詞和分句連接起來。而漢語句子比較少用甚至不用這些詞。例如:
When he heard the news, his eyes were filled with tears.
聽到這個消息,他滿眼是淚。
(2)動態(tài)與靜態(tài)
漢語偏向動態(tài),多用動詞表達動作意義。英語是一種靜態(tài)性的語言結(jié)構(gòu),動作意義常借用其同源名詞或其他詞類表達,英語限定動詞受嚴格的主謂關(guān)系的限制,其直接原因是動詞可以名詞化,變“動”為“靜”,翻譯成漢語時就要化“靜”為“動”。例如:
He is a good eater, good sleeper and talker, but not a good doer.
他能吃能睡能說,就是不能干。
(3) 主動與被動
英語句子中多使用被動句,而漢語句子多用主動。例如:
要把必要的資料收集起來,加以分析。
The necessary quantity of data should b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3.英漢語篇對比與翻譯教學
現(xiàn)行的英語翻譯教學仍然比較側(cè)重“句”而不是“篇”,強調(diào)的是“語法”而不是“語義”,通過對比分析應培養(yǎng)學生在把握整篇意義的基礎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判斷和推理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以及了解語篇連貫的銜接手段(指稱、替代與省略、銜接等)。例如:
五四運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主義的運動。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封建主義。
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an anti-imperialist as well as an anti-feudal movement. Its outstand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s to be seen in a feature which was absent from the Revolution of 1911, namely, its thorough and uncompromising opposition to imperialism as well as feudalism.
從上例可看到漢語偏重重復,而英語傾向使用替代。例中第二個“五四運動”譯成英語時基本上不可能重復這個名詞。
結(jié)論:
英漢兩種語言在各個層面上都存在著許多差異。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找到英漢兩種語言詞匯、句法和語篇的內(nèi)部特征,掌握兩種語言形式之間各自的轉(zhuǎn)換規(guī)律,幫助學生提高翻譯水平。相信采用對比分析法能夠?qū)Ω呗氂⒄Z翻譯教學帶來啟發(fā)。
參考文獻:
[1] Carl James. Contrastive Analysis [M] Qingdao: Qingdao Publishing House.1980: 3.
[2] Seollon, R. Kirkpatrick, A Contrastive Discours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包家仁. 漢英句型比較與翻譯[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5] 范紅升.英語形和與漢語意合特點對翻譯的啟示[A].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J],1996 (6).
作者簡介:侯晶(1987)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