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津】
一、概念闡釋
自然科學小論文是指通過對自然科學領域某些現(xiàn)象、原理等進行專門考察、分析、研究后所寫成的小論文。內容涉及生物工程、考古學、天體物理、環(huán)境保護、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的新發(fā)明、新發(fā)現(xiàn)、新成果。自然科學小論文覆蓋面廣,思維量大,是“用科技知識”考查學生對語文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因此大部分學生感到閱讀難度較大。
二、設題思路
選項的設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語句,而要換一種說法。通過轉換,正確說法變得“似非而是”,錯誤說法又顯得“似是而非”。分析近幾年高考試題,關于自然科學小論文閱讀設干擾項的方法主要有:
1.對象或概念混淆。表面上,一些陳述內容在原文中也能找到相關的依據(jù),但暗中將兩個對象或概念的內涵(如屬性、作用、發(fā)展趨勢等)進行了調換或混淆等處理。
2.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從原文中截取兩句看似有因果關系的信息句,巧妙地合在一起,由已知結果所推斷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結論有悖邏輯。如“焦油濾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燒所產(chǎn)生的灰分遠遠少于原煤?!痹恼f“焦油濾清器能解決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問題”,和“柴草燃燒后的灰分”完全沒有關系。
3.無中生有。選項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斷出來。如“我國生物質直燃發(fā)電和氣化發(fā)電在規(guī)模發(fā)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庇稍目芍?,只有直燃發(fā)電“在規(guī)模發(fā)展方面”實現(xiàn)了零的突破,完全沒提到氣化發(fā)電的規(guī)?;?/p>
4.答非所問。(1)偏離本質。指選項偏離主要說明對象的本質屬性,只羅列其表象、內容、背景、事例或直觀認識等。該類型主要出現(xiàn)在對文中某一概念進行理解的題目中。(2)推斷和想象隨意。這種情況主要出現(xiàn)在“推斷和想象”一類題中。選項故意不顧文中信息的實際,胡亂編造一些若有若無的信息,以此干擾我們答題。
5.修飾限制不當。命題者有意刪改或添加原文中的修飾語,設置理解陷阱,造成選項表述與原文不符。常見的有三類:(1)程度、范圍、語氣有意混淆。命題者故意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的詞語,如“凡是”“都”“幾乎”“除……之外”等,縮小或者擴大范圍。有時忽視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許”“差不多”“將會”等表示揣測語氣的修飾限制語,將“或然”語氣改為“必然”語氣。(2)夸大或縮小。它往往表現(xiàn)為“故意夸大”或者“故意縮小”某方面的內容,如對優(yōu)點、作用、前景等方面的評價。(3)已然未然混淆。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xiàn)的事情說成既成事實,或者有意把原文中的設想或推測說成已然,造成以假當真。如“我國農(nóng)戶、村鎮(zhèn)、縣市能源供給使用體系的構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痹淖詈笠欢握f,目前農(nóng)村生物能源供給使用體系的構建,“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還很多,但無疑具有廣闊前景”。選項中所謂的“已取得重要成果”是典型的已然未然混淆。
6.主次混淆。設置干擾項時,將“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三、解題技巧
閱讀自然科學小論文有一個基本原則:答案就在原材料中。為此,我們可以按以下五個步驟來閱讀。
1.通讀全文,認真揣摩。
2.篩選關鍵詞句。包括重點術語、關聯(lián)詞語、修飾限制語及中心句、要點句。
3.找出原文中與題干和選項內容相對應的句子。若對應句不止一處,一般只有一處是對的,要仔細辨別。
4.注意題干和選項內容所涉及到的信息與原文所存在的“變”與“不變”。要特別注意是否出現(xiàn)了范圍的擴大或縮小,程度的加深或減輕,數(shù)量的增加或減少,是否改變了原有的因果關系、先后順序、主次關系,是否將偶然性、可能性變?yōu)榱吮厝恍?,預見性變?yōu)榱爽F(xiàn)實性,將來時變?yōu)榱送瓿蓵r,等等。
5.排除干擾項,驗證答案。
【閱讀訓練】
神農(nóng)嘗百草的基因解讀(節(jié)選)
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知道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雖然史書和民間傳說都在證明神農(nóng)嘗百草的真實性,但還是有很多人表示懷疑。不過,現(xiàn)代基因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神農(nóng)嘗百草。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學實驗室李輝的研究小組通過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證明神農(nóng)嘗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國先民生存的一種真實情況。
在對中國人的DNA檢測分析后,李輝等人發(fā)現(xiàn),中國人體內有一種苦味基因,稱為TAS2R16。它能辨識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輝等人利用DNA技術對基因片段進行分析,推測出中國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約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選擇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強。
