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角色是和社會地位聯(lián)系在一起的預期的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對社會角色的研究不論是在社會學界還是在語言學界都有大量研究。而對微觀層面的話語角色的研究卻相對較少,本文試圖歸納總結具有代表性的話語角色的研究,為更進一步研究話語角色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角色 話語角色 敘述
社會角色是和社會地位聯(lián)系在一起的預期的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對社會角色的研究不論是在社會學界還是在語言學界都有大量研究。而對微觀層面的話語角色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對于話語角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語言學界。語言學中的角色研究實際上是社會學角色研究的一個分支,因為很多從事角色研究的語言學工作者同時又是社會學工作者,只是他們的研究視覺側重于語言、會話。語言學者們研究的中心之一就是敘述中的角色。本文把敘述中的角色,會話互動過程中的互動角色統(tǒng)一稱為話語角色。
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1997)[1]把個人經(jīng)歷的敘述定義為對一系列事件的報告,這些事件通過和原來所發(fā)生的事件的順序一致的句子成為講話者傳記的一部分。為了研究說話者在句子層面以外的能力,及說話者扮演其社會和個人身份的手段,學者們開始研究口頭敘述。對敘述的研究在社會語用方面主要有四種傳統(tǒng):以拉波夫所提出的評價(evaluation)為中心的研究,以薩克(Sack)所提出的會話分析為中心的研究,以戈夫曼所提出的腳本(footing)為中心的研究,以巴赫金所提出的對話(voicing)和超語言學為中心的研究。
拉波夫認為“評價”出現(xiàn)在很多特定的語言策略中,講話者使用這些策略來傳達故事的“要點”。拉波夫自己曾經(jīng)提到(Labov,1972)[2]:評價很少出現(xiàn)在故事里字面清楚的陳述中,它通常蘊藏在故事講述的整個過程中。隨著拉波夫再次詳盡地闡述自己的模式,他提到很多評價出現(xiàn)在同時發(fā)生的敘述本身的指稱結構中;并不存在一個可以清楚定位的,界定的叫做“評價”的實體,“評價”存在于對所發(fā)生的社會事件的互動協(xié)商中。故事的講述者通過評價部分在口頭陳述中插入自己目前對所陳述故事的立場,態(tài)度。通過“評價”,敘述者可以在敘述中不同的角色之間進行轉換。
在會話分析的傳統(tǒng)中,學者們認為從根本上來說必須把個人的故事講述作為一個互動活動來進行研究。在這種傳統(tǒng)中,學者沒有把故事的指稱和評價功能分開,而是主要從互動的角度來研究故事的敘述。因此故事對其參與者的社會意義不是由故事敘述者所使用的特定語言形式?jīng)Q定的,而是由講話者使用的語言形式對隨之而來的互動場景所產(chǎn)生的影響來決定。學者們的研究所關心的是這些“社會演員”(social actor)是如何成為故事的敘述者的—人們是怎樣在一個更大的互動過程中來獲取、保持、放棄講故事的權利的。因此他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講話者是如何在正在進行的互動與這種互動中的故事敘述之間穿梭的;研究的重點就是當參與者從共同會話者的角色轉變?yōu)楣适碌闹v述者和故事的接收者的角色時,他們是如何協(xié)商故事講述的參與框架的。
Goffman也認為故事敘述的核心不是描述故事情節(jié)或提供過去事件命題中已明示的信息,而應是一種社會互動和戲劇表演(1986[1974]:508)[3]就像所有的互動活動,故事的敘述包含了一整套復雜的潛在的參與角色的協(xié)商。Goffman反對把說話者(和聽話者)看做單一的、一體的實體。他把“說話者”(speaker)和“聽者”(hearer)拆分成一套有著細微差異,但又能區(qū)分的互動角色,這些角色合在一起就產(chǎn)生了特定話語的“產(chǎn)出模式”(production format)或者叫“footing” (特定話語活動中角色相互間的關系)(Goffman,1981[1979]:145). Goffman 把對 “一體的說話者”(unitary speaker)的批評分析應用到會話型的故事講述的研究中。講故事的人有多種角色視角或footing, 因此就能從多個角度來展開話語的敘述。
戈夫曼(Goffman)(1981 :129)[4]認為傳統(tǒng)的分析方法在分析說和說什么時總是想當然地把其分為說話者和聽話者兩個范疇,而不是把它分解為更小的,可供分析的,更清楚的組成部分。戈夫曼根據(jù)說話者允許聽話者參與到談話中的程度的更細微的差別進一步把聽話者分為批準的接收者(ratified recipient)和未批準的接收者(unratified recipient).具體可歸納如下:
參與框架---話語接收者的角色
A:批準的接收者
● 講話對象(Addressed recipient)
與發(fā)話者有視覺交流并能轉換為發(fā)話者的角色。
● 非講話對象(Unaddressed recipient)
其它被批準的聽眾,他們可能在聽,也可能沒聽。
B:未批準的接收者
● 旁聽者(Overhearers)
無意的、未被批準的聽眾或旁觀者、看熱鬧的人。
● 偷聽者
未被批準,但經(jīng)過有意策劃來獲取談話內容。
(Goffman 1981, summarized in Levinson 1988:169)[5]
從以上框架可以看出在范疇A中話語接收者的出席是得到了承認的,他們參與話語活動是得到了批準和同意的。而在范疇B中,話語接收者未得到批準,他們的參與要么是偶然的,要么是故意通過策劃來有意識地獲取會話的內容的。
