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慶知府張楷一生宦海沉浮,清廉自律、勤政愛民,卻不幸被史傳所遺。盡管如此,本文仍借助墓志、《清實錄》及其為官之地的方志,尤其特別是他親自主持纂修的《安慶府志》等文獻,對張楷的一生做了大致的描述。通過這些文獻,感受他那種清廉自律、“秉公持正”、勤政愛民的做官準則;通過他親自主持纂修的《安慶府志》,體會他那種“躬親采和、一秉虛中”的做學問的精神。
關鍵詞:清廉愛民 秉公持正 躬親采和 一秉虛中
一
張楷,字瞻式,號嵩亭,漢軍正藍旗,直隸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人。張楷自幼沈毅端慤,無俗嗜,康熙壬午(1702)科領鄉(xiāng)薦,選授山東東阿縣令,后累官至戶部尚書。為官一生曾二度結緣于安慶,勤政愛民,靜事無擾,造福一方,有功于安慶,為有清一代安慶名知府之一。
然而,當我們重新追尋其功業(yè)及其道德文章時,則因歷史的諸種緣由,我們已很難見到較為系統(tǒng)的資料。張氏一生的詩文未能結集傳世,介紹其生平事跡的文字資料,除了王啟元代撰的一篇《戶部尚書蒿亭張公墓志銘》(以下簡稱《墓志》)外,其它于《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傳》、《清史列傳》等有關清人的傳記資料中均難覓其蹤。這于張楷原本無所系心,但對于我們卻難免不有一些遺憾。盡管如此,本文仍試圖借助于墓志、《清實錄》及其為官之地的方志,尤其是他親自主持纂修的《安慶府志》等文獻,對張楷的一生做個大致的勾勒,從文獻的字里行間中,來感受張楷做人為官、待人處事的某種至誠與節(jié)操。
張楷生于康熙九年(1670)正月十七日,卒于乾隆九年(1744)二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五。據《墓志》所述,張氏一族自其先祖孟興從山西洪洞遷長垣后,遂世居長垣之大黃集。自始遷祖孟興之后,數(shù)傳至其曾祖張成福,于明末曾任山東、河北總兵,后順應時勢,歸附清廷,隸正藍旗漢軍籍,且以軍功世襲騎都尉,授榮祿大夫、都督府右都督。其祖父張世能承襲父爵,亦官至佐領,授通議大夫。乃父張源洙,候選州同知。
張楷幼即篤志好學,勤儉自律??滴跞晌缰信e,丁亥(1707),選授東阿縣令。上任伊始,便勒石自誓:“詞訟不受一錢,親友不徇一情。”[1]出任東阿六年,始終堅持處己以敬,待人以禮,撫民以惠,三載考績,每稱“卓異”,東阿人以“名宦”視之。康熙五十二年,晉升朔州知州,未及履任,旋即特簡升授為安慶府知府[2]。安慶作為府一級的政府基層機構,明清二朝均備受關注。一是因為知府這一級官員“乃親民之官,吏治之始基”[3];二是安慶自古乃屬江南要沖、中江鎖鑰之區(qū)。因此,其政之治亂,財賦之豐儉息耗,均直接關系全省之利病,非徒一郡而已。故自建府以來,朝廷每選重臣建閫其地。張楷雖由孝廉入仕,而非進士出身,但他仍以自己的至誠無盡之心與才干受知于當世,其由東阿縣令升遷到安慶知府即是證明。
雍正元年,安慶任滿,遷江西按察司副使分巡饒九南道,改浙江督糧道。雍正二年正月,升為江蘇按察使,是年秋改任江西布政使[4]。是年十二月奉詔入覲。三年擢任江蘇巡撫。四年秋奉詔入覲。是年九月,因處事不合圣意,遂被雍正下令“革職鎖拏”[5],直到乾隆登基以后才被重新啟用。乾隆登基之初,即召張楷“赴部引見”[6],并為其做了平反,乾隆認為張楷當年“獲罪之由,尚非貪婪犯贓者可比,且尚有可用之才,曾經皇祖皇考、錄用任使。朕今格外施恩,蠲棄前愆,特加拔擢,……張楷著署理禮部侍郎。”[7]時因張楷丁憂未滿,故到任后三日,便遵例疏請終制。次年九月服闋后,便命張楷“署理湖北巡撫印務”[8],十月,實授為湖北巡撫[9]。
