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吳組緗小說所選取的空間意象著眼,對其部分小說進行了分析,認為其小說的具體空間,及與之相應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語言,對其小說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吳組緗 空間意象 人物 話語
吳組緗的小說在對空間意象的選擇和運用上獨具匠心,在特定的時空中,人物會產(chǎn)生相應的內(nèi)心活動和行為模式,語言也具有相應的特色。
一、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是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哈貝馬斯認為,“所謂公共領域,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所謂話語,是人們說出來或?qū)懗鰜淼恼Z言。話語是在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因此具有社會性。
(一)宗法制度的審判
小說《一千八百擔》描寫了七月十五日,宋氏子孫聚集在宋氏大宗祠,準備商議如何處理義莊一千八百擔糧食的場景。宋氏子孫聚集在這個象征著宋氏祖先輝煌歷史的大宗祠里,一邊喝茶聊天,一邊吃著點心,同時打著自己心里的小算盤。祠堂本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封建宗法制的典型產(chǎn)物和其存在的象征。吳組緗巧妙地選擇了宋氏大宗祠這一空間意象,借商議義莊一千八百擔糧食的用途為事由,通過描寫宋氏子孫爾虞我詐、封建迷信的形象,來表現(xiàn)封建宗法制度的衰落,同時也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凋敝,農(nóng)民生活已經(jīng)水深火熱的時代背景。
會議遲遲不能開始,商會會長子壽和義莊管事宋柏堂從暗中爭斗到吵罵甚至動起手來,而成群的村民也闖進了宋氏宗祠,哄搶糧食,就連宋氏子孫也混雜在搶糧的隊伍中。吳組緗不僅刻畫了宋氏子孫的無能、虛偽,描繪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敗,農(nóng)民生活的慘淡,還成功地將封建宗法制推上了審判席,并宣告了以封建宗法制度維系的封建統(tǒng)治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二)封建迷信的破碎
小說《天下太平》中富足善良、忍耐本分的豐坦村村民一向過著天下太平的日子,這是因為,不管遇到什么天災人禍,村民們都相信村里那座神廟會保佑他們平安無事。因此,只要一看到廟頂上那“一瓶三戟”映著滿天星月,閃射著耀目的金紅色光芒,他們的心里就鎮(zhèn)定,愁苦的靈魂就得到了安慰。然而,在30年代農(nóng)村苦難的面前,王小福的經(jīng)歷徹底顛覆了豐坦村美麗的神話,揭示了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神靈是保佑不了他們的,豐坦村天下太平的日子已經(jīng)到頭了。
《天下太平》中那綴著“天下太平”四個字的霽紅朱砂古瓶,是愚昧的村民們心中一直保佑豐坦村“天下太平”的神物。做朝奉的王小福向來對其充滿敬畏,然而,當王小福因店鋪倒閉而失業(yè),生計無著,連做小偷都無法挽救家破人亡的悲慘命運的時候,他終于失去了對神靈的崇敬,隨著到手的“一瓶三戟”從高高的廟頂上墜落下去,其悲劇的人生和代表著封建迷信的“一瓶三戟”一同走向了終結(jié)。從“頂禮膜拜”到“伸出手去”,隨著這一神物的被打碎,神靈的權(quán)威開始幻滅,封建迷信也不攻自破。
(三)戰(zhàn)時風氣的針砭