從基因來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編碼的苦味受體專門針對植物中常見的吡喃葡萄糖苷類毒素,該基因功能不強的人很難嘗出這類毒素。世界上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會覺察出這種毒素特有的苦澀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則對這種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獨特且有多種變體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蚴艿阶匀贿x擇后會在基因組中留下痕跡。被選擇的基因的弱勢類型容易被淘汰,但強勢類型會被保留,雖然是少數(shù)。被自然選擇的強勢基因附近的鄰居基因,也會連帶著只有少數(shù)類型被保留下來,稱為“搭車效應”。“搭車”的基因越多,功能越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歷史越短。
李輝等人發(fā)現(xiàn),中國人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強功能基因變體有比較長的“搭車”區(qū)段,應該是在1萬年內受到過自然選擇。研究人員檢測了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群的樣本,只在中國人的基因組中發(fā)現(xiàn)了有很強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車效應”很強,而非洲人和歐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國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強。
在5000~6000年前,中國正處于新石器時代的中期。這一時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靠狩獵和采集已不能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們必須從森林中走出,從狩獵和采集轉為農(nóng)耕,這便是“神農(nóng)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的歷史根據(jù);另一方面人們又必須大量采集食物,這便是“神農(nóng)嘗百草”的歷史根據(jù)。而面對各種可能充饑的植物,人們不能靠過去的經(jīng)驗來判斷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嘗。當然,嘗百草并非只是嘗食物,而是既鑒別食物,也識別藥物。對于前者要鑒別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對于后者要鑒別其是否安全和有療效。在嘗百草的這個時期,苦味感靈敏和強烈的人會生存下來,而苦味感不靈敏和不強烈的人則會被毒死,就像神農(nóng)吃了斷腸草一樣。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神農(nóng)嘗百草并非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中國先民許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為。在嘗百草中生存下來的群體就會保留功能強大的辨識苦味的靈敏TAS2R16基因,并遺傳下去。因此,從基因角度可以解釋為何神農(nóng)嘗百草是中國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階段。
(選自《百科知識》2011年第17期,有刪改)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內容不能作為“現(xiàn)代基因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神農(nóng)嘗百草”的依據(jù)的一項是( )
A.李輝研究小組通過基因研究初步證明神農(nóng)嘗百草可能是真實的情況。
B.中國人的苦味基因大約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選擇而形成的。
C.中國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神農(nóng)嘗百草的時期。
D.中國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嘗百草中生存下來的中國先民的保留和遺傳。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因為中國人體內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強,所以中國人都能夠辨識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約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強的人,很難嘗出吡喃葡萄糖苷類毒素。
C.中國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車”區(qū)段較長,研究認為應是在1萬年內受到過自然選擇。
D.神農(nóng)的苦味感不靈敏,不強烈,因此吃斷腸草被毒死了,嘗百草其實和神農(nóng)沒有關系。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類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類基因一樣,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非洲人和歐美人的苦味基因經(jīng)受自然選擇的時間早于中國人。
C.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的先民都曾先后經(jīng)歷過嘗百草這一階段。
D.神農(nóng)嘗百草是具有真實性的,但嘗百草不是神農(nóng)的個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