乾隆三年二月,因陜西巡撫辦理鑿井灌田時,“茍且興工,只務多井之虛名,未收灌溉之實效”,“不便仍留西安之任”[10],遂將張楷與崔紀對調,乾隆告誡說:“汝其勉力察吏安民,以副朕望。至崔紀開井一事,汝更宜因地制宜,體貼民情,必期實有益于百姓,方佳。”[11]三月己卯蒞任[12]。乾隆六年六月調離陜西前往安徽署理巡撫印務,九月,實授為安徽巡撫,駐節(jié)安慶。這是張楷再度與安慶結緣,因其前任安慶知府時曾有功于民,因此本次故地重來,頗受歡迎,有“塞道歡迎,聲動城郭”(《墓志》)之景。乾隆七年十二月,乾隆念張楷已年逾七十(時年七十三歲),恐其精力不周,遂以喀爾吉善接任張楷為安徽巡撫。乾隆八年二月,詔補張楷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13]。八月,再遷為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14]。次年正月,因大學士陳世倌、徐本病假,令尚書史貽直補授為大學士,吏部尚書由戶部尚書劉于義改任,戶部尚書之缺便以張楷接任。不幸的是,未及履任,張楷便因積勞成疾而一病不起,二月二十七日卒于京師里第。
二
張楷生處康乾盛世,宦海沉浮三十年,既無緣于驚世安邦之功,亦不見有彪炳史冊之績。雍正朝凡十三年,即被革職鄉(xiāng)居幾達十年。乾隆對其雖屢有重用,但對其行政能力仍有“干濟不足”之評[15]。他自己亦曾自稱“有潔己愛民之心,無振作有為之能。”[16]盡管如此,他仍能從縣令累遷至尚書,這個中玄機,當自有其引人深思之處。
乾隆二年,張楷被調任湖北巡撫時,于離京前夕曾向乾隆請求圣訓,乾隆僅給了一個“廉”字[17]。這一“廉”字,恰好可為張楷為官一生的寫照之一。自古以來,這“廉”便與“禮”、“義”、“恥”并列為治國的四大方略,是國家管理的四大支柱。所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盵18]因為“廉恥”乃是“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19]可見乾隆賜張楷以“廉”字,其寓意自不待言。然觀張楷一生之為官,卻也正是以此自律。始授東阿縣令,上任伊始,便勒石自誓:“詞訟不受一錢,親友不徇一情?!盵20]乾隆八年調任倉場總督,入覲時,乾隆當面告訴他授官的理由時說:“以汝做官清,故授汝今職?!保ā赌怪尽罚z《清高宗實錄》,此乃君臣二人最后一次交談記錄,而此時距張楷離開這個世界也不過半年時光了,因此這句“做官清”之于乾隆或屬不經意之言,但于張楷則竟可成為皇帝給予的蓋棺之論。從其為官三十年,由七品之官到封疆大吏、臺閣大臣,然至死之日,竟“篋無百金之儲”(《墓志》),亦足以為乾隆之評做一補注。又據《墓志》所載,張楷訓其子孫有云:“貧故士常分,期汝不愧為清白吏子孫足矣?!币源丝梢?,“清廉”之于張楷,已不僅僅是為官之要求,也是其修身做人的自覺需要。
“張楷,人皆稱其秉公持正?!盵21]這句評語雖是雍正反引他人之言,雍正自己則并不以為然,因此在位十三年,冷落張楷竟達十年之久。乾隆登基之后,便對雍正的錯誤進行了撥亂反正,張楷亦被重新起用。乾隆在考察任用張楷的過程中,對其為官之評曾有“公正有余”[22]之說??梢娺@“秉公持正”,仍不失為張楷的又一寫照。