小說《鐵悶子》講述了抗戰(zhàn)時期,三位報人和一位勤務兵為編寫供前線將士閱讀的報紙而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希望能以此鼓舞將士的戰(zhàn)斗熱情,昂揚軍隊的戰(zhàn)斗意志。然而在撤退的時候,在鐵悶子火車上,一個“逃兵”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他們的幻想。
車與船作為交通工具,是最能夠反映出戰(zhàn)時社會風氣的空間,因為在戰(zhàn)時混亂、困頓的旅途中,人往往不能自主,只能被迫地逃難,或艱難地生存,故其人性中最為真實的一面往往會不經(jīng)意地顯露出來。吳組緗通過《鐵悶子》、《差船》宣揚了全民族團結(jié)抗戰(zhàn),英勇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統(tǒng)治下軍隊的腐敗。在火車、輪船這兩個公共交通運輸工具的空間里,作品以特殊的場景和人物的言行,充分暴露了戰(zhàn)時軍隊紀律松散、腐化墮落的風氣,具有針砭時弊的作用。
(四)在烈火中重生
《樊家鋪》寫生活在樊家鋪的小狗子和線子夫妻,因為糧價下跌、賦稅沉重,男人鋌而走險,淪為強盜,被官府抓捕,女人向母親借錢營救丈夫而被拒絕,在與母親爭搶會錢的時候一怒之下刺死了母親,燒掉了房子。
“樊家鋪”是一座村子的名字,如今的樊家鋪衰落、破敗了,而在數(shù)年以前,這里也曾熱鬧非凡。樊家鋪過去的繁榮和如今的衰敗形成鮮明的對比,農(nóng)村破敗、衰落的畫面一展無余,而生活在這一環(huán)境中的人的處境也可想而知。原來本本分分的線子和小狗子,在糧價下跌、賦稅繁重的壓迫下,生活艱難,走投無路,小狗子鋌而走險,線子則弒殺生母。《樊家鋪》充分展現(xiàn)了在苦難生活的逼迫下,農(nóng)民被迫起來反抗的時代背景。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瓦解,親情的淪喪,這一切都將在烈火中化為灰燼。同時,小說也形象化地指出,團結(jié)反抗是農(nóng)民生存的唯一出路,而熊熊燃燒的烈火,也象征著農(nóng)民的反抗斗爭必將興旺發(fā)展。
二、私人空間
與公共空間相對,人們一般把房間、日記、內(nèi)心的某一個角落稱為“私人空間”。
(一)深宅大院的囚禁
《菉竹山房》寫年輕貌美的二姑姑因私自與一個“聰明年少的門生”相愛而被鄙棄。少爺在趕考途中溺水身亡,二姑姑自縊不成,最終抱著少爺?shù)撵`牌拜了堂,在深宅大院里生活了幾十年。由于長時間心理和生理上的壓抑,導致了二姑姑和蘭花扮鬼偷窺“我”和阿圓夫妻生活的變態(tài)行為。小說對菉竹山房及其周邊的環(huán)境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并反復強調(diào)“這座村子便是金燕村,這座大屋便是二姑姑的家宅箓竹山房”。要知道作者對菉竹山房四周山水景色的描寫絕非可有可無的閑筆。在這充滿生機、郁郁蔥蔥的大自然深處,在菉竹山房高墻的內(nèi)外,竟是兩個如此不同的世界。在大自然的勃勃生機面前,二姑姑的生活顯得尤其寂寞和悲涼。
鎖閉、塵封,散發(fā)著陳腐霉氣的“菉竹山房”,是囚禁二姑姑的牢籠,是二姑姑悲劇命運的見證,同時也是畸形社會、畸形人生的象征。腐朽而滅絕人性的封建禮教思想不允許青年男女對愛情懷有任何美好的幻想,兒女只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決定終身。吳組緗借“菉竹山房”這個封閉的人間地獄,象征了腐朽、滅絕人性的封建禮教思想,正是因為它的囚禁,才使二姑姑變得人不人,鬼不鬼,在孤苦、凄涼的牢獄中虛度著自己的生命。
(二)血濃于水的牽絆
《離家的前夜》寫“我”和妻子蝶要離家外出求學,然而女兒小鳩對妻子的依戀,和蝶對小鳩的愛與不舍,使蝶最終放棄了學業(yè),決定留在家里。
