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寫,是指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風景、物體的描寫。景物描寫主要是為了顯示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使讀者身臨其境。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名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把百草園這一個小小的園子,描寫得細膩生動,情趣盎然,是七年級學生學習寫作,尤其是學習寫景手法的最好范文。
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
認真觀察、抓住特點,是寫好景物的前提。在魯迅的筆下,每一種景物描寫都使用了準確的形容詞,寫出了其特點:碧綠、光滑、高大、紫紅、肥胖……不僅如此,還很符合兒童的心理。之所以知道石井欄“光滑”,是因為“我”好奇地摸過;說黃蜂“肥胖”,不僅寫出了它的體態(tài)肥大,而且體現(xiàn)了兒童特別
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快敏捷,還表現(xiàn)出“我”的羨意;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
我們要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的獨特之處加以描寫,這樣才能避免千篇一律的弊端,從而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二、安排好描寫的順序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了很多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描寫的;樹葉間的鳴蟬、菜花上的黃蜂、草間的叫天子是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間順序來摹狀的。讀起來,我們眼前似乎能夠顯現(xiàn)出層次的美感。
除了空間順序還有那些方法呢?時間順序、事物發(fā)展順序等。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景物,按一定的時段依次寫來,可以表現(xiàn)出景物的豐富多彩,使人產(chǎn)生美的感受。春末的桑葚、菜花,盛夏的鳴蟬,秋天的蟋蟀,加上雪地捕鳥的描寫,魯迅先生巧妙地給讀者勾畫出了一幅完整的四季圖。
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沒有喜怒
哀樂、愛憎褒貶的,但作者帶著情感(如歡樂、感傷、苦悶、煩惱等)去觀察、描
寫時,便賦予了景物鮮明的感情途徑。文中用了一個句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部表達出來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等,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里都充滿了情趣,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里也有無限樂趣的東西了。
同學們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也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四、動靜結(jié)合,五覺并用
只寫靜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wěn)定。只有結(jié)合起來,所繪景物才會具體、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寫景物還需要繪形、繪色、繪聲,仿佛使人能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使描寫更加的細膩、逼真。
文中,“碧綠”“紫紅”是視覺;“光滑”是觸覺;“油蛉”“蟋蟀”是聽覺;“又酸又甜”是味覺。作者運用這些感官來感受百草園,突出了百草園的特點——樂趣無窮。
菜畦、皂莢樹、桑葚等植物,是靜態(tài)描寫;叫天子飛竄到遠處,油蛉、蟋蟀的彈唱,這是動態(tài)描寫。在寫景中做到有靜有動,動靜結(jié)合,使所寫景物富于變化之美,逼真?zhèn)魃?,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動景和靜景結(jié)合起來,五覺并用,通過觀其形、察其色、聽其聲、嗅其味、感其溫,抓住景物的特點來進行描寫。
景物描寫是一種綜合的語言藝術(shù),一段或一篇生動具體的景物描寫,應是各種手法綜合運用的結(jié)晶。因此,我們在寫作實踐中,一定要對這些方法全面考慮,靈活運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