秉公持正,就是要求為人處事應持心公正,處事正直。這既是為臣為官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取信于民的必由之途?!稌ぶ芄佟吩疲骸耙怨珳缢剑衿湓蕬??!笨讉鳎骸皬恼怨綔缢角?,則民其信歸之?!币虼恕叭顺贾溃乇珵閲?,不恤其私,乃為之忠?!盵23]張楷出沒于宦海三十年,上不愧君,下不欺民,全憑此秉公持正之道。所謂“詞訟不受一錢,親友不徇一情”,這不僅是其初入仕途時的誓言,也是其一生的做為。如在安慶任知府期間,他下屬的一個縣令因處事有違總督之私愿,而受到彈劾,張楷見此,不惜得罪總督而為之說情辯解,以致自己也遭到總督的彈劾。若非有民為之請愿,巡撫又從中疏請斡旋,說不定便有被罷免之憂(《墓志》)??梢姀埧瑸榫S護公正,完全置個人安危與前程于度外,表現(xiàn)出不離正阿上、不欺心罔下的品格。又如任江蘇巡撫時,吳中積累拖欠的賦稅很多,再加上當年的賦稅,百姓都負不起,張楷便冒著丟職的風險疏奏朝廷允許在一定的年限里分期交齊繳納,以蘇民困,一些官員對此不滿遂起謠諑,以致“免官赴京,禍不測。上獨予寬旨,獲保全?!保ā赌怪尽罚?/p>
為官者當公正清廉,但公正清廉卻并不是為官的終極目的,為官的終極目的乃在于民事。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國以民為本,民事舉而國事無不舉矣”[24]?!熬有辛x,以事系民社爲急?!盵25]張楷一生為官,視百姓如親人,不論在東阿任,在湖北,在江蘇,在陜西,還是在安慶,他始終都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事情不論小到修橋補路、開河修渠,大到國家賦稅、疆域安寧,均以民生為本。百姓有難,不論大小,他都會“百計去之若身疾”(《墓志》),甚至不惜被罷官免職。例如,他在安慶時便聲稱:“安慶之事,如臣一家之事;安慶之人,如臣一家之人。一家之事,何得不事事揪心;一家之人,何得不人人切慮?以故隨事寧人,求曲盡乎人之情;隨人治事,求曲盡乎事之理。一思一算,不敢不遍也;一言一動,不敢不虔也;一見一聞,不敢不精察而詳核也?!盵26]其言如是,其行亦如此。如修葺校舍,疏浚梁公河,鑿開新河,重建官豸橋,求余闕盡忠池故地于榛莽,辟唐孝子徐仲源墓基于柯氏垣,序刻余闕《青陽集》以傳世等等。據《安慶府志》所載,張楷任知府時,或創(chuàng)建,或重建,或修繕的各種與民生教化相關之公署房舍、文物古跡等建筑設施多達五十馀項,平均每年要處理5項工程,而其經費則主要來源與捐助,與民無擾。勤政如此,所謂“素心可上白夫穹蒼”,“自問祗無慚于夙夜”(張楷《郊壇禱雨疏》),當非沽譽之虛言。正因如此,當其任滿離開安慶時,“民扶老攜幼,送江滸者數(shù)萬人,越江送者,復數(shù)千,攀泣如赤子?!保ā赌怪尽罚┢浜笤俣锐v節(jié)安慶時,“民塞道歡迎,聲動城郭”(《墓志》)之景。然張楷一生有功于安慶者,除上述諸項外,更有一部由他親自捐俸纂修的《安慶府志》。
三
安慶之有志書蓋始于宋,據《宋史·藝文志》及王象之《輿地碑記目》所載,有錢紳《同安志》十卷、無名氏《同安后志》十卷及蔡畤《續(xù)同安志》一卷,均已散佚不傳。明代凡五次纂修,現(xiàn)存世者三部,即張湜《安慶郡志》、胡纘宗《安慶府志》及李遜《安慶府志》。清代凡五次纂修,除順治間李士禎《安慶府志》散佚外,康熙間所修四部均存。在現(xiàn)存的七部府志中,張楷主修的《安慶府志》即是安慶府志修纂之絕筆,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方志文獻。