蝶要外出求學的愿望本來十分強烈,她曾說“我是一定要出去的,我難道就這樣完了不成!”“我”對妻子也充滿了愛和同情,“蝶并不是一個例外的女子。她所渴求的也是活躍的,前進的,充實的生活。在這沒落的封建鄉(xiāng)村里,在這寂寞古舊的家庭里,她怎能過得下去?”然而“蝶雖然年青,但也是具有強烈的母愛的。青春的火焰鼓動她振起,前進;但等她丟開了孩子,預備振起,前進時,她頓時發(fā)覺已經(jīng)失去了一件重要的東西,自己的心已經(jīng)空虛,悵惆了?!庇谑堑K于在離家的前夜哭泣著決定“不出去了”,“不讀書了”。作者從傳統(tǒng)思想的角度寫出來自長輩的壓力,又從人性角度寫出親情的牽絆,表現(xiàn)了即便是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依然無法輕易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現(xiàn)狀。
(三)孤寂、冷清的公寓
《梔子花》寫店伙祥發(fā)因商鋪關門失業(yè)在家,千辛萬苦求大堂叔在北平謀得一個錄事的職位,然而短短幾個月后,單位就再發(fā)不出薪水,祥發(fā)不得不又重回老家。此時家中的病妻已經(jīng)去世,破舊的屋院里,只有自己最愛的幾朵零星的梔子花還孤單地開放著。
祥發(fā)在北平的生活空虛而落寞,每天不是在單位里抄寫文件,就是下班后一個人回到那清冷、孤寂的公寓。工作的時候,大家低著頭安靜地寫字;工作完了,同事們有說有笑地走出去,但誰也不理他。回到住處,只有那滿室凄冷、僵硬的空氣在等候他呼吸。祥發(fā)愈發(fā)覺得自己是住在一個人的沙漠里,變成了和其他人不同的另一種動物。吳組緗筆下的公寓,不似張愛玲筆下那么充滿情趣,它僅僅是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它不是家,沒有家的溫暖,沒有家的歸屬感,是一個凄清、死寂的冰冷空間。在北平?jīng)]有朋友,孤苦無依的祥發(fā),就是在這個無聲的空間里,苦悶、壓抑、備受煎熬。
(四)喧嘩吵鬧的黃昏
《黃昏》寫“我”回家后,向妻子詢問家鄉(xiāng)的情況,妻子讓我在院子里乘涼,并和我聊天,院子內(nèi)外各種聲音的充斥,使我了解到家鄉(xiāng)如今的破敗,和村民生活的痛苦,人心不古,迷信慘存,我的心因此感到萬分壓抑。
《黃昏》所選的空間雖是屋內(nèi)的小院,但由于各種聲音的充斥,使作為私人空間的小院,有了公共話語空間的效果。賣魚漢家慶膏子的叫賣聲和乞憐聲;天香奶奶尋豬的鑼聲和沙啞的喊聲;錦繡堂三太太為病重的福寶子喊魂;松壽針匠夫妻“一天哭三頓,三天哭九頓”;更夫老八哥對南京向美國借了五千萬棉麥事件的憤怒的咒罵;桂花嫂子因丟了7只正在下蛋的雞,傷心地砍刀板咒罵……這紛繁復雜的聲音,傳遞的是農(nóng)村生活的側(cè)影,作者借此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衰敗,以及由此導致的社會公德的敗壞,家庭倫理的危機,在苦難中艱難生活的人們,胸中已經(jīng)蘊積著無法遏制的憤恨之火。
吳組緗小說所描寫的發(fā)生在宗祠、屋院、商鋪、公寓等空間里的一樁樁一件件事,均與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吳組緗寫這一系列的空間意象,就是要通過這些狹小但具有特色的空間,透視整個社會的風貌。
參考文獻:
[1]吳組緗.吳組緗小說散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
[2]吳夜.論吳組緗小說的審美意蘊——兼與夏志清先生商榷[J].黃山學院學報,2010(12):74-78.
作者簡介:張洋(1988-),女,重慶萬州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敘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