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詩人沃爾特·惠特曼說過:“大地給予所有人的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后,它從人們那里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泵鎸θ遮厫夯沫h(huán)境,作為地球的一員,今天,你低碳了嗎?
低碳應當成為一種習慣。低碳是一種好習慣,這種習慣勢必能帶來好的影響。梁從誡先生,系梁思成先生的愛子,生活極為簡樸。他所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低碳生活。他騎自行車去開會,門衛(wèi)攔住不讓進,因為門衛(wèi)從沒有見過哪個政協(xié)委員是騎自行車來開會的。在一次考察途中,梁先生看到同車的人把喝完的礦泉水瓶扔到車外,馬上讓司機停車,下車去撿瓶子,說瓶子要回收。試想想,有幾個政協(xié)委員能這樣不顧面子,去撿一個微不足道的礦泉水瓶。別說是政協(xié)委員,就是普通人也少有人做到。低碳應當成為一種習慣,隨手關燈,洗完手關好水龍頭,垃圾分類并合理利用,如果這些能成為每個人的一種習慣,日積月累,就能為保護環(huán)境作一點貢獻。
低碳應當成為一種生活。什么是快樂的生活?每天都開著寶馬車去上班的生活才是快樂的嗎?每天住在奢華的酒店才是快樂的嗎?每天徹夜玩樂,通宵到天亮的生活才是快樂的嗎?不,我認為快樂的生活應該是低碳環(huán)保的,簡簡單單的。
在德國有這樣一群“綠色”的人。他們喝從井里打來的水,清涼微甜。他們收集房頂落下來的雨水,存到一個深埋在地下的水桶,通過一個系統(tǒng),與洗手間接通,直接用來沖洗。他們把垃圾按紙張、塑料和金屬分類,生活垃圾放入池中,生產(chǎn)沼氣。如果哪一天城市供水供電停止工作,他們絲毫不受影響。他們的綠色的行為引起人們的關注,并紛紛效仿。如果我們像德國這些“綠色”的人那樣,從小事做起,就能變廢為寶,那樣我們將生活在一個綠色的環(huán)境中。
低碳應當成為一種信念。武漢59歲的羅老爹每逢植樹節(jié)都會帶領他的朋友們?nèi)ブ矘?,十年如一日,他們種的樹木已成為了當?shù)氐吞辑h(huán)保的一道風景線。他說:“只要我有能力,我一定會堅持植樹來改善環(huán)境?!彼盟约旱碾p手去支撐起低碳環(huán)保的信念,他的堅持,像一座閃著綠色光輝的豐碑。低碳達人陳軍穿越5個國家和地區(qū),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宣傳引起人們對低碳生活的關注,用他的信念去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低碳環(huán)保的行列中來。
像這樣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用低碳的信念與行動創(chuàng)造了一片片綠色。我們還有理由袖手旁觀嗎?
“清風明月不用錢買”,可一旦清風不再有,即使有錢也無處可買。其實低碳很簡單,“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用心去做,就能給后代留下一方藍天,一泓清泉。
為此,停止鋪張浪費,污染環(huán)境。每天多問問自己——“今天,你低碳了嗎?”
魅力點評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按照“引—議—聯(lián)—結”的作文模式行文,結構井然。文章以“今天,你低碳了嗎”作為一條主線貫串全文,意在呼吁大家自覺加入到低碳環(huán)保的行列中來,形式新穎,思路清晰。同時以三個分論點入手展開論述,取材得當,說理自然,文意貫通。全文情感濃烈,真摯而不造作;句式豐富,語言較為靈動;所運用的事實論據(jù)新鮮且有力,給人較多的回味和啟示。
【何傳躍、顏偉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