此志之纂修,始于康熙五十八年冬,終于次年冬,至六十年刊刻完工。對該志的特色,中華書局版整理本《安慶府志》的《前言》中曾概括有三:一是體例嚴整,富有特色。張楷以前諸志均有綱目與平目不清,致使體例混雜之失。有鑒于此,張楷則在“互考諸志”的基礎上,嚴格了綱目的二級分類,使全書體例嚴整。二是廣搜博采,內容翔實。張氏在纂修過程中,針對前志的遺漏與缺失,不僅新傳“武職”與“戎略”二目,還對耆壽、烈女、節(jié)婦做了大量的增補。三是府志絕筆,史料珍貴。因為自張楷之后以至于民國,安慶再無續(xù)志。新中國成立以后雖有《安慶地區(qū)志》與《安慶市志》先后問世,但因歷史性地錯位,以使此志已非彼志。為此,張楷《安慶府志》便不期成為一代之絕筆,其珍貴程度當自不待言。
從文獻學看,上述歸納自是無可厚非,但若從史學看,則府縣之志亦屬一方之信史,因此同樣需要肩負起究天地、通古今、寓微言這一史學良知與責任。唯其如此,所纂之書才不至于成為沒有靈魂的史料堆。張楷并非出生于史學世家,宦海一生,無暇于治史,亦不以史學見稱,然觀其所纂之志,書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史學良知與責任感,則成就了該書的另一重要特征。
張楷認為:“夫郡邑之志,差近國之有史,尤似家之有籍?!盵27]他在自述其纂修工作時說:起初不過想就前人志書稍審源流,“以存參考”而已。久之,才意思到前人殫心力而為之書,“本欲俟后人時時訂正,垂之永永,以我今日尚論得失之心追想古人得失寸知之心,所為不恨古人我不見,恨古人不見我,乃我所急欲望之后人于他日為我訂正者也?!盵28]由“以存參考”的史料編輯到論得失、寓微言以期“垂之永永”的史學撰述,這一轉變,表面看來不過是一個寫作方式的轉變,或是處事態(tài)度的謹慎問題,但其深層則充分體現(xiàn)出纂修者的學術涵養(yǎng)與境界追求。
一方面,纂修者在博采史實,拾遺補闕的過程中,力求“躬親采核,與同事諸君矢公矢愼,絲毫不敢瞻狥”;在表揚潛德,采拾幽芳時,要求“勿以內舉而引嫌,勿因親知而濫及”。[29]
一方面,纂修者不忘“史之重在嚴法戒”[30],在采擷幽芳,拾遺補闕,表揚潛德之時,“一秉虛中”[31],故能于其筆削之際,寓之以微言。如《名宦傳》序云:“古之良吏,至其地必求前吏之賢者,訪其遺緒,可法法之,可存存之,宜補救補救之。諺曰:‘不習為吏,視已成事?!对姟吩唬骸宜脊湃?,實獲我心。’是余修志之微意也夫!”又如入《篤行傳》者,或孝友,或醇謹,或好施,或能為人所不為,忍人所難忍,有風世化俗之效?!啊对姟吩唬骸案呱窖鲋?,景行行止?!蔽嵩该阒概c皖人俱勉之?!逼溆凇段膶W傳》,入傳標準是其人或文或學“足為一方師表”者,便取之,目的在于“俾一方生色,亦司土者興起斯文、風厲后學之一事也?!比搿峨[逸傳》者則需“善蓋一鄉(xiāng),足以風世勵俗”。又如《列女傳》與其前的姚瑯《安慶府志》比,幾增一倍之數(shù)。張楷認為這些烈女或賢,或烈,或貞,不僅有裨世教,甚至可以“廉頑立懦”。又如《藝文志》中對詩歌的收錄標準是不求其工,一唯其真。他說:“詩之工與所以工之,昔人論之詳矣。然詩固不易工,工之亦何益?吾謂詩,必論其工與必求所以工之,亦見其徒勞者多爾?;蚓拔锱紓?,興會適來,不自知其所以然;或事物恩怨是非相感發(fā),于是詠歌嗟嘆,惟其不得已而一往將之,皆不必求工也。其或經濟學問,有關身世,托風人比興,以譜其中之所自得,尤不必求工也。夫不求工,則野夫游女皆詩人矣,此《三百篇》法乎?是編亦有取焉?!比绱说鹊龋灰欢?。
莊子有云:“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齊物論》)張楷曾將此改作“惟寓諸無竟,終必振于無竟”[32],以此來評價余闕其人其文。今觀張楷其人其書,以其言視之,亦差可符之而無憾。