Goffman進一步把講話者分為發(fā)聲者(animator),作者(author),話語責任者(principal)三個范疇.這三個范疇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他的話語產(chǎn)出模式(The “production format”of an utterance)。發(fā)聲者(animator)就是扮演話語生產(chǎn)者角色的個人(the individual who is active in the role of utterance production); 作者(author)是選擇正在表達的情感及用何種語言來表達這種情感的人(someone who has selected the setiments that are being expressed and the words in which they are encoded);話語責任者(principal)是指通過所說的話來建立的其地位、表達其信念、或對對所說的話負責任的人(someone whose position is established by the words that are spoken,someone whose beliefs have been told,and someone who is committed to what the words say)。這三種話語角色可以是同一個人,也可以是分離的,屬于不同的人。
Goffman對話語參與框架和產(chǎn)出模式的描述為進一步分析特定話語活動中角色相互間的關系(footing)的變化提供了一個結構基礎。
巴赫金提出了(Bakthin)“對話”(voicing)(Bathin,1981)[6]的觀點,這種觀點被用于研究復雜的社會意義是如何通過使用特定的語言指示策略而被注入和出現(xiàn)在敘述話語中。巴赫金的著作本身(1981)也提出多種復雜的參與框架和產(chǎn)出模式的可能性,他討論了小說的語言,區(qū)分了作者,敘述者和小說中人物的話語,這些人的話語都是以聽者為中心的,每個人的話語都反映了各自潛在的社會地位和價值。
Thomas (1991:19-20)(轉引自劉承宇2003)[7]從信息交流的角度把話語角色關系分為兩種類型:話語信息的生產(chǎn)者和話語的接受者,再根據(jù)對所傳遞信息所負責任的大小,把話語信息的生產(chǎn)者進一步分為說話者、作者、傳聲筒、傳遞者和代言者等五種類型。“說話者”是在特定言語交際過程中正在說話的那個人,他通常代表自己的意志說話,對所傳達的話語信息負責?!白髡摺辈恢苯訁⑴c言語交際,而是隱藏在話語信息的后面,通過將自己的言語意圖授權給“傳聲筒”而間接參與言語交際過程,這可以是具體的某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團體。“傳聲筒”則按原話傳達“作者”授權的話語信息,他對所傳遞的信息不一定認可,也不負任何責任。“代言者”指的是代表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傳達話語信息的人,本身往往是該團體的成員或代表,對所傳遞的話語信息表示認可,并負一定的責任?!皞鬟f者”指沒有得到“作者”的授權、擅自決定傳遞某一話語信息的人,對所傳遞的信息本身并不負責任,但對該信息所產(chǎn)生的后果應負一定的責任。
對話語角色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敘述中,主要從話語的評價,話語的參與及話語的信息責任等幾個方面對話語角色做了理論上的探討,話語角色的研究還可以從話語權力方面展開,同時,要把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結合起來,結合實際語料研究的實證研究。這就給我們的的進一步研究留下了極大的空間,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把語言理論與語言實踐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Labov, W. Some Further Steps in Narrative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 7:395-415, 1997.
[2]Labov, W.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ve analysis[A]. In: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M], 354-396.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3]Goffman, E. Frame AnalysisCambridge, MA: v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4]Goffman E. ‘Footing’ [A] in Forms of Talk[M],124-57.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1.
[5]Levinson, S.C. ‘Putting linguistics on a proper footing: explorations in Goffman’s concept of participation’, in P. Drew and A. Wootton (eds), Erving Goffman: Ecploring the Interactional Order. Oxford: Polity Press, 161-228, 1988.
[6]Bakhtin, Mikhai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M]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7]劉承宇 “話語角色沖突與轉換” [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2003。
作者簡介:楊銳(1974—)男,漢族,湖北鐘祥人,講師,華中師大外語學院11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律語言學,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