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轉形的加速,舞蹈這種文化藝術也要不斷的進行變遷。舞蹈本是大眾的藝術,卻越來越脫離于人民群眾,似乎離我們遠去,逐漸被大眾所遺忘,并且難以欣賞。因此人民群眾迫切需要提高藝術欣賞水平,舞蹈創(chuàng)編者需要進一步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把舞蹈與大眾相結合,才能讓舞蹈發(fā)揚光大,回到我們的生活,回到我們的身邊。
關鍵詞:舞蹈 創(chuàng)新意識 舞蹈大眾化
一、什么是舞蹈
提到舞蹈,不禁有人要問,究竟什么是舞蹈? “用簡明的話來說,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但是這個人體動作,必須是經(jīng)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藝術的一門藝術門類[1]?!?/p>
二、舞蹈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
舞蹈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舞蹈直接反映出我們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扒楦惺侨藢陀^事物的一種好惡反映,能滿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會引起人的積極態(tài)度,使人產(chǎn)生一種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滿意等等,反之不能滿足人的需要或與人的需要相抵觸的事物就引起人的消極的態(tài)度使人產(chǎn)生一種否定的的情感,如厭惡、憤怒等等。如果客觀事物不能引起人們的審美情感,舞蹈創(chuàng)作或舞蹈欣賞就很難進行。人們在審美活動中,所向往和追求的至高美好的境界。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因遇到一些假、惡、丑的事物,引起煩惱和不快,直接與自己追求的真、善、美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因此,人們在主觀想象中,編織著認為應當那樣生活的圖景。審美理想是社會理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常說藝術創(chuàng)作即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是指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時,即要根植于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又要對生活進行概括化和理想化[2]?!笨墒窃诂F(xiàn)今社會中,舞蹈似乎離我們遠去,變的遙不可及,高不可攀,逐漸被大眾所遺忘,甚至不被人們所理解。舞蹈似乎脫離了它為人民服務的本質。
三、舞蹈為什么在逐漸的被大眾所遺忘
舞蹈,確切地說是“官樣舞蹈”及其表演漸漸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一個舞蹈和一個舞蹈家的成名賴以官方的認可或重視;舞蹈的推廣要在官方認可或組織的模式下進行,一個模子套出來的教學、考試、表演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發(fā)乎情的性情之舞只會被看做上不了臺面的亂舞,頂多被看做是類似崔健“快讓我在雪地上撒把野”的情緒化的東西。
作為一個老百姓,他解決自己需要舞蹈和需要觀賞舞蹈的沖動的方式越來越狹窄,我們處在了一個舞蹈氛圍嚴重荒涼、有關的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時代,除了同意老百姓在高興的時候扭扭外,又有什么理由要求老百姓和舞蹈藝術產(chǎn)生共鳴呢?而老百姓和舞蹈藝術產(chǎn)生共鳴原本是舞蹈存在的惟一理由和動力啊。古人說過,舞蹈是“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樂”則是一種綜合藝術形態(tài):詩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聲音,舞蹈表現(xiàn)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內(nèi)心,然后樂器隨之演奏。
舞蹈藝術家戴愛蓮說,她要“用腳尖引領現(xiàn)代中國舞蹈”?!按鲪凵彽奈璧覆拍鼙憩F(xiàn)在各個方面,她不僅是位優(yōu)秀的舞蹈表演家,同時也是位出色的舞蹈教育家,是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拓者,為中國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3]。”不過,我覺得這句話同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用草根的感覺引領腳尖。某種意義上,我們最憂慮的不是好的舞蹈代表作的缺乏,而是民間舞蹈氛圍的狂歡式爆發(fā)的缺乏:人人愿意用舞蹈表達生存的愉悅、人人有平臺表達或有平臺看別人表達。在世俗社會里,官樣舞蹈的機制性約束難以回避,而像幾千年前我們的“官方”以組織《詩經(jīng)》的方式表達對民間舞蹈的支持,也是民間舞蹈發(fā)揚光大的重要因素,但是一味地沿著被設計好的功利化路徑前行,我們只能得到兩個結果,一個是我們越來越依賴和渴望官方的重視,在舞蹈失去足夠的民間支持的條件下,這種對“重視”的要求尤顯突兀和柔弱,讓人為難;一個是舞蹈精英化,舞蹈不再是大眾的娛樂或表現(xiàn),而進一步成為小眾化的孤芳自賞。缺乏大眾化的舞蹈,老百姓當然不喜歡。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在我看來,藝術是為政治服務的。拿民間舞蹈舉例子,由于我國社會轉型的加速,促進了傳統(tǒng)民間舞蹈文化的變遷。90年代這一發(fā)展呈多元、多樣、復雜的發(fā)展態(tài)勢,即民舞文化內(nèi)涵和功能的多元性,民舞生存時空的多樣性,民舞群體觀念的復雜性,以便適應社會各方面的需求。民間舞蹈生存?zhèn)餮艿目臻g包括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隨著當代經(jīng)濟文化的快速發(fā)展,這一空間呈現(xiàn)出多樣、交叉的立體式形態(tài)。絕大部分的民間舞蹈仍然在原產(chǎn)地傳承發(fā)展,它們較多地保留著民舞的原生形態(tài),或原生和變異并存的狀態(tài),只要這個地區(qū)和民族繼續(xù)保留著適合于民間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動空間,民間舞蹈將與人民永存。作為某一特定民間舞蹈形態(tài)和風格的傳衍,往往伴隨著一個時代的需要或結束而延續(xù)或消失。旅游文化、商貿(mào)集會或各種文化節(jié),擴大了民間舞蹈傳播的空間,經(jīng)過加工整理的民間舞蹈,增強了表演性和觀賞性,當其反饋回群眾后起到升華提高的作用。這種不負責任瞎改亂編的舞蹈誤導了青年人,可是為什么就有群眾接受這種舞蹈呢?這是對我們官樣舞蹈的最大諷刺。官樣舞蹈的單一 套路化使審美水平的越來越高的人民群眾深感乏味,出現(xiàn)嚴重的“審美疲勞”。這也是我們對藝術的教育還不夠,尤其使青少年陷入一種欣賞誤區(qū)。我們應該把把民間舞蹈視作民族歷史的教科書,通過民間舞向族民傳授民族歷史知識,使子孫后代永不忘本。如今生產(chǎn)生活水平提高了,享受著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物質成果,可是不能忘本啊!
四、總結
說了這么多,就是為了舞蹈的前途和希望舞蹈觀眾聚增。我希望,能夠增強學生的欣賞能力,將舞蹈與大眾結合。水能載舟,亦能復舟,而舞蹈必須在不失去觀眾的情況下,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與發(fā)展。也希望大家能夠一起揭掉舞蹈神秘的面紗,真正的容入舞蹈,去愛它理解它,使我們真的做到藝術與大眾的一體化。讓每個熱愛它的人都可以去接近它,當然,如果你想走近舞蹈,你會發(fā)現(xiàn),他一定不會將你拒之門外!
參考文獻:
[1] 隆蔭培 徐爾充 歐建平 《舞蹈知識手冊》 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9年4月 第1版 第1頁
[2] 隆蔭培 徐爾充 《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7年4月出版第1版 第37頁
[3] 王克芬 隆蔭培 《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舞蹈發(fā)展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1版 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