張楷宦海一生,“善氣迎人”(《墓志》),清廉自律,“秉公持正,謹慎和平”[33],所歷有聲,官至尚書,卻不幸被史傳所遺,功德難稱于世。作為文人,詩文散佚,無從結集流傳以昭后世。所幸《安慶府志》有傳,這是張楷“虛其衷,誠其志,公其耳目,期無憾于吾心”[34]的一部杰作,它既是張楷留給安慶人民的一筆不朽財富,也是其道德文章的最好見證。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其于張楷雖有遺于史傳,卻能長存于安慶之府志。
注釋:
[1]道光《東阿縣志·宦績》,吳怡等纂修,道光九年刊本。
[2]康熙《安慶府志·秩官志》。
[3]《清世宗實錄》卷三。
[4]據光緒《江西通志·職官表》載張楷任江西布政使在雍正元年至二年。檢《清世宗實錄》,雍正二年春,張楷由浙江糧儲道改任江蘇按察使司按察使。是年秋,才由江蘇按察使升為江西布政使。
[5]《清世宗實錄》卷四十八。
[6]《清高宗實錄》卷四。
[7]《清高宗實錄》卷四。
[8]《清高宗實錄》卷五十?!肚迨肪幠辍で《辍罚壕旁鲁跏耙越K巡撫邵基病故,調湖北巡撫楊永斌為江蘇巡撫;命張楷署理湖北巡撫?!庇置駠逗蓖ㄖ尽ぢ毠俦怼氛`張楷為桐城人。
[9]《清高宗實錄》卷五十四。
[10]《清高宗實錄》卷六十四。
[11]《清高宗實錄》卷六十三?!肚迨肪幠辍で《辍罚憾鲁跞耙詮埧藜o為陜西巡撫,崔紀為湖北巡撫,因其辦理鑿井不善之故。”
[12]民國《續(xù)陜西通志稿·職官二》,京華書局、華文書局民國五十六年影印。
[13]《清高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四。
[14]《清高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八。
[15]《清高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五。
[16]《清世宗實錄》卷四十八。
[17]《清高宗實錄》卷五十五。
[18]《管子·牧民》。
[19]歐陽修《新五代史·雜傳》。
[20]道光《東阿縣志·宦績》,吳怡等纂修,道光九年刊本。
[21]《清世宗實錄》卷五十九。
[22]《清高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五。
[23]《新刻張?zhí)老壬募ぶx召見疏》,明萬歷四十年唐國達刻本。
[24]《安慶府志·民事志》卷五。
[25]《安慶府志·事業(yè)》卷十五
[26]《修安慶府志序》,康熙六十年刻本。
[27]《修安慶府志序》,康熙六十年刻本。
[28]《修安慶府志序》,康熙六十年刻本。
[29]《安慶府志·誓詞》,康熙六十年刻本。
[30]《修安慶府志序》,康熙六十年刻本。
[31]《修安慶府志凡例》,康熙六十年刻本。
[32]《重刻靑陽文集序》,《安慶府志·藝文志·序》,康熙六十年刻本。
[33]《清世宗實錄》卷五十九。
[34]《安慶府志·人物志》,康熙六十年刻本。
參考文獻:
[1]《安慶府志》【清】康熙六十年 張楷修纂 中華書局
[2]《長垣縣志》【清】嘉慶十五年 李長垣修 楊元錫纂 成文出版社
[3]《中國人名大辭典》臧勵和等編 商務印書館
[4]《清史稿》 趙爾巽 中華書局
[5]《文升閣縉紳全書》 雍正甲辰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