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荀子是先秦儒家代表之一,也是先秦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繼承了儒家學說基本的價值原則,又兼取先秦諸子學說之精華,同時結合起所處時代特點,其政治思想,內容豐富而極成體系。本文擬就荀子政治思想的內涵、主要特征及其深遠影響等加以探討,并闡述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性惡 天人相分 化性起偽 隆禮重法
1、荀子政治哲學的邏輯起點——天人相分
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研討的一個重要問題。部分哲學家把天理解為自然,于是天人關系即指人與自然的關系。戰(zhàn)國末期,荀子能夠跳出當時的思想限制,認為,“天”與“人”,天道與人道是分屬不同范疇的問題。荀子強調“天”與“人”各有自己的職責。
早期儒家思想認為,人要以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以求接近人與天的和諧。將天人格化,把天的作用夸大。而荀子認為,宇宙的三種勢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職責。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就表明天是恒常不變的,不會因為人的變化而變化?!傲行请S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边@是天、地的職責。但是人的職責是利用天提供的東西,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化。
荀子雖然強調“天人相分”,但是他并不是片面的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而是在劃清二者界限的基礎上,揭示其聯系,這一點與“天人合一”并不矛盾。主要看人對于自然態(tài)度的問題,即如何看待人類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對自然改造問題?!疤烊撕弦弧闭J為自然的形成是自然界最合理的本然狀態(tài),不需要人為加以改造。然而,為了人類長遠的根本利益,可以在不違背基本的自然規(guī)律,不破壞自然界的總體平衡的前提下,不造成人與自然的對立,對自然環(huán)境作合理適當的改造是有必要的。實際上,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每一個階段都是對自然的神化認識和不斷的改造自然,否則我們現在過的依然是茹毛飲血的生活。從這一點看,又符合“天人相分”之“制天命而用之”的觀念。
2、荀子政治理論的主要內容
荀子不同于孔孟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觀念,又認為人本性“惡”,因此,荀子既繼承了儒家的禮治的思想,又提出了“法治”的思想。荀子認為,一般所謂的“善”,就是一切行為都符合封建道德規(guī)范,服從封建禮儀制度;所謂“惡”,就是用心險惡,行為不正,犯上作亂,破壞封建的統(tǒng)治秩序。
化性起偽。荀子認為所謂“性”具有生而完成的性質,是人的生命本能,“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荀子認為人生來不僅沒有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實際的惡端。在《性惡》篇中,企圖證明,人生來就有求利求樂的欲望:“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袢酥?,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這是人的本性,人自降生起,就有好利、疾惡、好色,它不需要學習和修飾,放縱這些本性就會帶來不良后果。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惡端,人同時還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即可以“師法、禮儀”即“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性之惡明矣,其善其偽也”。人的本性雖然是惡的,但是人們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培養(yǎng)自己的性善。因此也就有了“化性起偽”,善出于“偽”。
《性惡》篇中講“今人饑,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禮義是圣人制定的,并不是人生來就有的。圣人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在于他能約束本性,追求性情以外的事物,于是制定出禮義和法度。從殷商時期起,就有“內圣外王”的說法,也就是說人們只有通過學習成為圣人了才能夠成王,統(tǒng)治天下,成圣成王。周公制禮作樂就是要制定禮義,而孔子又生活于禮崩樂壞的年代,因此要恢復周禮,其實,恢復的是周禮,實質上就是說的政治制度。
隆禮重法。荀子的政治思想既傳承了孔孟的禮,又法家法治思想的精華,其政治設計中既有良好的社會倫理和情感基礎,又有相對客觀公正的政治理性。但在以孔孟為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中,荀子及其思想被視為“別宗”,很長一段時間都收到了冷落甚至嚴厲的批判,直至清代以降,荀學研究才逐漸收到重視并興隆起來。事實上,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荀子“隆禮重法”的制度運行機制的設計和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制度倫理觀念,卻對歷朝歷代的政治觀念和制度結構有著深遠的影響。
禮與法的思想產生可以追溯至有氏族部落存在的原始社會。荀子作為儒家的繼承者,看重禮的道德教化作用,將禮放在了治國的首位,而將法視為治國的輔助手段,認為它在治國中僅祈禱治標的作用。與孔子、孟子貶低法治不同,荀子對法治給予了高度重視,這具體體現在隆禮重法的政治觀中。荀子的禮法思想開啟了漢代以后儒法合流的先河,對中國古代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禮為主,以法為輔的禮法關系貫徹到政治領域就是隆禮重法。禮是荀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治理國家的核心思想,因此荀子主張隆禮。同時法的強制性作用能夠彌補禮的不足,所以荀子在主張隆禮的同時也重法。同時荀子對兩者的結合是對儒法兩家取長補短的結果,將禮與法融會貫通運用于國家的治理過程中。
荀子將禮視為治國的主導、核心思想,把它放在第一位,體現了儒家的道德本位主義的思想,同時他也非常重視法在治國中的作用,將其視為禮的補充。荀子講禮與法并舉運用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隆禮重法的政治觀。
3、荀子政治思想的評價
荀子是繼承孟子之后的儒學大師,他創(chuàng)立了博大的思想體系。又因對先秦諸子思想具有批判吸收,他不僅是先秦儒家法杖史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先秦思想史具有承前啟后意義的思想家。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1
[2]王俊才.荀子天人說新解【N】.邯鄲學院學報,20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