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寒夜》巴金中年時期的力作,其人道主義表現(xiàn)在對汪文宣、曾樹生兩小人物悲劇命運的關(guān)注與同情。
關(guān)鍵詞:人道主義 小人物 悲劇命運
人道主義起源于十五世紀歐洲,其內(nèi)涵相當?shù)凝嬰s。對人道主義歷史上有狹義和廣義的兩種理解,狹義的人道主義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新興資產(chǎn)階級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一種思想和文化運動。廣義的人道主義則泛指一般主張維護人的尊嚴權(quán)利和自由,重視人的價值,要求人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的思想和觀點。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思潮來說,雖是十六、十七世紀在歐洲為了反對中世紀的專制主義而興起的,但人道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理想?yún)s是從古以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里,一直流行、傳播在人們的口頭筆下的。雖然隨著時代、社會等等條件的不同,人道主義的內(nèi)容也時時有所變動,有所損益,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找到一點共同的東西來的,那就是維護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權(quán)利,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承認,互相尊重。所以,所謂的人道主義精神就是要爭取自由、爭取民主、反對一切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不合理制度,就是要反對不把人當做人的專制與奴役人的制度。幾千年來,人民一直是在為著這種理想,為著爭取實現(xiàn)真正的人道主義而斗爭的。
巴金在他的《文學生活五十年(代序)》中曾明確表明:“我寫小說從來沒有思考過創(chuàng)作方法、表現(xiàn)手法等問題。我想來想去,想的只是一個問題:怎樣讓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樣做一個更好的人,怎樣對讀者有幫助,對社會、對人民有貢獻?!盵1]“自從我執(zhí)筆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對我的敵人的攻擊。我的敵人是什么?一切舊的傳統(tǒng)觀念,一切阻止社會進化和人性發(fā)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殘愛的勢力,它們都是我的最大的敵人?!盵2]這充分說明,巴金的全部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以人道主義精神為指導的。他的創(chuàng)作就是對美好社會的追求,是奮斗!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充滿愛的社會。陳思和在《巴金論稿》中說到“人道主義是巴金接受其他思想影響的基礎(chǔ),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基礎(chǔ)和核心,制約著他的整個思想的發(fā)展,自然決定了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傾向?!比说乐髁x是巴金思想基礎(chǔ),也是貫穿于他的整個作品中一條紅線,決定了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傾向。
《寒夜》創(chuàng)作于1944年到1946年,此時的巴金已經(jīng)步入中年時期,他的小說在內(nèi)容上幾乎都是表現(xiàn)對小人物的命運的關(guān)注,流溢著人道主義色彩,他用筆為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小人物鳴冤。小說《寒夜》描寫了中國四十年代一個小知識分子家庭的悲劇。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樹生原是上海某大學教育系的學生,他們曾有辦教育的理想。但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他們的理想失去了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他們輾轉(zhuǎn)來到了重慶。最終,汪文宣悲慘地死在鑼鼓喧天的慶??箲?zhàn)勝利之時。曾樹生面對著家破人亡、人去樓空的情景,孤獨和悲涼地徘徊在寒冷的夜里。小說中通過一家人生死離別的悲劇,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副抗戰(zhàn)末期普通知識分子的悲慘的生活畫面。
一、對汪文宣的悲劇命運的同情
《寒夜》中的汪文宣是被不合理制度壓跨的一個小人物形象。巴金在談到《寒夜》的創(chuàng)作目的時說:“我寫《寒夜》和寫《激流》有點不同,不是為了鞭撻汪文宣或者別的人,是控訴那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那個一天天腐爛下去的使善良的人受苦的制度?!盵3]
文本中汪文宣是一個謹小慎微、戰(zhàn)戰(zhàn)兢兢、懦弱安分的小職員形象,猶如契可夫筆下的小人物形象。作者曾說:“汪文宣并不是真實的人,然而我總覺得他是我極熟的朋友,在過去我天天看見他,處處看見他,他總是臉色蒼白,眼睛無光,兩頰少肉,埋著頭,垂著手,小聲咳嗽,輕輕走路,好像害怕驚動旁人一樣,他心地善良,從來不想傷害別人,只希望自己能夠無病無災,簡簡單單地活下去。在舊社會里到處遭受白眼,不聲不響地忍受種種不合理的待遇?!盵4]汪文宣,一個黑暗的時代里的小職員,他的性格核心是忍和作揖主義。他在上司面前戰(zhàn)戰(zhàn)兢兢,面對社會的壓力,只是默默的忍受。他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工作,整天校對著似懂非懂的文字,他安分守己,老老實實地辛苦工作,從不偷懶,可是薪水不高,地位低下,受人輕視。他從不得罪任何人,從不頂撞上司,對誰都是低眉順眼,甚至忍受一切冷眼和嘲諷,對很多人、事他雖心存反感卻從不吭聲。面對著上司的壓迫,他常常在內(nèi)心深處憤懣地喊:“為什么要這樣欺負我,至多我不吃你們這碗飯就是了,我哪一點不及你們。”他一邊校對著政府粉飾太平的文章,一邊在心里沖自己發(fā)怒:“謊話,謊話,為了你們這些謊話,我的血快要流盡了?!钡@些無聲的抗議只是在心中對著自己喊叫而已。為著生存,為著微薄的報酬,為著一家人能夠勉強地活下去,他只是忍受。他抱病工作,“讓病菌吃他的肺”,但即使如此,他連給自己的妻子買一塊生日蛋糕的錢都沒有,連檢查自己身體的錢都沒有,但是為了周主任過生日他不得不掏出一份錢。他小心翼翼地想保住這份可憐的工作,但他最終未能保住那份可憐的工作,被公司辭退了,他郁悶,他絕望,他百思不得其解:“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為什么我們不該活呢。”他在貧困交加中,默默地送走一個灰色的日子,又默默地迎接一天更灰色的日子,病危時他曾嗓音嘶啞地呼叫“我要活,我要活”。臨死之前,他承受著無法忍受的巨大痛苦,“喉嚨和肺一齊痛,痛的他忍耐不住,他兩只手亂抓。他張開嘴叫,沒有聲音來,他滿頭是汗?!彼K于沒有熬過漫漫長夜,終于沒有等到心愛的妻子回到身邊。他一直期望著抗戰(zhàn)勝利,他認為抗戰(zhàn)勝利他的命運就會改變,但他卻在抗戰(zhàn)勝利的那天,在慶??箲?zhàn)勝利的鞭炮聲中,在惶惑與絕望中,在母親和兒子的守候下,這個小人物撇下同樣惶惑與絕望的母親和兒子,痛苦的結(jié)束了他卑微的生命。這里巴金對這個弱小者傾注了他真切的同情,為他的不幸地遭遇而嘆息。正如巴金在《〈寒夜〉的回憶》中說:“我寫汪文宣,絕不是揭發(fā)他的妻子,也不是揭發(fā)他的母親。我對著三個主角,全同情,要是換一社會,換一個制度,他們會過得很好?!盵5]這段話已揭示出了汪文宣家庭悲劇的社會根源,同時也決定了作者對筆下人物深切同情的態(tài)度。
總之,作品中巴金以“大后方”重慶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小人物的屈辱的生和孤寂的死,巴金在一個廣闊的社會場景中展現(xiàn)小人物在那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悲劇的一生。
二、對曾樹生不幸命運的同情
《寒夜》中還刻畫了曾樹生這樣知識女性形象,她受過高等教育,在大學里,是學教育專業(yè),她有理想,她曾理想“辦鄉(xiāng)村化,家庭化學堂”。但是抗戰(zhàn)之后,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使她失去了實現(xiàn)理想的基礎(chǔ),在生活的打磨之下,她到銀行里當“花瓶”。她曾一再向文宣訴苦說:“說實話,我真不想在銀行做下去了,可是不做又怎么辦呀?!睘榱松嫠艞壛俗约旱睦硐朐诟∪A的社會中艱難地謀生,理想的喪失使她的內(nèi)心深處充滿了無法言說的痛苦。
但是讓她更痛苦地是幸福的喪失,她不堪忍受那個貧困、灰色、了無生氣的古廟似的家庭,家中婆母無理地挑釁、文宣蒼白苦惱的臉,她感到寂寞、空虛和煩悶。她要出去尋找生活的意義,如她所說“我只是想活,想活得痛快”,她經(jīng)常出入舞廳和咖啡館,向往熱鬧喧囂的塵世生活。她要找尋自己的幸福,樹生所要的幸福文宣沒有能力給予,因為文宣本身就是一個不幸的人。在這種現(xiàn)實下,她向灰色的家庭生活提出質(zhì)疑,“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永遠亮不起來,永遠死不下去?!奔覍λ齺碇v,已經(jīng)不是溫暖,幸福的所在,就像寒夜一般陰冷,家就是“枷”。她曾直言不諱的問汪文宣說:“你還沒有過夠這種日子嗎?”她已經(jīng)厭倦了這種家庭生活,她感到瑣碎、平庸、昏暗的家庭生活蠶食著她的心和青春,她要救出自己。她要離開使生命憔悴的監(jiān)牢,她不能陪他們犧牲。樹生在經(jīng)過自己的深思之后,終于下決心告別母親、妻子、兒媳的角色,去尋找她所向往的自由與幸福,使自己那顆痛楚、煩亂、寂寞的心得以安寧。小說中她選擇了同一直在追求她,誘惑她的陳主任去了蘭州那個陌生的地方,她離開了家庭。對于她的離家出走,正如她自己所說“我不是一個壞女人,我的錯處只有一個:我追求自由與幸福?!笔堑?,她不是一個壞女人。她在蘭州寫給汪文宣的信中曾深情地說道:“我曾經(jīng)發(fā)誓終身不離開你,體貼你安慰你跟你一起度過這些貧困日子。但是我試一次,失敗一次?!彼]有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她只是本能的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作者巴金對她沒有任何指責,而是給予理解。如她所說“我們誰都沒有錯,如果說錯,那是這個時代的錯?!钡?,在那個人性扭曲的時代里,逃離并沒有使她得到她所要的幸福,當她從蘭州回來時,她面對著丈夫死了,婆母和兒子不知道去向,在寒夜里,她孤寂的徘徊在寒冷的街頭,此時的她感到地是孤獨、無助、悲涼?!半x家”后的尷尬,無路可走的悲哀,使她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小說結(jié)尾巴金深情說“夜很冷,她需要溫暖!” 巴金對處于寒夜中的曾樹生充滿了同情。
總之,作品《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樹生都是小人物,都是在那個黑暗社會里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他們被命運無情的捉弄著、驅(qū)趕著。作者正是通過對這兩個小人物的悲劇的命運描寫,表達了他的人道主義的同情。
注釋:
[1]巴金 《文學生活五十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7年 23頁。
[2]巴金 《文學生活五十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25頁。
[3]巴金 《談<寒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年 65頁。
[4]巴金 《<寒夜>的回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73頁。
[5]巴金 《<寒夜>的回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 57頁。
參考文獻:
[1] 陳思和.巴金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
[2] 汪應果.巴金論 「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
[3] 張慧珠.巴金創(chuàng)作論「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4] 陳丹晨.巴金評傳「M」廣東:花山文藝出版社1986年10月
[5] 季羨林.現(xiàn)代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8月
[6] 楊 義.巴金的激流三部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8月
[7] 朱德發(fā).世界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8] 桑逢康.現(xiàn)代文學大師品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7月
[9] 徐開壘.巴金傳「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3月
作者簡介:郭立軍,男,現(xiàn)為寧夏大學人學院09級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楊潔,女,現(xiàn)為寧夏大學教育學院09級小學教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